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一碗刀削面被网暴,全体山西人坐不住了

京港台:2024-9-8 09:10| 来源:视觉志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一碗刀削面被网暴,全体山西人坐不住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山西,最近有点忙。

  前脚刚因《黑神话悟空》取景,古建筑惊觉世人,一举带火了山西旅游。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现在又因为一碗面,上了热搜——

  有三位游客,想尝尝更地道的山西刀削面,找到了一家开在矿区旁边的面馆。

  谁知就餐时发现存在「阴阳菜单」,本地食客同款只需要7元(小碗裸面6元、鸡蛋1元),自己却被收了11元(面加鸡蛋和豆干,三个人共33元)。

  

  图源:微博@中国新闻周刊

  游客当即质问店家,店家称伙计算错了账,将多出来的钱退还给了他们。

  后来游客将视频发布到了网上,收到投诉的山西大同市云冈区市场管理局立刻回应:面馆停业整顿,立案调查。

  

  图源:微博@大河报

  原本事情到此就能结束了,面店如今也重新开业,7元一碗,明码标价。

  可网友的讨论,却是一波接着一波。

  为什么一碗面,会引发这么大的讨论?

  因为面,对于遍地都是面馆的山西来说,太重要了。

  

  图源:微博@向阳视频

  

  「晋城人清晌吃甚饭?」

  很多人可能都刷到过@山西四人行 这个出圈的段子。

  事件发生后,包括@山西四人行 在内的很多山西ip网友,纷纷为店家的行为进行「辟谣」。

  他们说,这并不是宰客,而是情义。

  

  图源:抖音

  山西的矿区,和景区不同。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物价要比外面便宜4的倍数。

  过去是少4分、4毛,如今是少4块。

  「无非是井上的人,对井下的人,少四(死)的一个朴实祝愿」。

  山西四人行中,有两个人都曾经下过井,在矿上打过工。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揭开了这个温情的山西「规矩」。

  

  图源:抖音@山西四人行

  面价7元,是为了保供,为了矿工。

  卖11元则是为了生计,为了面店维持经营。很多自称来这里吃过的食客提到,店里除了矿工外的普通市民来吃,其实也是11元。

  而很多外省人也认为,11元对于一碗加蛋、加豆干,还有肉臊子的面来说,并不贵。

  因为在景区吃碗面,随随便便就要15元起,一般人也不会专门选择去矿区吃面。

  

  图源:抖音

  在网友们的一句句声援中,很多人发现这家店给矿工的7元面价,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寓意——

  因为「七上八下」,下井的矿工们,必须得「上」来。

  这个给矿工的7元面价,是不能涨的。

  但可能有人会问,有那么多美食、日用品都可以选来给矿工打折,为什么偏偏要在一碗面上斤斤计较呢?

  因为,这碗面对山西人来说太重要了,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面。

  在山西大街上走一圈,一百米恨不得能开出几家面馆来。

  所以,只有面价优惠了,大家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图源:视觉中国

  

  爱吃面的山西,被誉为「世界面食之根」,食面的习惯历史悠久。

  山西这碗面的「根」,则来自这片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三晋大地。

  山地、丘陵占80%的地理环境,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使得这里耕地和平原很少。

  同时,被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让山西成为黄河和海河的分水岭,承东启西,少水、多旱,水资源不够丰富。

  加上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度不高,使得水稻、蔬菜等作物,缺乏在这里生长的自然条件。

  

  图源:视觉中国

  三晋大地上的先民们,找到了填饱肚子的新方法:种植小麦。

  黄河流域中游作为中国的小麦主产区,小麦制成的各类面食,也由此养育了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但在山西的高寒山区,小麦的种植也成了问题。

  山西智慧的先民们,又尝试种植了小米、高粱、大麦、荞麦等粗粮作物,发现大有收获。

  

  图源:视觉中国

  当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等粗粮,和小麦粉按照相应比例结合,自然形成了花样众多的面食花样——

  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

  苛刻的地理条件,倒逼山西先民形成了吃面习惯。

  但这不仅填饱了他们后代的肚子,也让山西有了「世界美食看中国,中国面食看山西」的美称。

  

  图源:视觉中国

  尤其是山西被发现是煤炭大省后,挖矿工人们需要暖呼呼的碳水来填饱肚子,一来好有力气干活,二来也能填饱祖国各地源源不断的煤炭需求。

  尽管山西面食有两千多年历史,更有几百种面食种类。可「山西为什么没能跑出一个全国面食品牌」等问题,也时常被媒体抛出。

  纯手工、难以复制,千人千种风味,手工技艺胜于面本身的意义……种种难题,使得山西面食囿于三晋大地,很难走出去。

  

  数据源:餐企老板内参

  除了品牌以外,山西面食在大众视野中的声名,似乎也略显谦逊。

  因为说到面食,大家耳熟能详的提起的,多是兰州拉面(牛肉面)、安徽板面、陕西biangbiang面等,很少提到山西刀削面。

  这也导致了一种窘境,山西人在外地点所谓「山西面馆」的面,发现里面的品种甚至不少都「嫁接」自那些更出名的面——

  新疆的过油肉拌面、陕西的油泼面、安徽的板面……

  山西刀削面的销量,甚至不及「山西过油肉拌面」的三分之一。

  

  图源:抖音

  很显然,山西刀削面被远远低估了。

  因为阴阳面馆事件,很多人靠着网友们不断科普和刷屏后,才意识到了这碗刀削面的含金量。

  在山西当地,大家对它的称呼很朴素,就是三个字:「刀削面」——

  每分钟能削出100多刀,一条条面好似银鱼,齐齐跃入汤锅之中。

  这些面条粗细均匀、长度相当,中厚边薄、形似柳叶,通常搭配各种臊子食用。

  做法除了汤的,还有炒的。在山西的不同区县,风味方面还各有侧重。

  

  图源:视觉中国

  紧接着,懂了山西刀削面情怀的网友,也在全网掀起了一股做刀削面的热潮——

  “刀不离面,面不离刀”,有人晒出了自己用了几十年的削面刀。

  

  图源:抖音@娜酱

  有人不会做刀削面,强行拿着挂面、方便面等整活。

  

  图源:白比特(回国种地版)

  刀削面的热潮甚至火到了法国巴黎,卖向了全球……

  

  图源:抖音

  最好笑的是,网友们在评论区里还玩起了梗。

  山西ip的网友,人人一个削面表情包,排队给全国网友削面。

  

  图源:抖音

  而其他地区ip的网友,也是忙的不亦乐乎——

  有拿着盆等着的,有不断提出自己的忌口要求的,还有人替山西人着急,也连夜「加班」用表情包开始帮忙削面的。

  可以说这段时间,全国人民都学会了如何削面。

  

  图源:抖音

  

  山西刀削面的这次走红,让很多人直呼:这碗面终于被看见了!

  其实山西该被看见的面食,还有很多。就像上文所说,山西面食,花样百出。

  

  图源:视觉中国

  比如山西著名的「四大面」,除了刀削面,还有一根面、刀拨面和剔尖。

  一根面,顾名思义,是一根绵长、不断的面。所以也常被叫作长寿面,一块面团通过手指间绕来绕去,最后成为一条非常长的面条。

  刀拨面和刀削面类似,也需要用刀来完成,只不过是用特制的拨面刀来拨,面条呈细长型,口感偏软。

  剔尖也需要专门的工具,制成的每一根面条都带有尖头,配上臊子汤头,爽滑入味。

  

  图源:视觉中国

  其实这样看来,就能发现,相比「吃面」,山西人更像是在用个人喜好,在给不同的制面工艺「投票」。

  因为山西的面食种类,随便一算,能有成百上千种。

  经过不同的专业工具,面也变成了不同的形态,口感从柔软到硬挺,质地从爽滑到柔糯。

  当然更重要的是,工具背后的人。

  

  图源:视觉中国

  随便在山西的面馆打听下,可以发现拉面师傅的功力都是以几年、几十年起步,不存在什么几天、几个月就能出师。

  三醒、三柔、三拉,每一次手工制面过程都宛如一场历经几小时的烹饪实验。

  师傅和徒弟即便用同样的工具,做出的成品也大有不同。

  可能因为这浓浓的「晋面之魂」,中国非遗面食大会的举办地也选在了山西太原,最近正在火热举办中。

  从山西文旅那支「中国非遗面食大会」的宣传片,让人看完就已经不由得惊呼「高级」。

  

  图源:抖音@山西文旅

  面食师傅们齐聚太原,用表演专用面(并非食用面)进行面艺竞赛——

  有的考验刀工是否精湛,需要边削刀削面,边用面条投篮;

  

  图源:新华社

  有的测试,做的剔尖能不能钻过铜钱;

  

  图源:新华社

  更绝的是,还有人将面做成了气球吹起来,一个比一个大;

  

  图源:新华社

  除了气球,还能做成面手绢,像二人转一样舞起来;

  

  图源:新华社

  有的人还索性,直接跳起了扯面舞,比海底捞的扯面更上了一个level……

  

  图源:新华社

  比赛一场比一场精彩,仿佛魂穿8月看巴黎奥运的激情时刻,精彩程度堪比面食届的春晚。

  最值得一提的,还得是山西的非遗面塑。

  

  图源:抖音@山西综合广播

  在手艺人们的巧夺天空手艺中,面能被雕刻成各种样子,极具艺术价值的面塑,活灵活现。

  雕塑之都山西,仿佛能将每一种技艺都运用在做面食上。

  

  三晋大地,卧虎藏龙。

  小小一碗面里,藏着一整个山西。

  山西人的巧夺天工的面艺中,又藏着最珍贵的中国先民质朴的传统饮食文化。

  这样的山西,该因为面而红,更该因为它自己本身而长红!

  

相关专题:山西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1-17 13:1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