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在北京跑完21.0975公里意味着什么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据1984年施瓦辛格扮演T-800说第一次“I'll be back”已经过去了40余年,40余年间,人形机器人逐渐由科幻走向现实。这期间,人形机器人西学东进,日本企业首先成为行业领先,汽车巨头本田的人形机器人,经历四个版本的迭代,最终在2000年催生了举世闻名的ASIMO。
现如今,产业的春风吹到中国。
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杭州宇树科技,在深圳与“甲亢哥”斗舞的众擎科技,都成为这个时代的T-800。
这周,舞台交到北京。4月19日,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北京经开区)鸣枪开锣。众多厂商同台竞技,对旗下的人形机器人进行一场压力测试。
作为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这次赛事必将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年以后,当人形机器人走进工厂深度参与制造,走进千家万户代劳家务时,一定会想起在亦庄南海子公园广场上奔跑的那个上午。
连半成品都达不到,自己都没有试验过就拿出来这里试验,只可以說遥控玩具。 pic.twitter.com/er0ZfzdsVL
— 谷风 (@zheng850349) April 19, 2025
为什么是亦庄?
2025年央视春晚,一群身披东北花棉袄的机器人,把手绢转得虎虎生风,在唢呐声中完成高难度的秧歌舞步。3月,美国网红“甲亢哥”在深圳与人形机器人斗舞,再次引发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
有媒体统计,截至2025年2月,国内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突破80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则显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相关企业超4000家。
产业发展火热,成色几何?
4月19日,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锣,国内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首场大考。此前,在这一产业大放异彩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杭州和深圳,但这次,大考的舞台为何会放在北京亦庄?
事实上,北京亦庄在机器人产业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成果斐然。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实现了全球首例全尺寸纯电驱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展现出卓越的运动控制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天工”的升级版本更是在语音交互抓取等方面取得突破,能够理解人类指令并完成复杂任务 。
在核心零部件生产上,北京亦庄汇聚了众多实力企业。智同科技实现了RV减速机的国产替代,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清能德创自主研发的 CoolDrive Mini ANT 网络化微型伺服驱动器,具备高功率密度、高开关频率等特点,满足了人形机器人等小体积、高爆发应用场景的需求 。
整机制造方面,优必选将人形机器人总部落地北京亦庄,其Walker S、Walker S Lite 等产品在工业场景中表现出色。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已“入职”多家汽车工厂,如在极氪工厂的CTU入库上料工位协同员工执行搬运任务,作业完成度和执行难度处于业内前列,展示了北京亦庄在机器人整机制造和应用方面的领先实力。
产业的发展除了各家企业对研发的大力投入外,也离不开当地的政策协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 (2024 - 2026 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年底,要推动10个以上互动服务典型应用场景全覆盖,形成万台级具身智能机器人量产规模能力。此外,设立了专项产业基金,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充足的研发和生产资金,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对创新型机器人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在人才吸引方面,制定了完善的人才政策,为机器人领域的高端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质保障,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人才汇聚北京亦庄。
顺利跑完21.0975公里意味着什么?
在2025年2月16日举行的巴塞罗那半程马拉松比赛上,乌干达选手雅各布·基普里莫以56分42秒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将人类半马首次带入56分时代。
在马拉松的赛场上,人类一次次超越极限,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是人类体力和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那么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其意义何在?
据了解,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有近20支赛队参加,这些赛队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大家都是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与此前一些人形机器人完成短距离行走、奔跑不同,半程马拉松对每支赛队来说都是一次极限挑战,考验的是机器人多学科技术融合。比如,长时间奔跑,动力电池能不能扛得住?关节的耐热性如何?跑的过程中,通信保障如何?
多位业内人士介绍,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要想在稳定状态下长时间奔跑,仍面临不小挑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介绍,真实路况和实验场景有很大差别。为了完赛,机器人首先要有适应长距离奔跑、散热技术过硬的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其次,机器人要能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实现奔跑、定位、动态避障等功能,考验其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还有,“跑马”充分考验机器人稳定性、可靠性和续航能力,转弯、上坡、下坡等复杂路况,都对机器性能提出较高要求。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了进一步解释。其称人形机器人跑步依赖于机械结构和算法控制,跑步时需要快速在“双支撑”和“单支撑”之间切换,并克服短暂的腾空阶段,还需要在动态过程中实时调整重心,以保持稳定,这对平衡控制要求极高。同时,续航也是一大难题,当前人形机器人续航大多在2至4小时之间,而完成比赛要3个小时左右,绝大多数需要在跑步途中更换电池。此外,户外复杂的自然条件对于机器人运行也将产生扰动。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各参赛团队。
梁靓介绍,此次“人机半马”比赛属全球首次,没有现成经验、数据可供参考,因此更像一次产业对话和机器人“大练兵”。除了参赛队伍,赛事保障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为做好机器人保障工作,主办方专门设置了保障车、机器人补给站等。此外,赛前主办方还与每支参赛队深度沟通,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功能磨合,以帮助各队实现自身成长目标。“我们希望用此次‘人机半马’验证产业发展成果,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梁靓说。
亦庄的“小算盘”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北京经开区提出到2030年,努力发展成为“全链布局、全栈自主、全景赋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集群,形成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战略支撑地、技术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主阵地,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航示范新城。
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就如何达成目标,在上述文件中虽然有着顶层设计,但是具体执行中,如何更好的落实仍需更多考量,而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这场人机半马不仅仅是一个赛事,更是一个综合平台。
除了上文提到的对人形机器人的测试和验证,梁靓还称,这次人机马拉松还是人形机器人科技成果和产业产品展示的平台和机器人应用推广的平台。“通过赛事,公众可以看到人形机器人有各种型号,它们的样式、身高、尺寸、体重等各不相同,使用的技术、实现的功能也不同。在未来的产业和应用上,机器人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跑步的成绩或许各有优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未来的应用和发展会有局限。对于机器人来说,它的重复性、耐用性、可靠性是最基本的性能,如果能在机器人双足的耐用性方面实现突破,未来在双臂、多功能感知等方面,都可能会产生新的突破。”梁靓表示。
此外,海报新闻记者还注意到,除了主活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外,北京经开区还准备了一系列活动,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
4月11日,北京经开区机器人项目投融资路演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机器人大世界成功举办。活动邀请玄晶科技、中科第五纪、上海卓益得、灵生科技、北京湛泸5家企业代表进行赛前路演,吸引了嘉程资本、昊辰资本、中国国新、中移股权基金、天奇创投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
对于这场路演,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今天这样的投融资对接活动搭建起技术与资本的桥梁,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希望在场的各位投资人、企业家和创业者深入交流,碰撞火花,以这次活动为起点、以马拉松精神为纽带,跑出技术突破的加速度,点燃产业升级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