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他迅速还债翻身成富人 教5招不痛苦翻身秘技

京港台:2025-4-27 10:58| 来源:镜周刊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他迅速还债翻身成富人 教5招不痛苦翻身秘技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日本(专题)理财规划师坂下仁,拥有超过20年的银行工作经验,却也曾因股票失利而负债累累,但他凭借深厚的理财知识成功创业和投资,迅速还清债务翻身,更累积上亿资产,他将这段从谷底翻身的经历,透过演讲和出书传授给大众。

  日本作家坂下仁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储蓄是累积资产的基石。 他建议,若能将每月薪资的10%至20%储蓄起来,财富便会稳健成长。 如果发现难以达到这个目标,就应该审视并调整个人的消费习惯。 “开源节流”是理财的不二法门,而落实“节流”的关键在于厘清金钱的去向。 不必像商业记账般精细,但至少要能大致了解家庭财务状况。 他提出了5个具体方法,帮助我们掌握看不见的金钱流动。

  1. 共享钱包

  夫妻各自理财容易忽略家庭整体财务状况,不妨考虑共享钱包或账户支付,能有效追踪资金流向,找出财务盲点。

  2. 家庭也要有“财政委员会”

  家庭财务透明化是有效节约的关键,借镜企业财务管理,家庭理财也应成立“财务委员会”,取代单方决策。 公开资金流向,有助于家庭成员共同审视开支,减少浪费。

  3. 不需详细记录

  专业会计记账耗时费力,非家庭理财之有效策略。 建议采行简化方法以监控资金流向,如:运用家庭记账应用程序、分袋预算管理。 即使仅收集收据并记录于帐册,也有助于具体化支出。

  

  4. 重点不在分类,而是厘清花钱目的

  与其将支出细分成20多个类别,不如简化为“生活开销”“休闲育乐”“零用钱”和“特殊支出”等主要类别。 更重要的是厘清金钱的使用目的,例如将休闲育乐费视为提升家人生活品质与共同成长的投资,并设定明确的预算上限,例如不超过家庭收入的5%。

  5. 降低固定成本

  最后一个关键在于掌握“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管理。 家庭理财中的成本费用可区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每月必须支付的款项,变动成本则随着生活享受程度而弹性调整。

  坂下仁认为,节流的关键在于压低固定及变动成本。 然而,降低变动成本尤其具挑战性,不仅需要高度的自制力,还得随时抵抗消费诱惑,因此难以快速见效。 相较之下,固定成本的调整相对简单且影响深远,一旦成功减少某项固定支出,如搬迁至较低租金的住所,未来的日常开销就能长期受惠,不必再为此烦恼。 记住这个简单有效的原则,将有助于更顺利地累积资产。 聚焦降低固定成本,例如住房、通讯和保险费用。 这些项目一旦成功缩减,就能带来长期的财务效益。

  降低固定成本的具体方法如下:

  1. 住房成本

  先从备受关注的居住成本说起,买房与租房各有拥护者。 坂下仁指出,若孩子还小,生活变动性较大,租屋或许是更合适的选择; 待生活模式稳定后,再考虑购置房产不失为良策。

  2. 网络通讯成本

  现代人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因此在签订通讯费合约时,务必留意各项付费选项,并主动取消不需要的订阅与增值服务。 此外,合约到期前别忘了比较市场上是否有更划算的方案。

  3. 保险成本

  考虑到未来医疗自费支出的可能性增加,除了健保之外,不妨考虑一次缴清的终身医疗险作为基本保障。 坂下仁提醒,应避免购买储蓄型保险,以免因解约而损失本金。

  4. 车辆成本

  住在公共交通发达的都会区,或许可以考虑舍弃买车,改为偶尔租车或搭乘出租车。 这样一来,就能省下购买和保养车辆的庞大开销。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7 22:4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