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十年!中国正打造庞大的“秘密大军”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中国正在打造1支庞大的“机器人大军”,成为对抗美中关税战的秘密武器。从大型汽车工厂到街边小作坊,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用AI驱动的机器人来取代人工,不只生产更快、品质更稳,还能压低出口价格,抵御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新关税压力。中国政府推动自动化升级,砸钱盖厂、升级设备、培养技术人才,甚至连人形机器人也开始在工厂“上工”,以重塑制造强国的新格局。
纽约(专题)时报报道指出,中国工厂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自动化”。在工程师和电工操作大量机器人之下,这些工厂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品质。因此,中国制造业能持续压低出口产品的价格,让中国在与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的关税战中取得优势。目前中国也面对来自欧盟还有包括巴西、印度(专题)、土耳其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中国的工厂自动化程度已超越美国、德国及日本(专题),在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上,仅次于韩国和新加坡。这波自动化浪潮由中国政府主导,并投入钜资推动。随著机器人逐步取代人力,中国即使面对劳动力老化、工人不愿再进入工厂,仍能在大规模生产领域保持主导地位。
新的国家级战略产业
中国顶尖人形机器人制造商“云慕智能制造”(Yunmu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创办人兼执行长贺亮表示,中国打算把机器人产业发展成另1个“电动车产业”。他说:“对人形机器人的期望,是能像电动车产业一样,成为新的国家级战略产业。”
如今,机器人不仅进驻汽车工厂,也逐渐进入中国遍布街头巷尾的家庭式小工厂。在中国南部商业重镇广州,李先生的路边铁工厂雇有11名员工,专门切割及焊接金属,来制造廉价烤箱和烧烤设备。他正准备向1家中国公司购买1台配备摄影机的机器手臂,价格约4万美元。这款设备透过人工智慧(AI)观察工人焊接烤箱侧边的方式,之后便能几乎无需人力介入,自行模仿作业。
仅仅4年前,这种系统只能从国外机器人公司购得,售价高达14万美元。李先生说:“以前我根本没想过投资自动化。”他补充说:“人1天只能工作8小时,但机器可以连续工作24小时。”

大型企业对自动化投入更多
大型企业对自动化的投入更为惊人。在宁波,电动车制造商“极氪”(Zeekr)的1家大型工厂在4年前启用时,只配备500具机器人,现在已有820具,还将继续扩增机器人规模。
这些机器人会播放音乐来提醒人员注意,将铝锭运送至自动电梯,再升至1座中国制、12米高的机器顶端加热熔融,并铸造成车体面板和其他部件。之后,更多的机器人推车(偶尔有人工驾驶的叉车)将这些部件送至仓库。
接著,又有机器人将面板送到总装线上,几百个机械手臂分组作业,多达16支同时运作,将面板焊接成车体。这块焊接区属于“黑灯工厂”(dark factory),也就是可在无人且无须照明的状态下运作,因为只有机器人在此工作。
虽然美国的汽车工厂也采用自动化,但大量设备来自中国。过去20年来,全球大部分新建的汽车装配厂都在中国,而中国的自动化产业也因此蓬勃发展。中国企业也收购了多家海外高阶机器人制造商,例如德国的库卡(Kuka),也将大部分营运移至中国。大众汽车(Volkswagen)去年在合肥启用电动车工厂时,只用了1具德国制机器人,其馀1074具全都是上海制造。
“由上而下”发展机器人
不过,中国在工厂机器人方面的迅猛进展,是“由上而下”推动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自十年前启动,设定了10个要在全球具竞争力的产业,其中之一就是机器人。
为了推动汽车业采用双臂双腿的“人形机器人”,北京政府去年要求各大车厂租用机器人,并拍摄它们在装配厂作业的影片。这些影片往往要多次拍摄才能完成,虽然机器人只能执行最基础的任务,例如在仓库内分类汽车零件,但这项计划已有效推动业界前进。
为了展现机器人政策的宣传成效,北京市政府最近举办了1场1.2万人参与的半马拉松,并让20具人形机器人参赛。虽然最后只有6具机器人完赛,最快的机器人也比最快的人类跑者慢了将近3倍时间,但这场活动成功吸引了公众注意。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在人大年度报告中表示,今年的国家计划将“大力发展”人工智慧(AI)机器人。国家发改委也宣布设立1项高达1,370亿美元的创投基金,用来投资机器人、人工智慧及其他先进技术。
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在过去4年,大幅增加对工业借款企业的放款,总额高达1.9兆美元,资金主要用于新厂建设和现有设备更新。中国大学每年培养出约35万名机械工程毕业生,还有大量电工、焊工及其他技术人员。相比之下,美国每年毕业的机械工程师只有4.5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