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裁员 卖身...星巴克要跑了?正出售中国业务

京港台:2025-3-4 04:34| 来源:大猫财经Pro | 评论( 8 )  | 我来说几句


裁员 卖身...星巴克要跑了?正出售中国业务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最近传出,星巴克中国要卖身了。

  哦,不对,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为中国业务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实就是把中国业务打包,卖给合作伙伴。

  相中星巴克中国的不少,比如KKR、方源资本(Fountainvest)、太盟投资(PAG)都有意向,另外,国内的华润和美团,也是潜在收购方。

  

  星巴克可能就是下一个肯德基、麦当劳。

  2016年,百胜餐饮和麦当劳全球都拆分了中国业务,通过资本交易,百胜中国在纽交所和港交所上市,麦当劳中国成了金拱门,由中信的财团以52%控股,他们的中国的餐厅,成为特许加盟。

  其实,曾经,星巴克也是这么玩的,经营权曾一分为三,天眼查信息显示,星巴克通过合资成立了北京美大星巴克、上海统一星巴克、美心星巴克,分别经营华北、江浙沪、华南市场,而实际经营权在北京三元集团、台湾(专题)统一集团、香港(专题)美心集团手上。

  后来,分别通过大价钱把股份买回来,收归直营。

  去年,星巴克来了一个新的CEO布莱恩·尼科尔,新官上任,就来了三把火:

  

  1、要彻底改造美国的门店,削减优惠,砍菜单;

  2、在中国找“合作伙伴”,来提振中国市场业务;

  3、裁员。

  结果,2025年第一财季,在全球第二大的中国市场,用全球18.9%的门店,为星巴克贡献了7.9%的营收,订单平均售价、同店交易量、同店销售额,都在下滑。

  尼科尔曾是百胜的高管,参与过百胜中国的分拆,星巴克卖身,也是得心应手。

  同期,另一个大事件,就是传出奔驰裁员。

  奔驰全年净利润下滑了28%,中国区的销量降到了5年最低,业务拖累,中国区核心业务也不得不调整,汽车销售和汽车金融,预计裁员15%。

  其实其他跨国车企也不太好过,此前,大众、保时捷、通用等,销量都在下滑,裁员、减产、降薪,已经成为常态。

  除了他们,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也在下滑之列:雅诗兰黛、科蒂、百威、联合利华、宝洁、ABB……

  在某种程度上讲,外资有点集体沦陷的意思,在中国的业绩下滑的厉害。

  2

  外资为啥下滑这么厉害呢?

  不少外媒归因于房地产下滑、需求放缓、中国经济拖累。

  但真的是这样吗?为啥竞品们就活得不错呢?根本原因就是,竞争力不行,尤其是咖啡和汽车,已经成为竞争最充分的代表行业。

  比如星巴克,咖啡竞争的下半场,是真的没啥优势了。

  以前,星巴克是商场的“锚定商户”,为商场提升“档次”的,商场为了留住它,各种优惠政策,租金啊,装修补贴啊,只要你来就行。

  现在,“一些商场已经想清退星巴克了”,商场没收益,而星巴克已经为商场带不来多少客流了。

  卷价格,瑞幸、库迪都在搞9.9元咖啡,星巴克还在端着,三四十一杯,价格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小降价根本换不来大订单;

  卷开店,瑞幸2.2万门店,库迪1万门店,而星巴克不少地区首店已经关门了,2025年冲击9000家,营收上涨全靠开新店,但是现在还有1200家缺口,按瑞幸的速度,一个季度就解决了,但是按照星巴克上个财季90家门店净新增来看,太难了;

  卷口味,瑞幸一个“酱香拿铁”卖爆单,而星巴克的“南瓜拿铁”“红烧肉拿铁”,被吐槽惨了。

  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早就异化了。

  以前,“星巴克+苹果电脑”会出现在各种“装X指南”里面,朋友圈打卡倍儿有面子,现在,不少门店已经成为打牌的地方了,有人干脆在社媒组局,到星巴克打掼蛋。

  

  星巴克能卷残当初的老二太平洋咖啡,那么它也能被瑞幸、库迪们卷死。

  而且,越来越多的资本化的咖啡,来卷中国市场。

  PAG投资的%Arabica、雀巢的Blue Bottle Coffee、笛卡尔资本投资的Tims、高瓴投资的Peet’s Coffee、百胜中国引进的Lavazza等,日本(专题)的、美国的、加拿大(专题)的、意大利的品牌都有。

  他们有“14亿个理由来中国卖咖啡”,但是,能不能成,就得另说。

  3

  以前,咖啡和汽车,都不算中国的强势产业。

  在某种程度上,咖啡是星巴克这样的外资,带来的启蒙,而汽车也是靠改革开放后的合资企业落地,迎来的大发展。

  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的发展的迅速程度,让人始料未及。

  现在,整个行业在本土,实现了崛起和逆袭。

  跑是跑不了,但是卷也是真的卷。

  咖啡的门槛算是低的,技术含量也就那样,咖啡师培训下就能上岗,把外资滤镜去掉,大家放在一个起跑线上,后发创新打败抱残守缺,是迟早的事儿。

  汽车卷的则是硬实力,核心就仨字:供应链。

  虽然在燃油车上,中国是后发,但是在新能源上,中国是先发先至,从锂原料到电池制造,从整车制造到充电设施,一个完整的新能源供应链和产业链形成了。

  即便美国、欧盟等的政策刁难,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而自主品牌,已经开始占领市场了,你说是品牌影响力,还是性价比,都很有竞争力。

  现在,轮到他们急了,中国汽车反向出口,已经卖到他们的老家去了。

  裁员,可能在短期内确实能降本增效,但是长期呢?总不能只靠裁员。

  就连咖啡,都“舶进来又舶回去”了,中国的咖啡品牌,现在也开始出海了,在海外开卷,就看星巴克们能不能招架得住了。

  星巴克的“卖身”,会不会有用呢?还真难说。

  对星巴克来讲,这只是重走来时路,而它自己知道,来时路有多难走。  

相关专题:星巴克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4 21:2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