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底层互害有多可怕,底层互助就有多温暖

京港台:2024-11-22 22:27| 来源:冰川思享号 | 评论( 5 )  | 我来说几句


底层互害有多可怕,底层互助就有多温暖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如果您在天津没有收入,遇到困难,可以来本店,告诉本店人员来份爱心餐,吃完直接走就好,不必客气!在以后您有了能力的日子里,记得帮助一下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谢谢!”

  据凤凰网报道,如今这样的小店越来越多,它们选择对无收入者免单。

  有博主收集了店名和地址发布在社交网络上,希望困窘的人可以按图索骥,吃上一顿饱饭。他说前几年没见过有餐厅主动不收钱的,“疫情之后就多了起来”。

  

  图/网络

  这样的新闻令人动容。尤其是在恶性事件频发的时候,人们争相念叨着“少去人多的场合”,一种真诚地、开放地、存在于陌生人之间的连结,太容易戳中人们的泪点。

  这些底层的互助,看似心酸,却是在维系一种体面和尊严——一个文明社会,不能丢失这种柔软、质朴的内核,民间自发形成善意秩序,才是在褪尽修饰之后的真容。

  01

  从报道看,这些互助的小店,几乎全是故事。

  他们为了照顾受助者的尊严,会设置“暗号”:比如报上“1号牛肉面”,就能获得用店里最大的碗装的,以及加倍的牛肉和一个鸡蛋、一瓶饮料。

  它们还会提供一些情绪价值:比如困难者进店后,只需要揭下一个爱心贴,就可以去换一碗面,爱心贴上有各种鼓励,“吃饱饭,不想家”“早日渡过难关”“困难有时,希望有时”“会好起来的,加油”。

  

  图/视频截图

  而来用餐的人,可是三言两语的白描,就足以让人脑补出一副民生群像。

  二十多岁、听口音是两广一带的年轻人,“真是饿极了,吃得狼吞虎咽”。吃完后,年轻人提出干活抵账——他不愿意白吃这碗面。

  还有来看工作的女白领,她说公司倒闭了,自己一直在找工作,现在借住在前同事家,住久了很不好意思,“衣着不差,但不太干净,神情也很窘迫”。

  也有家长在一个店家的社交媒体动态下发来自己患癌症孩子的照片,说孩子想吃她家的肘子饭,店家一度以为是骗子,抱着打假的心态去了医院,在病房,她见到了照片上的孩子。

  ……

  这些故事,甚至让人不敢追问,害怕他们的遭遇和细节,让人无法承受。

  这一刻,这些免费送饭的店家,就是社会切片里光谱最复杂的一个:灰暗,但有亮;沉重,但有希望。

  不知为何,读了这样的新闻,让人有一种安心感:在揪心痛苦的新闻之余,在躁动喧嚣的舆论之外,一种源于人性本能的互助依然存在。

  02

  自从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之后,这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丛林状态,就已经成了现代人的集体恐惧,这是人们想象秩序崩解后最可怕的状态。

  就像人们常挂在嘴上的“底层互害”——加害者未必一定来自底层,但是“底层”的含义更像是社会一种基本面,即最普通的大众之间,连最基本的文明底线都绷断了。就像那些极端案件,你甚至无法正常用逻辑评价,那种“恶”是已经倒退回了兽性。

  但是霍布斯的描述,未见得是准确的。比如约翰·罗尔斯就有一个“无知之幕”的观点,描述人们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一种初始状态。

  好比一层幕布遮蔽了个体的视线,使他们无法预知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或自身的天赋。罗尔斯说,“没有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他的天赋,因此没有人能够修改原则以特别适应自己的利益”。

  

  图/冰川图库

  想象一下,原子化的个人,当所有人回到同一位置之后,都是所谓的“底层”,人们也有可能重建互助。所有人是平等的,人们知道一种集体原则的建立,是所有人获利的,此时“底层互助”就发生了。

  在亚当·斯密的描述,“自私”促成了社会总福利的上升。但到了不景气的时刻,人们只能回溯“帮助”这种集体价值,去获得安全感。

  这或许也是这样的新闻让人欣慰的原因。人们从里面看到了一种文明的坚韧,一种在狂飙突进时人们无暇顾及的社会原初内核,依然存在。

  不夸张地说,我们在见证普通人以自己渺小的力量,重建社会的秩序,见证文明自然生成的逻辑。

  03

  在报道里,一些细节让人感到一点乐观。

  一些原本的管理者,似乎也在变化。比如这些小店的探店博主说,在大商场溜达到晚上十一二点,然后发现,如果在已经歇业的商场里找个地方坐着,保安不会来驱逐了,“就感觉给穷人提供了一个住宿的地方”。

  而在天津繁华的商业街滨江道上,这两年多出了很多卖小吃的小摊,甚至在天津地标“天津之眼”下就有,“以前城管管,现在也不怎么管了”。

  

  天津滨江道(图/视频截图)

  集体是个很独特的连结,不需要明说,但情绪都能感知。在底层互助之余,这种情绪在传染,人们都学会了共情。

  而这种乐观也是必须的。因为在现代社会,“底层互助”终究是脆弱的。

  比如在报道里也能看到,很多为无收入者提供免费餐的店主们多数经济并不宽裕。有的家人生病,有的债务缠身,有的是“房奴”。其中好几位告诉凤凰网,自己属于“穷人”和“底层”。

  有一些店主已经撑不下去了,有店主就说,这两年大家都生意惨淡,自己去年亏了几万块,没法再承担“免费吃饭”的成本。

  之所以叫“底层互助”,就是这些援助者本身也是单薄的。他们可以提供一餐一饭,但能支持多久,解决多少问题,只怕很难期待过高。

  而他们更大的价值,则是一种精神。这种互助应当被扩散,应当成为公共政策到社会舆论的一种底色,民生为本应该在一段时间里被置于社会运转的核心逻辑。

  比如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开始建立“食物银行”,收集诸如临期食物等社会捐赠,然后再向社会群体免费提供,人们只要在App上预约就可以。

  类似的措施应当鼓励,社会应该去想办法,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落点应该越来越清晰,就是一日三餐、衣食饱暖,都应当真正地纳入视野。这些不那么澎湃,但真的有救人于水火的效果。

  底层互助,终究需要变成全民互助。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6 07:5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