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洋人说了句“你好”被泰国人骂惨了!(组图)

京港台:2025-4-20 02:40| 来源:泰国网传媒 | 评论( 15 )  | 我来说几句


洋人说了句“你好”被泰国人骂惨了!(组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这个全球旅行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一句简单的问候语,竟也能成为引爆网络争议的导火索。

  泰国,一向以“微笑国度”著称,包容、温和、热情似乎早已成为它的国家标签。然而,最近一则看似无伤大雅的视频却打破了这份表面上的宁静——

  一名外国游客在泰国说了一句中文“你好”,引发当地工作人员的严正指责,也引燃了整个泰国社交平台的热议。

  这一幕,远不止是一场语言的误会。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无知与傲慢,也照出了泰国对身份认定的反应。

  当一句问候语开始变得沉重,我们也许更应该问:我们真的了解彼此吗?

  ﹀

  ﹀﹀

  老外在泰国使用中文“你好”搞种族歧视引发热议

  

  据泰媒消息,近日,泰国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位话题流量人物,即泰国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厅工作人员Siranudh Scott(小名音译Sai),其发布的一则外国游客故意说中文打招呼语“你好”的视频后引起广泛讨论,因其行为被指存在种族歧视的意图。

  据Sai本人透露,事发当天他乘船前去接船只出现故障的游客,期间有一名外国男游客转过身对其女友说了句“你好”然后大笑。

  

  对此,他便严肃地向该游客发出提醒,但似乎该游客并未意识到错误,他便再次向该游客认真告知,以让其明白前来泰国或任何亚洲国家时不能做出这种歧视亚洲人的行为。

  他进一步解释称,有些泰国人可能没法从这个角度理解,现在互联网时代跨国旅行十分便利,他们可以轻松订票飞来泰国旅游,但在明知泰国不是中国且不说中文的情况下还做出此行为,即他们轻视泰国人,因为认为亚洲人都一样且想要做什么都可以,这让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出现错误。

  

  

  上述视频及帖子发出后引起广泛热议,许多泰国人都对他的行为表示称赞。

  泰媒对此表示,“你好”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被使用的礼貌问候语,如同英文中的“Hello”或“Hi”。

  但不加区分地对所有亚洲人使用该词语,这反映了一些西方人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轻视了亚洲大陆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

  ﹀﹀

  一句“你好”的风波:

  文化身份的碰撞与认同这起事件表面上看,是一次旅游过程中的“语言误会”;但在更深层,它是一场关于文化认同、国际语境与东南亚自我主体性的公开冲突。

  中文“你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使用的礼貌问候语。

  然而在特定语境中,当它被随意地用于所有亚洲人身上时,其含义就不再单纯。在部分外国人眼中,亚洲人常被笼统视为“Chinese”(中国人),无论其真实国籍是泰国、日本(专题)、越南韩国菲律宾。这种文化标签化(Cultural Labeling)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知上的偷懒,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他者化”(Othering)过程。

  社会心理学指出,刻板印象是一种将群体简化为固定特征的心理机制,用于减少认知负荷。然而,简化一旦过度,就可能演变为无意识歧视——即便是带着“友好”笑容的一句“你好”。

  

  在泰国网友的回应中,有人看到了过度敏感,但也有人看到了一个文化边界被忽视后的警觉:泰国不是中国,泰语不是中文,泰国人也不应被默认成“泛亚洲人”的代表。

  泰国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关乎语言的使用,更是对文化尊重与差异性的捍卫。

  

  泰国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市场中被塑造成“温和、接纳、微笑”的形象,游客对泰国的期待常常建立在“便捷、包容、便宜”之上。

  然而在这一友好包装的背后,泰国社会也在经历文化身份的再确认过程。

  近年来,泰国民间社会和年轻一代不断呼吁加强本土语言的保护、抵制外来文化挤压、反思对外国游客的过度妥协。尤其是在面对来自大国的游客时,泰国社会越来越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

  泰国网友们的愤怒,并非源自一句中文的本身,而是源自那种“我可以随意使用亚洲语言对你说话”的心态。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着一种微妙的不平等感——在东南亚,你们是不是都一样?是不是我说什么你都得接受?

  

  ﹀

  ﹀﹀

  “文化傲慢”的无意识蔓延还是“过度反应”?

  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微侵略(Microaggression)”——指的是看似友善、日常化,但其实带有歧视或偏见的小行为。例如:“你中文说得真好!”、“你是不是来自中国?”

  这些话听起来无害,甚至像是赞美,但当它们在错误的对象、错误的语境中不断重复,就构成了心理压迫。在此事件中,泰媒认为——“我强行认定你”就是一种文化微侵略:它假设你是我定义的那一类人,而不是你自己。

  

  泰国不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文化困境。

  这,或许是有泰国的历史和经济模式决定的。

  泰国在经济学的范畴,是“经济学小国”。

  越小,越有“自我保护”的细致心态。

  加上从素可泰王朝开始回顾历史,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时常有着版图界限的矛盾,于是“我就是我,不是别人”的细分,更容易让泰国人上纲上线。

  再加上泰国在东南亚有着天然的自豪——我们,就是泰旅业软实力很强的国度;我们,真的在东南亚很兴旺,很发达。而这些自豪感,还要长年累月和“缅甸及柬埔寨”争吵争夺——究竟谁才是文化起源。

  因此,在泰国人必须是泰国人的问题上,他们,异常敏感。

  简单来说,他们不是针对“你好”或者任何一种打招呼,因为或许是单纯的“把泰国人认成是老挝人或者是柬埔寨人”,他们都会马上跳起来和你理论一番。

  

  作为东南亚旅游中心,泰国也常常成为他人眼中的“东南亚入口”,甚至是“亚洲的缩影”。这种角色虽有经济红利,却也让泰国在文化表达权上面临边缘化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国家公园工作人员敢于站出来提醒外国游客“请尊重我们的语言”,是个体表达,也是国家文化反应的一种体现。泰国需要的是被看见、被区分、被理解——而不是“你们都差不多,我都说你好就好了”。

  在东南亚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各国文化的独立性反而更需强化。

  语言、服饰、礼仪、宗教信仰,这些不是旅游装饰品,而是一个国家历史和人民身份的具象化。

  

  然而,我们也应承认,在全球文化交汇愈加频繁的今天,一些外国游客的行为未必出于恶意或歧视,更多时候是由于文化认知的缺失与信息的不对称。他们或许并不清楚“你好”在泰国语境下的敏感性,也不了解东南亚各国在语言、族群、历史上的复杂区分。

  对许多来自欧美国家的游客而言,亚洲仍是一个地理上遥远、文化上模糊的“整体”,他们所接触的“亚洲印象”往往通过媒体碎片、消费习惯、流行文化被建构。这种“文化误读”虽有失偏颇,但并非全然出于傲慢。

  因此,泰国社会在捍卫文化主体性与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不必上纲上线,陷入“每一次无知皆是挑衅”的过度反应。在面对类似事件时,或许更值得去做的,是借机展开公众教育、增强文化输出,而不是仅以怒斥回应无知。

  文化自信的真正体现,不仅仅是敏锐地识别不尊重,更是从容地回应误解。让来者知错、理解、尊重,这种转化才是最具力量的软实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尊重文化差异已成为跨国交往的基本素养。

  我们当然可以用“Hello”、“你好”打招呼,也可以学习几句“Sawadee Krub”(泰语你好)来表达友好。

  中国人当然能说“你好”,就如同泰国人见了中国人双掌合十“ Sawadee Krub”一样,至于其他外国人,在真诚的情况下,自然什么“你好”都是“你好”。

  也请泰国人不要因为一句“你好”就炸,面对不懂的游客,请耐心解释后再判断“他的狂妄”。

  

 

相关专题:泰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1 05:4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