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桦加沙台风:五点解释台湾花莲灾情为何如此惨重

京港台:2025-9-25 23:03| 来源:RFI 华语 | 评论( 5 )  | 我来说几句


桦加沙台风:五点解释台湾花莲灾情为何如此惨重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台湾相关报道全汇总!
专题:突发!中东战争再开打

  

  图像来源,AFP VIA GETTY IMAGES,在屋顶避难的花莲民众

  台湾东部花莲县马太鞍溪上游一座巨型堰塞湖9月23日(星期二)因强台“桦加沙”(Ragasa)带来豪雨而溢流,洪水夹杂土石瞬间倾泻而下,冲击下游光复乡、凤林镇等地,造成严重灾情。截至9月25日上午,花莲县政府最新统计,这场灾难已导致14人死亡、52人受伤、33人失联。

  许多幸存者庆幸平安,但为失联亲友担忧,罹难者家属则在泥泞中呼吁政府尽快安置家人遗体,盼能妥善安葬。

  花莲重灾区光复乡一所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员向BBC中文描述称, 他当时刚吃完午餐,不到十分钟,水从街道涌入校园,400平方英里的运动场被淹没,椅子、桌子、冰箱甚至汽车漂浮在水面上。

  “如果我当时还在街上,根本无法到达高处。水里漂浮着许多物体,我可能会被撞到或触电。”仍然心有余悸的他抨击地方政府低估“桦加沙”的影响力。

  分析指出,这不仅是今年台湾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更引发各界对花莲及中央政府防灾责任的激烈争论。舆论普遍认为,虽然事件源于天灾,但人为因素如疏散延误与监测不足,可能加剧灾损,成为一场“可预防的悲剧”。

  堰塞湖为何造成灾难?

  马太鞍溪堰塞湖的形成可追溯至2025年7月,受强台“薇帕”外围环流影响,花莲县万荣乡上游国有林地发生大规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形成一座坝体高度约200公尺、体积约2亿立方公尺的堰塞湖,最大蓄水量估计达9,100万立方公尺。

  这座堰塞湖位于花莲县马太溪上游,属高风险地带。早在8月“杨柳台风”扫过台湾期间,中央政府便多次示警,呼吁下游7个村落预先准备疏散。然而,当时未发生溢流,仅维持监测状态。进入9月,强台“桦加沙”再次逼近台湾东部,带来连日豪雨。

  周一(9月22日),花莲县政府接到中央指令,启动疏散行动,针对下游光复乡、凤林镇等约1,837户、6,800人发出撤离命令,安置于光复高中体育馆等三处疏散中心。据台媒报导,中央政府多次敦促县府加速撤离,发出9次通报。然而,花莲县议员杨华美向BBC透露,由于此次疏散“并非强制性”,仅呼吁民众前往高处避难,导致许多居民未及时离开家园。

  灾难于周二下午爆发。当日上午,监测显示堰塞湖水位距坝顶不到5公尺,预估上午11时前可能溢流。台湾公路总局随即封闭台9线马太鞍溪桥部分车道,准备全线封闭。下午2时50分左右,堰塞湖坝顶正式溢流,大量洪水与土石迅速向下游移动。

  据报导,官员原本预估洪水需120分钟抵达下游市区,且仅影响河边居民,但不到一小时,大水便涌入光复乡市区,造成桥梁断裂、房屋倒塌及大量泥石流冲刷。

  光复乡人口约12,000人,一半为原住民及行动不便或卧病在床的长者,灾情尤为惨重。许多目击者向台媒表示,洪水来势汹涌,20分钟内从河边涌向市区,许多人来不及反应。

  截至9月25日最新数据,堰塞湖水量已缩减75%,但仍维持红色警戒,下游河道潜在风险犹存。

  据报导,大多数罹难者遗体在一楼民宅中被发现,疑因撤离不及遇难。议员杨华美向BBC指出,多位光复乡灾民未收到当日里邻发布的撤离广播。例如,87岁施姓老妇的遗体被家中杂物覆盖,其女儿施女士泪流满面向台媒表示:“希望政府与警方尽快联系我们,协助找回母亲遗体,让她安息。”

  

  图像来源,AFP VIA GETTY IMAGES图像加注文字,截至9月25日上午,花莲县政府最新统计,这场灾难已导致14人死亡、52人受伤、33人失联。

  评论指出,这反映长者或偏乡民众在资讯接收上的困境:他们通常依赖逐户通知,较少透过非智能手机或广播系统。此外,卧病在床的长者如何获取疏散讯息、如何被协助撤离,都是问题。杨华美告诉BBC:“许多老年居民因慢性病卧床,无人能协助他们撤离。”

  光复乡灾民刘于仙(Awa)与其丈夫丈夫 摩力·旮禾地(Moli Ka'ti)两人四年前来到光复街区开设独立书店,旨在保存与推广原住民历史,几个月前才搬至现址。洪灾发生时,夫妇及时逃到高处,但书店被泥水淹没,许多绝版书籍毁于大水。他们向BBC表示:“我真的好难过,因为有些书籍已绝版……”

  刘于仙感慨,花莲拥有台湾最大的原住民人口,包括她的丈夫。这场灾难不仅摧毁家园,也威胁原住民文化传承。

  出身光复乡的林群从台湾北部驱车回乡救灾。他在社交媒体感慨,几十年前读国中时,导师曾提到马太鞍溪上游据传有堰塞湖,若溃决将淹没整个光复乡。当时他还天真地与同学计画溯溪探险,寻找传说中的堰塞湖。“那个年代资讯不便,无法真正看到堰塞湖,没想到四十年后,光复乡真的被堰塞湖洪水淹没。看到从小熟悉的街道被洪水淹没,眼泪瞬间涌出。”

  无强制疏散成致命漏洞?

  灾难前夕,花莲县政府虽设立三处疏散中心并疏散约7,000人,但执行是否给力成为各界质疑焦点。特别是花莲县长徐榛蔚于台风前夕18日率领市府主管出国推广观光,直至22日晚间接到内政部长电话后紧急返台。徐出国期间由副县长代理,撤离命令仅为“呼吁”,未强制执行。

  台媒《联合报》报导,中央政府自21日起,林业及自然保育署(林保署)通报花莲县府9次,消防署通报10次,要求执行民众撤离。调查显示,目前发现的14位罹难者均位于中央要求强制疏散范围,且多在住宅一楼。

  但许多灾民向台媒表示,未收到特别洪水警告或广播。例如,溢流发生后,光复乡一家大卖场的超市员工未撤离,仍在协助挡水。

  花莲县府澄清,林保署的“9次示警”为累计续报,非延误。光复乡长林清水表示,23日早上7时30分已开始广播要求乡民撤离或垂直避难(前往住处高楼层),乡公所也发送“细胞广播简讯”。但他坦言,事前评估淹水仅达1公尺高,没想到洪水冲破堤防涌入市区。“真的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一位罗姓女游客向《联合新闻网》表示,堰塞湖溢流10分钟后她才收到简讯,准备撤离时未听到任何广播。她说,逃难时大家不知所措,车辆乱窜,现场一片混乱,无官方人员协助,最后弃车逃生。许多当地家园被毁,游客车辆也多报废。

  刘于仙则告诉BBC说,从网路知道邻近地方开始淹水,把重要物品搬上二楼。原本有试着要开车离开现场,“但完全来不及,外面就已经淹成河道了,有车子飘在水上,屋内所有家具东西开始飘移。”

  

  图像来源,PROVIDED图像加注文字,调查显示,目前发现的14位罹难者均位于中央要求强制疏散范围,且多在住宅一楼。

  为何不“爆破”或“施工引流”?

  上述书店老板刘于仙刘于仙向BBC表示,大水来袭时,许多人来不及逃离,有的还困在路上。她在书店二楼,亲眼看见邻居在街上躲避洪水,“但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对方直到水淹至腰部才破门进入家中避难。

  她强调说,许多地方人士过去两个月不断呼吁政府重视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升高的问题。8月中度台风“杨柳”来袭时,她也收到政府“疏散劝导通知单”,“但乡下长辈接收资讯需逐户通报,不清楚县府与公所的通报与掌握情况。”

  针对为何不先施工引流?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教授陈文山向BBC分析,马太鞍溪堰塞湖无法人为处理。他说,他们团队8月查看空拍影像,结合对当地地质的了解,确认这是土石坝,无法用爆破处理。若是岩盘堰塞湖,可透过小型爆破降低坝顶高度,让水缓慢溢流,避免灾害。但这次是土石坝,包含大量土块,爆破无效。我们当时已评估,只能靠降雨自然溢流或溃堤。

  内政部长刘世芳回应提问时表示,该堰塞湖于7月21日形成后,农业部即展开调查监测及坝顶减灾工程可行性评估。经多次专家会议讨论,考量其位于偏远山区,无道路连通,难以用重机具开挖或架设虹吸管。爆破坝体方案因坝体土方体积达2亿立方公尺、长度2.3公里,且可能扰动坝体及边坡稳定性,引发大规模崩塌,经评估亦不可行。

  陈文山教授补充,换言之,人为因素无法移除堰塞湖,湖区所在山区无道路,重型工程机械无法运抵。

  

  图像来源,AFP VIA GETTY IMAGES图像加注文字,针对为何不先施工引流?台湾大学地质学系教授陈文山向BBC分析,马太鞍溪堰塞湖无法人为处理。

  政治攻防战为何再起?

  这场灾难迅速演变为政治攻防。

  台湾民众党主席黄国昌抨击民进党中央政府,称其为“制度杀人”。前花莲县长、现任立委傅崐萁也批评中央决策不力,认为若及早采取“爆破”手法引流堰塞湖,灾情或可避免。

  对此,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水利专家李鸿源向台媒强调,堰塞湖由松散土壤与岩石构成,无法爆破,只能引流、监测与疏散。他表示,两周前内政部联系他组成防灾团队观测堰塞湖情况,此次危机中,中央与地方确实依计画疏散7,000至8,000人,“否则伤亡难以估计,不会仅是目前规模”。

  换言之,李鸿源解释,该堰塞湖体量高达9,000万吨,“炸掉不可能,只能一点一点引流,但引流至何处、如何执行,需缜密规划,这是非常大的工程。”在堰塞湖消失前,只能持续监测并在灾害疑虑时疏散。

  花莲何以面对天灾人祸的挑战?

  花莲近90%为山区,位于太平洋火环带,常受台风与地震威胁。过去两年,包括2024年7.1级地震,重创旅游业,太鲁阁国家公园多处封闭并造成伤亡。花莲长期青壮人口外流,留下大量老年及原住民人口,行动不便或卧病在床者在天灾中尤为脆弱。

  杨华美向BBC表示,花莲连续两年经历大型灾害,对基础建设与观光发展造成重创。此次洪水冲断的马太鞍桥位于台9线,是花莲南北向主要干道,连接光复乡与周边地区,对交通与救援至关重要,“桥梁断了,等于台9线断了”。

  也有分析指出,东海岸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足,一直是当地民众关注的焦点。而傅崐萁夫妇轮流担任花莲民选首长与立委数十年,成为当地民众依靠对象,后者数十年来透过选票表达对两夫妻建设花莲的信心,但此次灾情惨重,突显出地方与中央携手强化东部防灾韧性的考验。

  相较去年花莲虽遭遇强震,因长期防灾巩固,死伤得以降至最低,此次大水却造成严重死伤。

  对此,傅崐萁夫妇十年下来抨击民进党政府对花莲投资不足,此次大水,傅崐萁再次抨击终养政府卸责。

  台湾大学国发所助理教授南乐(Lev Nachman)向BBC表示,台湾东部相较其他地区发展落后。此次天灾的挑战是如何找出解决之道。研究台湾政治多年的南乐指出,民进党认为,傅崐萁与妻子数十年主导花莲政坛,民众势必要求答案:为何长期执政未能建设更多基础设施预防灾害?但傅崐萁则强调,中央对花莲投资不足,导致发展落后、建设不足。

  杨华美表示,中央已在当地设立救灾前进指挥中心,台湾国防部也投入军力救援,但灾后状况仍不乐观。光复乡部分主要道路已恢复通行,但多数地区仍被污泥覆盖,许多灾民连前往市中心领取物资都有困难。

  南乐则向BBC说,赖清德政府可做更多努力,确保东部沿海地区在防灾与整体发展上得到提升。同样,傅崐萁的政治资本本可采取更多措施,避免花莲因地震或台风反复受创。

  前内政部长李鸿源坦言,台湾公众对堰塞湖了解甚少。自1970年代以来,台湾形成88个堰塞湖,其中57%由台风引发,23%由地震造成,多数一年内消失,但需多重警告机制,如日本的广播车与手机简讯。他表示,连其研究团队也是首次“亲眼目睹”堰塞湖溃堤,过程中部分人不愿疏散,未来是否订定强制撤离规范是政府需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2009年莫拉克台风袭台时,堰塞湖溃堤导致高雄小林村灭村,超过400人失踪后被登记死亡。

  近年,高雄地势脆弱的山区若遇台风。或豪雨,市政府多次采取“依法强制疏散”,将居民安置至安全地点。

  BBC中文部驻台北记者李洛协助了本篇报导

  

  图像来源,PROVIDED图像加注文字,当地书店经营人刘女士提供照片称,从网路知道邻近地方开始淹水,把重要物品搬上二楼,但一楼的书店店面已经泡汤:“原本有试着要开车离开现场,“但完全来不及,外面就已经淹成河道了,有车子飘在水上,书店屋内所有家具东西开始飘移。”

相关专题:台湾,以色列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台湾热点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9-26 00: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