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实验“非核氢弹” 研发新型反舰导弹?

京港台:2025-4-22 04:58| 来源:军武次位面 | 评论( 9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实验“非核氢弹” 研发新型反舰导弹?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作者:金色轰炸机

  4月19日,香港(专题)《南华早报》报道,中国于近期成功进行了一次“非核氢弹”的受控试验,显示出中国军队对“威力增强型常规弹药”的研发投入了相当的经费和兴趣,引发国际关注。

  

  ▲非核氢弹爆炸想象图,图片来源:网络

  “非核氢弹”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但实际上它和核武器没有任何关系,和氢弹更没有关系。非核氢弹的原理不复杂,其实就是使用氢化镁作为主要爆炸物。非核氢弹实验,就是研究氢化镁在高温或催化剂作用下的爆炸反应特性。氢化镁的特性很突出,发生化学反应后,它可以分解为镁和氢气。随后大量氢气与周围的氧气,可以发生剧烈燃烧反应,释放大量热能,产生高温火球。氢化镁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固态储氢材料,运输安全,分解可控,同等单位质量下的能量密度还高于TNT,这就是它可以被制作成武器的前提。

  相关报道原文指出,实验进行者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某研究所,之前在水下、水面武器系统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经验。该研究所在2025年3月份于专业期刊《弹箭与制导学报》上发表有关实验文章,希望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弹药未来可期。

  

  ▲《南华早报》报道,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研究报告,中国团队在实验中使用的“非核氢弹”重量2公斤,受控爆炸后产生超过1000摄氏度的超大火球,持续时间超过2秒,这一点优于TNT。实验表明,在同等级的TNT爆炸后,其高温不及前者,火球持续时间也只有非核氢弹的1/16。非核氢弹爆炸中也伴随着超强的压力,但是其最大值仅仅相当于同等级TNT爆炸时产生最大超压的50%不到。具体来说,非核氢弹的峰值超压产生于爆炸中心点大约2米位置,达到了428.43千帕,但正常情况下2公斤TNT能产生的超压会超过1000千帕。可见两种爆炸材料在特性方面有明显区别,未来的用途也不同。

  拿航空炸弹或者火箭弹举例子,比较常见的就是TNT类弹药。它可以在一瞬间爆炸,冲击波非常强烈,但是热效应即产生高温的能力比较有限。战场上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航空温压弹或者是火箭温压弹,它有两次间隔非常短的爆炸。第一次爆炸后燃料会与周围的空气充分混合,之后发生类似于粉尘爆炸的剧烈反应,能够产生高温和高压,且高温高压的持续时间要长于TNT。非核氢弹的表现则又有所偏重——主要发生氢气燃烧,因此热效应更强更持久,但是冲击波力量比较有限。

  

  ▲温压弹,图片来源:网络

  冲击波小,意味着非核氢弹并不适合打击坚固目标,比如常见的钢筋混凝土工事或者地下堡垒。但高温特性表明,它对无法抗击高温灼烧的军事目标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材料的装甲车辆、轻质外壳的无人机,暴露在外的电子雷达设备、小型巡逻艇等。这些目标其外部所使用的材料,熔点最多也就只有600摄氏度上下,被非核氢弹打击,很容易被烧毁。

  现实中最常见的就是MQ-9,或者是HMMWV装甲车,都可以是非核氢弹的打击目标。对于一些浅层的地下掩体,比如指挥所和弹药库等,一旦非核氢弹在其周边爆炸,高温火球也可以迅速通过缝隙、通风口等灼烧内部。对于这些目标中的电子设备、人员,会具有比较好的打击效果。最关键的是,非核氢弹具有非常不错的低成本优势。媒体称其为“非核氢弹”,是因为联想到了核武器之一的氢弹的爆炸效果。但实际两者的作用原理并不相同,非核氢弹更是不存在所谓的核污染。

  

  ▲055导弹驱逐舰,图片来源:网络

  考虑到非核氢弹的开发研究所具备海军方面武器的研究经验,不排除相关实验可能是在为海军开发一款新型的反舰导弹。或者说氢化镁,未来可能成为一款新型反舰导弹的装药。但是现代的军舰大量的在使用特种钢材,氢化镁还真没有那么容易就能烧穿。

  比如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就大量使用了HY-80型高强度钢,它的熔点在1500摄氏度以上。被1000摄氏度的高温灼烧几秒,也只能让其被部分软化,想要完全烧毁的可能性不高。不过该舰船上嗯,还使用了5%到10%的5086和6061铝合金,厚度在10到20毫米左右,主要位于舰桥、雷达桅杆、甲板舱室。现实战斗中,使用氢化镁的反舰导弹未必就能打的这么准。另外,美国在“阿利·伯克”驱逐舰的弹药舱室内,还安装了凯夫拉纤维制成的防弹隔层。这种材料对高温基本没什么耐受性,熔点在660度左右,1000摄氏度的火球完全可以迅速将其烧穿。总的来说,氢化镁作为新型爆炸装药,有未来可期的使用场景。

 

相关专题:导弹,军事动态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军事动态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2 08: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