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留下巨额财富,“宁波神秘人”他走了

京港台:2024-11-22 07:45| 来源:视觉志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留下巨额财富,“宁波神秘人”他走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年之日缘善续”。

  留下6个字、109万元,今年宁波神秘人“顺其自然”的捐赠如约而至。

  据悉,从1999年开始,26年间,这位神秘人已经捐赠了1686万元。

  

  11月15日,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到“顺其自然”的109万元捐款和信

  全国人都想知道,神秘人到底是谁?

  人们只能从一条条新闻里,拼凑出关于神秘人的点滴——

  地址一年一变,有时虚构路名,有时虚构门牌号。

  姓名一年一变,从“顺其自然”这四个字里,不断变换顺序,提取、拼合、重复。

  捐者何人,几十年如一日心系慈善?

  可这样的好人,在宁波这座爱心之城里,并不罕见。

  117年前,1907年11月19日,一个宁波男婴呱呱坠地。

  117年后,香港(专题),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举行了2024年的颁奖典礼。

  当年那个宁波男婴,就是邵逸夫奖的设立人——邵逸夫。

  

  邵逸夫奖颁奖现场

  5位科学家接受颁奖,他们分获数学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每项奖金120万美元。

  科研之路,枯燥而艰辛,却能帮助全人类突破知识边界。人的生命虽有尽头,但科学探索永无止尽。

  但比起意义非凡的邵逸夫奖,人们或许更熟悉身边那一栋栋逸夫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书院、邵逸夫医院……

  而这些,不过是邵逸夫先生大爱的冰山一角。

  

  广州邵逸夫体育馆

  

  要了解邵逸夫,则要从他的一生开始讲起。

  虽是宁波人,但邵逸夫出生于上海。

  他的父亲邵玉轩,是带领邵家逐梦上海滩、改写家族命运的那个人——

  曾经的邵家,是在宁波镇海市朱家桥老邵村,靠开漂染行为生的人家。

  29岁,即将到而立之年的邵玉轩,决心举家搬迁去上海闯荡。

  沪漂虽艰辛,但值得。

  邵玉轩不仅在上海成立了“锦泰昌”颜料号,还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成了沪上的知名人物,1920年病逝时,康有为等人都为他题辞哀悼。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邵玉轩的第六个孩子诞生,取名邵仁楞。他就是邵逸夫,这也是后来,人称邵逸夫为“六叔”的由来。

  

  青年邵逸夫

  邵仁楞改名邵逸夫,是在自己18岁成人那一年。他见惯了身边宁波人,从小就立志做大事,经商注定了忙碌,在外漂泊、拼搏奋斗。熙熙攘攘间,他更想安逸度过此生,闹中求静,“逸夫”便取义于此。

  虽醉心于“逸”,但邵逸夫并不是纨绔子弟,他跟随父亲、兄长,精进学业、苦练英语、学习知识。

  成长中,他经历过军阀混战、南北对抗,在混乱的时局里,邵逸夫也不过是一个对抗命运的普通人。

  

  邵逸夫

  他改名邵逸夫时,距离父亲邵玉轩离世已有5年。邵家早在前两年,就远没有了曾经的辉煌——

  1923年,家道中落,邵家只剩下一栋老房子和一家名为“笑舞台”的上海剧院。

  “笑舞台”,原名“小舞台”,是旧时法租界的一家娱乐场所。邵逸夫的大哥邵仁杰在经商领域屡屡受挫后,决心投身话剧与电影艺术领域,遂和朋友盘下来“小舞台”并改了名字。

  

  大哥邵仁杰(醉翁)

  邵家心一横,选择卖掉房子,全家搬进“笑舞台”,专心押宝电影业。

  因为这一年,明星影业公司的剧情片《孤儿救祖记》在上海滩风靡,让邵仁杰看到了电影产业未来的极大潜力。

  明星影业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张石川、郑正秋,恰好是当初和邵仁杰一起联手创业“笑舞台”的伙伴。

  

  邨人、山客、逸夫……邵仁杰给自己取号“醉翁”,带着几个改号的弟弟艰苦创业。

  1925年6月,“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横滨桥挂牌成立。

  天一,寓意敢为天下先,争做天下第一,天下为一家。

  29岁的邵仁杰身上,仿佛有着当年29岁带着家人毅然沪漂的父亲邵玉轩的影子。

  长兄如父,这一切都被邵逸夫悉数看在眼里。

  

  邵氏兄弟全家齐上阵——

  醉翁当总经理兼导演,二弟邨人当会计兼编剧,三弟山客担任发行部经理。

  天一影片公司的首部电影《立地成佛》,立刻让他们赚到了创业资金。

  而六弟邵逸夫虽然还在上中学,也趁闲暇时光加入其中,从片场杂活儿开始干起。

  虽然是总经理的弟弟,他没架子,苦活、累活都努力地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在公司里,邵逸夫从后勤、打杂、放映、摄影到发行,各个岗位都锻炼了个遍。

  

  《立地成佛》海报

  《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梁祝痛史》《白蛇传》《孟姜女》《七侠五义》……

  天一影片公司的电影,一部比一部出名。

  虽然电影生意如日中天,但邵氏节俭家风仍未改。

  邵醉翁邀请自己的妻子、当时的电影明星陈玉梅担任不少自家电影的女主,连戏服多半都是穿了又穿的旧衣服。

  

  陈玉梅

  由此,也能窥见为何邵逸夫会在李小龙尚未成名时,将其1万美元一部的片酬,压到2500美元,从而错失这位超级明星。

  节俭,有时候也会导致我们错失一些东西。

  

  李小龙和邵逸夫

  回归正题,天一的名声逐渐从沪上火到了南洋。

  南洋的观众,非常喜欢这类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的电影。

  于是1926年,中学毕业、19岁的邵逸夫前往新加坡,帮助三哥给公司发展南洋业务——

  发行、巡回放映天一的影片,和南洋制版商开设新公司合资拍电影,建立游艺场、电影院……

  

  邵逸夫

  更重要的是,邵逸夫在新加坡邂逅了自己的第一任太太,黄美珍。

  华英戏院门口,他对这个比自己大5岁的女孩,一见钟情。

  彼时,黄美珍是邵逸夫好友、新加坡富豪余东旋的女朋友。余东旋非常赏识邵氏兄弟,常邀请他们来家中做客,三哥和余东旋谈合作的间隙,邵逸夫就与黄美珍在庭间散步,越聊越投机。

  

  黄美珍

  坠入情网的二人,百感交集。在感情方面,有时候再理性的人,也难免控制不住心动。

  当余东旋得知后,却愿意成全这对璧人。于是,30岁的邵逸夫和35岁的黄美珍在1937年成了婚,余东旋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祝福双方。

  然而,天一影片公司在南洋以及沪上的生意,未能像预期一样蓬勃发展。

  但这也是后话了。

  

  中间为邵逸夫、最右为黄美珍

  

  1927年,发展越来越好的天一影片公司,遭到了“六合围剿”——

  明星、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华剧,六家上海电影同行们,选择抱团取暖。

  他们联合成立了“六合影业公司”,与天一发起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商战”。

  商战,无外乎拉着发行商集体抵制,上海的大戏院不能播放天一的电影。

  沪上事业受阻,为寻求出路,1930年,23岁的邵逸夫和29岁的三哥邵仁枚(山客),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邵逸夫从当年电影片场打杂的“小工”,成长为了合格的创业人。

  

  三哥邵仁枚(山客)

  “六合围剿”一路影响到了南洋,南洋的大戏院也被迫停止播放天一的电影。

  邵氏兄弟公司,一口气买下了不少戏院,给自己制造一线生机。

  因为这份事业,来之不易。邵家抵上所有的心血,邵逸夫和邵山客,架着沉重、破旧的无声放映机,揣着公司的影片,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城乡阡陌间,苦苦奔走。

  他们辗转割胶场等各种华人(专题)聚集的地方,风餐露宿,自己带着帐篷,什么都得自己干。

  

  邵逸夫

  露天放映的强光,会引来不少毒虫,他们没怕过。南洋的气候闷热潮湿,即便冒着酷暑,他们都未曾退却过。

  找场地、清扫场地、检查机器、写海报、张贴海报……

  最难的是手工放映,费时耗力。一帧帧、一格格摇动电影,腰酸背痛的他们,誓要让“天一”的名号响彻南洋。

  人们只看见邵氏的丰饶,却很少了解背后创业初期的辛劳。

  

  邵逸夫总以这段经历,劝慰不如意的年轻人:“在那样艰苦的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让我一辈子受益。如果我不经历这一段生活,不会有今天。

  现在青年人,心很高,学问也很深,但是不能够吃苦,是一大缺陷。”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意外接踵而至。

  1931年,24岁的邵逸夫接到了公司的任务,要去美国采买有声电影器材。

  天有不测风云,他乘坐的轮船“康士坦丁号”在飓风中失去方向,结果触到了暗礁。

  这起事故,造成了轮船进水直接沉没。

  落入水中的邵逸夫,此时二十郎当岁的年纪,人生才刚刚起步,拥有了事业、理想与爱情,就被迫要与死神打照面。

  既然接受不了窒息与死亡,那就活下去。

  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漂泊一夜,在第二天成功获救生还。

  行李丢了大半,好在资费被他绑在身体上。再次登船向着美国前进的他,经过了一个月来到了旧金山(专题),租了房尝试在好莱坞学技术,后又辗转到纽约(专题)买到设备。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几个月后,学成的他从好莱坞带回了能让电影发声的机器,人整整瘦了一大圈,让码头等着接他的黄美珍心疼到泪流满面。

  

  邵逸夫

  但是,更让人措手不及的是——战争来了。

  1932年,邵家兄弟判断,上海已经不是发展电影行业的好地方,他们决心迁往香港发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厂”。

  依靠邵逸夫从美国带回的发声装置,1933年,26岁的他担任导演及制片的《白金龙》,成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自此中国电影迈入“有声时代”。

  而《白金龙》,也邀请到了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因为过去的电影都是无声,如今声与画栩栩如生,引得观众都想砸开放映机,看看里面是不是真的藏了人。

  邵逸夫,从此扬名。《白金龙》也给天一影片公司,带来了利润突破100万元的回报。

  

  扬名的邵逸夫,和三哥在南洋一奋斗就是30年。

  1942年2月,日军占领了新加坡。邵逸夫心系祖国,不但在影院放映抗日纪录片,还四处散发抗日传单,结果被日本(专题)宪兵队抓走。

  他经受了几轮问询,以为自己将命丧于日军手里的他,句句都是铁骨铮铮的大实话——

  “我是放抗日电影,但是那都是真实的纪录片。我没有发10万传单,因为我发的是50万!”

  好在两周后,他完好被放走。此间,妻子黄美珍没少托关系。

  

  邵逸夫和黄美珍

  另一边,从沪上到香港,天一风头仍劲。

  但一场针对“天一港厂”的破坏正在缓缓展开——

  1936年6月29日,“天一港厂”的胶片库房发生大火。因为是上午着火,且胶片库房中没有存放影片拷贝,所以大火很快被扑灭,没有带来什么损失。

  大哥邵仁杰,并没有过多重视。可没想到,第二场意外接着又来了。

  1936年8月6日,“天一港厂”的胶片库房再次发生大火。这次因为是深夜着火,且里面存放着天一的全部胶片,十余年的积累毁于一旦。

  过去的终结,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邵仁杰痛心异常、决心隐退,将业务一分为二。南洋的业务,交由敏锐发现有声电影发展趋势的邵逸夫,和三弟邵山客继续打拼。

  而香港,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及其儿子在1948年创立的“邵氏父子公司”,成了最后的一块阵地。不继续用天一港厂的名号,天一时代至此结束。

  

  邵氏兄弟(左起分别为邨人、山客、逸夫)

  战争带来的时局动乱,兄弟创业香港、南洋彻底分开,经济各自核算……1952年的邵逸夫,已经45岁。

  这时候的他和三哥邵山客手握的娱乐机构,近乎能覆盖大半个东南亚。

  就在“庆贺邵氏30年”纪念活动中,邵逸夫认识了自己后来90岁迎娶的第二任妻子——方逸华。

  

  而方逸华,也是当年“笑舞台”最红的歌唱名伶方文霞的女儿。邵逸夫,曾在自己的少年时代,为台上那个美人心动过。

  此时美人的女儿,才17岁的年纪,却因为原生家庭以及战争等原因,被迫流落南洋,在邵逸夫的游乐场夜总会里成为了一名歌女。

  

  方逸华

  原本邵逸夫想资助方逸华读书,可被对方婉拒了,因为方逸华更想唱歌。两人就此分别。

  上世纪50年代,邵氏父子公司被当时的电影行业龙头电懋公司,四面围困。

  此时的电影,彩色即将代替黑白成为主流。意识到需要先进设备的邵逸夫,第二次前往欧美,他不断学习电影行业的最新知识,想要带领邵氏重现往日的辉煌。

  “邵家的电影,绝对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

  

  与人交谈的邵逸夫

  1957年,50岁的邵逸夫受兄长委托从南洋回到香港,开始改革——

  在清水湾建立邵氏片场,花重金从电懋公司挖人,重点发力彩色电影……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拍摄的《江山美人》在当年香港中文电影中的票房,排名第一。

  

  邵氏在混乱时局里的浮浮沉沉,由此逐渐尘埃落定。

  而邵逸夫在香港夜总会,再次偶遇了登台献唱的方逸华。一来二去,两人也产生了情愫。

  每个人在面临感情时,都不是圣人。

  

  方逸华

  

  香港作家、学者马家辉说,如果没有邵逸夫,华人难免寂寞。

  “邵逸夫带领华人观众在光影汪洋里探索冒险,寻找一片新的天地,让华人观众的‘想象版图’变得更丰富、更宽广。

  在这版图上,我们重新认定什么是新时代的情爱欲望、什么是老传统的核心价值、什么是现代人的身份认同、什么是中国与异国的恩怨情仇。”

  从担任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总裁开始,此后的30年间,邵逸夫将“邵氏出品,必属佳片”承诺做到了极致。

  

  邵逸夫在片场

  从第一位,二哥推荐的人才、导演李翰祥开始。邵氏走出的名导演,胡金铨、张彻、桂治洪、牟敦芾、楚原、刘家良、华山、孙仲、何梦华……数不胜数。

  演员更多。

  

  姜大卫、狄龙、王羽、傅声、罗烈、刘家辉、余莎莉、詹森、郑佩佩、郭追、刘雪华、万梓良、徐少强、岳华、李修贤、惠英红、陈观泰、高飞、陈萍、汪禹、王龙威、刘永、罗莽、苗可秀、潘迎紫、凌云、谷峰、胡锦、尔冬升、楚湘云、陈鸿烈、邵音音……

  哪一个,说出来不是重量级?

  靠得都是,邵逸夫用尽各种方法网罗人才。

  

  邵逸夫和演员们

  邵氏经典佳作甚多,在此不做赘述。但很多都被评论家说不是什么“阳春白雪”,因为邵逸夫说自己永远将观众与市场放在首位:

  “我们是在开公司,不是在办艺术沙龙,我们拍电影的目的是赚钱,而不是为了倡导艺术。”

  

  邵逸夫选角

  而这背后,邵逸夫又对自己内心的标准,有着严苛的控制与管理——

  他一年可以看900部电影,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看9部之多;

  审片时,如果觉得不达标,他会立刻要求重拍,如果无法重拍补救,就要求将胶片焚毁……

  

  邵逸夫在片场

  邵逸夫和邵氏作品,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马家辉感叹:

  “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邵氏作品,正是最突出的‘华语语系电影’,异音之于正统,开拓和散播了无数的中国声音。

  邵氏作品不仅让华人观众抬头看见大银幕的声光幻影,其实亦引导了他们低头审视自身的生存状况。

  不知道有多少华人观众透过邵氏作品,想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透过邵先生旗下出产的电影有意无意地学做人,学做男人,学做女人,学做中国人,学做商人,学做好人,学做城市人……”

  

  邵逸夫在片场

  就像杨德昌《一一》里那句名言一般,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

  人们在邵氏作品里,观自己,观他者,观世界,观人生。

  下里巴人,也该拥有消遣的权利。

  邵氏的电影在当时来看,产量很大、传世少,但接地气、够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才能称霸香港电影市场20年之久,在亚洲电影节、亚洲影展、旧金山国际电影节等获奖无数。

  

  邵逸夫在现场

  电影界有句名言,邵氏——影视界的少林寺

  因为这里,以培训班的形式栽培了无数的摄影师、美术师、灯光师、化妆师等演艺界专业工作者。

  邵氏仿佛一座学校,培养的明星、演员更不计其数。

  

  1970年开始,邵氏和无线电视(TVB)合作,开创了培训班。

  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杜琪峰等,都来自这个培训班。

  周润发曾评价邵逸夫:“没有邵逸夫就没有这么多艺人冒出来。他热心公益事业,无私伟大。”

  

  周润发和邵逸夫取名的无线五虎将合照

  虽然,很多人都说TVB很俗,都是肥皂剧。但又有多少人,不是在TVB的剧里,窥见真实的人生?

  《上海滩》的音乐一响起,无数人泪目

  《万水千山总是情》《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

  《我本善良》《金枝欲孽》《大时代》更是常看常新……

  

  《上海滩》

  邵氏的电影接地气、他合作的TVB贴近生活,多半也源于邵逸夫没架子、不端着。

  成龙在自己7岁开始演艺生涯时,就认识了邵逸夫

  他说:“邵逸夫作为一代影业大亨为人却毫无架子,带领香港电影、电视业度过不少风浪,培养多位台前幕后人才,地位举足轻重,可以说是后无来者。”

  

  邵逸夫、李嘉欣

  邵逸夫直到晚年,凡事都还在亲力亲为。

  担任无线电视行政主席的他,60岁依然5点起床,练完太极与气功后上班,每天能连续工作16个小时以上……

  

  1973年,无线电视举办了首届香港小姐的选举。这个邵逸夫一手打造、延续至今的香港选美盛会,早年选举过程中,他始终参与决策。

  

  香港小姐的选美,不仅为邵氏挖掘了影视人才、拍成了同名电影,同时也促成了一件慈善事业——赚得盆满钵满的邵氏,也开始思考如何反馈社会。

  

  这一年,邵逸夫66岁。香港邵氏基金会,正式成立。

  

  其实早在1958年,邵逸夫就和三哥一起,在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基金会。

  只是那时,在南洋拼搏的他们,更多是支持当地的教育与医疗机构。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

  1973年在香港,成立香港邵氏基金会后,邵逸夫更多致力于发展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以及资助学校建立图书馆。

  可能因为名字里的“仁”字,邵逸夫始终将“仁”看作为人之本。

  

  河南大学逸夫图书馆

  有人说生命如歌,那是因为他历尽山河。

  宁波、上海、香港、新加坡及南洋其他地区,他四海为家,闯荡这么多地方,可始终心系内地。

  他拍的片子,内容、题材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各式中国民间故事。

  他不断在海外推广、用电影传播中华文化,更是首创影片中同时携带中英文字幕的方法。

  

  这些之外,从1985年开始,他平均每年都会向内地捐赠1亿多港币,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因为是浙商,他给自己的家乡浙江大学捐资1000万港币,修建了“逸夫科学馆”。

  

  山东大学逸夫科学馆

  邵逸夫看重教育,看重医疗。逸夫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书院、邵逸夫医院……在内地遍地开花。

  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也成了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他不是首富,但是一等一的慈善家。

  

  各种地震灾害等,都能看到他的捐赠。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邵逸夫捐赠的1亿港币,就让他成了单笔个人捐款最多的人。

  润物细无声。

  这就是邵逸夫心中的大爱。他的爱,足以灌溉全人类——

  2002年11月,邵逸夫奖被创立。

  它之所以被叫作“东方诺贝尔奖”,是因为运作形式和诺贝尔奖类似。

  而选择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天文学三方面,是因为它们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

  这个奖是国际性的,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被颁给那些“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旨要。”

  很多科学家,都是拿完邵逸夫奖后,就拿到了诺贝尔奖。可想而知,评选过程有多严苛与谨慎。

  看似邵逸夫,身上被贴上了太多太多的标签:慈善家、影视大亨……

  可他,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有悲欢离合,有生死落寞。

  90岁迎娶第二任妻子,做慈善但生意经营上很节俭,很早就立遗嘱和儿子断绝关系……

  

  邵逸夫和方逸华

  就像邵氏的那些电影一般,有新时代的情爱欲望,有老传统的核心价值,有现代人的身份认同,更有恩怨情仇……

  可一栋栋逸夫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书院、邵逸夫医院,又是邵逸夫先生给人们无声的陪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而这些功与过,只管留给后人去说。

  或许,人们也不必追问,宁波神秘人“顺其自然”到底是谁。

  因为慈善,不必问出处。

  但行好事,何必问前程……

  利他之心,自会在芸芸众生间,默默传递。

  或许,这对于邵逸夫来说,已然足够。

  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自己家中安详离世。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部分参考资料:

  1.《品人生:邵逸夫——中华首善的百年传奇》任芳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2.《娱乐大亨邵逸夫》窦应泰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年1月

  3.《邵逸夫传》詹幼鹏、蓝潮著,名流出版社,1997年6月

  4.《修德性:邵逸夫——传统精神的现代诠释》付粉鸽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5.《邵逸夫曾因放映抗日纪录片被捕 发抗日传单50万》广州日报,2014年1月8日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2-21 05: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