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 迎来惊天巨变 四川新疆被委以重任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中西部,迎来一场惊天巨变。
为什么四川能够击败湖南、河北等省份,晋身为国家“战略腹地”?
为什么曾经沙漠戈壁连天的新疆,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西部粮仓?
两大信号同时出现,背后绝不寻常。
在关税战打响的背景下,东方大国的布局更显得深谋远虑,影响14亿人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1
给你6个选项,猜一猜下列哪个省份的“粮食单产”最高?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南 山东 新疆
没错,答案并不是传统农业大省黑吉辽或河南山东,而恰恰是新疆!
这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在他们的刻板印象中,新疆到处都是沙漠戈壁(全国第一大和第二大沙漠都位于新疆),偶尔冒出几个绿洲和草原(电视剧《阿勒泰》)。如此干旱少雨的地方,根本不适合种粮食。
可是你知道吗?
今日的新疆,早已“改天换地”,变成字面意义上的“鱼米之乡”,这里不仅能养鱼,还能养出品质上乘的三文鱼;这里不仅能产米,还能在沙漠温室里搞出“一年五熟”的水稻。

图源: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
自2015年开始,新疆的粮食产量就在持续增长,到了2024年,甚至创造了连续9年增产的佳绩。
2024年,新疆粮食生产更是收割多个“第一”,创造历史。
粮食总产466亿斤,是近三年国内唯一粮食增产超百亿斤的省区。
全年粮食单产达524.8公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0公斤,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4440万亩,较上年增加202.8万亩,面积增量居全国第一。
新疆,已经完成从“戈壁荒漠”到“天下粮仓”的彻底蝶变。新疆的粮食安全工作,多次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表扬。
同样发生沧桑巨变的,还有四川。
这个深居内陆、不沿海不沿边的省份,获得了独特的新称号——“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
2024年年初,国务院批复了《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其中就有这样一句话: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
要知道,在31个省市区中,有且仅有四川获得“战略腹地”这一定位。
什么是“战略腹地”?《四川日报》是这么解释的:
所谓战略,就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全局性作用。
所谓腹地,则兼具地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意义,发挥着协调关系、创造空间、增强韧性、涵养潜力、抵御冲击等多种功能。
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腹地既是国家发展的腹地,也是国家安全的腹地,为更有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广阔充分的战略空间。
这意味着,四川将承载更重要的使命。
在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同一句话: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也就是说,过去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区的“重大生产力”,需要向战略腹地进行倾斜,包括产业、项目,甚至是高校和央企资源。有人推测,国家可能要发起新一轮的“小三线”建设。
四川拿到了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入场券,前途不可限量。
2
新疆和四川,为何被国家委以重任?
这其实是历史的必然,背后是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的长远规划。
先说新疆。早在清代,大家都想在新疆开垦良田,“疆”字本身就含有两个“田”。新疆人均土地面积为 10.11公顷/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可开发的空间非常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疆的自然条件实在太差了,常年不下雨,土壤没有肥力,还经常刮大风,可瞬间毁灭一切粮食作物。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粮食总产量为110万吨,仅占全国粮食总产的0.97%。
但是再困难,国家有需要,也要“顶硬上”。
人们逐渐发现,新疆居然应用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地形地况进行了系统化改造。大规模造大棚、清淤造田、复垦撂荒地、提高用水量、改善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还用上了无人拖拉机、农用无人机等“黑科技”。
2024年,自治区政府统筹资金214.3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种植补贴、农机具购置、良种培育、产业发展等。
经过七十多年的拼搏奋斗,新疆终于实现了“粮食大省”的梦想。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质疑,粮食作物的商业价值远不如经济作物,新疆多搞点瓜果和棉花不好吗,为什么非要费钱费力去搞粮食?
这背后的原因,离不开新疆重要的战略定位。
当地农业厅的负责人明确表示:
“在种植结构调整中,新疆当然知道一些作物的现实经济效益更高,但从服务贡献‘国之大者’考虑,新疆还是旗帜鲜明、坚定有力地抓粮食生产。”
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粮食安全。毕竟让“中国碗”装更多“新疆粮”,是国之大事。
3
再说四川吧,拿到“国家战略腹地”招牌,绝非易事。
“国家战略腹地”的含金量非常高,重庆、湖南、广西、河南、河北等省市也想争这块金字招牌。




但国家在对各省上报的《国土空间规划》批复中,却唯独选择了四川,可见其慎重和背后的分量。
相比之下,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如果说广东是先行者,是打出去的拳头;四川就是守门员,是藏起来的大招。
综合来看,四川是名副其实的“六边形战士”。
——为数不多拥有41个完整工业大类的省份。过去10年,四川规上工业营收从3万亿跃居到5万亿以上,千亿级工业产业增加到16个,数量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
——水电、天然气产量均是全国第一。凭一己之力,就贡献了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水电和四分之一左右的天然气,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数西算大省。
——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2024年,四川粮食总产量达726.8亿斤,比上年增加8亿斤,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九位。
——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优势。四川是被崇山峻岭包裹的超级盆地,易守难攻,自成体系,历史上每当中原或江南出现大动荡时,四川就是绝佳的大后方。
四川的优势,主打一个“稳”。比大国备份的战略作用,没哪个省比得过四川。
4
国际形势在变,中国城市格局也要重新洗牌,新一轮大调整正在到来。
改革开放前期,“经济全球化”浪潮如日中天,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拥有出海口的沿海省份率先受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形成了“东部最富,中部次之、西部和东部较弱”的局面。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退潮,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等“黑天鹅”事件频发,沿海省份的相对优势被削弱,以新疆和四川为代表的中西部省份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相对应,一系列“世纪工程”也浮出水面。
就出海渠道来说,以前要把西南地区的货物卖到国外去,一般都是走长江水运、公路或铁路,送到长三角或珠三角港口,排队等着出海。
为了缓解这条传统通道的压力,国家打通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四川、重庆为出发点,途径贵州、广西各县市,最后在广西钦州港出海。
这条线路连接着123哥国家和地区,514个港口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让位于内陆的四川直通大海,让全球消费者都能感受“四川制造”的魅力。

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规划建设示意图
与四川一样,新疆也有新的出海通道。
2024年底,中吉乌铁路项目启动仪式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这个大项目预计将于2031年竣工,届时中国通往欧洲的货物运输距离将缩短900公里,运输周期可减少7至8天。
铁路起点站——新疆,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一旦东南沿海形势有变,“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吉乌铁路就可以立马变身成为中国对外联络的“生命线”,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
因应时代的巨变、国家的需要,新疆和四川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陆城市的发展速度可能会反超沿海城市,中国区域经济的差距将大大缩小。
一个布局更加均衡、发展更为充分的中国,可能很快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