古代死囚为何在"秋后午时三刻"行刑?背后藏玄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古代死囚大多选在「秋后问斩」,主要是为了顺应天意,以免招致灾厄。(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经常看古装剧的人,对于处斩犯人的情节并不陌生,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往往是秋后问斩,以及要赶在午时三刻行刑。事实上之所以不在当下立刻行刑,源自于古人对大自然抱持的敬畏之心,认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天意,否则可能招致灾厄,同时还隐含执政者的私心,因为农民在秋冬季节较为空闲,方便地方官召集百姓观看处决,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根据《搜狐网》报导,古人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若在此时处斩犯人,既不吉利,也可能影响农作物的收成。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也强调,帝王的施政要和四季相配合,春夏应该是赏赐施恩的季节,秋冬才适合论罪行刑。
因此「秋后问斩」逐渐成为制度惯例,秋冬执行死刑,不仅符合礼制,也给犯人家属一段缓冲期,有时甚至能赶上皇帝大赦,得以逃过一劫。西汉酷吏王温舒就曾因冬天太短、春天无法行刑而感到遗憾,足见当时对时令的重视。不过这毕竟只是惯例,若皇帝决心杀人,是不会等到秋天的,像谋反等大罪,往往当即抄家灭族,根本无法指望赦免或延迟。
至于「午时三刻斩首」则源于古人的阴阳观念,据说此时阳气最盛,而行刑属阴,须以阳气压制阴气。一般罪犯多于正午处决,让其有机会做鬼,投胎转世;而那些十恶不赦者就会选在午时三刻,也就是现在的11时45分进行斩首,避免死囚的鬼魂作祟,让其永世不得超生。这种说法虽无科学根据,但长久以来已约定成俗。
值得注意的是,「午门斩首」一词则纯属误传,午门为皇宫正门,清代更是战功凯旋之地,并非行刑场所,明清真正处决犯人的地方多在柴市或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