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马来西亚“中国山” 就没有一位华人当汉奸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华裔相关新闻,最新动态!
马来西亚有一座“中国山”,这里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华人(专题)墓群。一万两千名华人长眠于此,其中包括700名抗日烈士遗骨。
这里汇聚着天地正气,浩然长存;家国情怀,忠孝节义。来过马来西亚的“中国山”,就没有一位华人当汉奸。
马来西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下南洋的地方。
这座“中国山”位于马六甲州马六甲市中心,最早与华人结缘,是明朝著名的“三保太监”郑和曾率船队在此驻扎。山脚下至今还有一座“三保庙”,是对这位华人航海先驱的致敬。
在郑和打通了航线之后,越来越多中国沿海居民,开始来到马来西亚淘金,开启了“下南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时很多华人淘金失败,无颜回去面对家乡父老,就这样含恨客死异乡。华人同乡会出于义举,出钱将他们埋葬在这座山上,墓碑上用汉字刻着亡者的姓名和故乡,都朝着中国的方向。久而久之,这座山成为了华人的墓园。
1941年年底,日军占领马来西亚。对当地支援中国抗日的华侨义士进行了清算和屠杀,1000多名华侨死于屠刀之下。
日军将他们的遗体弃之荒野,不允许有人替他们收尸,想要以此震慑当地华侨。
抗战胜利后,马六甲当地的华人社团,收集了700多具烈士遗骨,集体安葬在此,并于1947年建造纪念碑,邀请当时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题词。
蒋介石听闻此事,感动不已,亲题四个大字——“忠贞足式”。意思是“忠诚坚贞的马来西亚华人烈士,足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楷模”。
如果你今天去“中国山”,这个镌刻着蒋介石题词的纪念碑依然矗立。站在它面前,读着碑文上“然其就死也,笑傲示不屈”的句子,你也会被英灵之气所感动。
数百年来,当地华人为了保护这座“中国山”,可以说是历经艰辛。
1840年,英国东印度(专题)公司要在“中国山”征地造路,1866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再度以开辟马路为由又要征用,1920年英国政府又想征用此山泥土填海,均遭到华人社团的极力反对,并将案件闹到英国枢密院,最后获得胜诉,三次保护了“中国山”。
1949年8月,以陈祯禄为首的华人领袖,为了避免“中国山”主权在日后再度发生争执,致力使马来亚联合邦立法议会通过了《青云亭机构法令》。同年9月18日这项立法令生效,法令明文规定:“中国山”的用途是充作华人义山之用,而且是唯一用途。
一九八三年十月五日,马六甲州政府计划将“中国山”铲平发展为商业地带。这事件一经报章发表,轰动马来西亚。全马华人社团都团结了起来,要求甲州政府保留这座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古迹,并将“中国山”划为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十五华团总领导机构领导下,更在全国各地展开一系列历史性捍卫“中国山”主权运动。最终使得马六甲州政府妥协,再也没有过想拆迁计划。
为了纪念“中国山”的主权捍卫成功,1989年马来西亚第六届文化节在这里举行了隆重升旗礼和传灯仪式,震撼了全马。
当晚,山上传来的二十四节令鼓声,激发了华人同胞爱护中华文化的决心,数以千计的盏盏红灯笼,点燃了华人青年的满腔激情。
此后,每年的文化节之前都会在“中国山”点燃圣火,至今没有间断。“中国山”,俨然成为了马来西亚华人薪火相传,不忘祖国的圣山。
马来西亚华人,是全球华人当中对祖国最有感情的。
他们是华夏文化保留得最好的华人群体,也是永远的“祖国人”。
所谓“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名不虚传。
可能有的朋友会有疑问,这些马来西亚华人都已经是当地国籍了,再这样高调地说自己爱祖国,不会让当地人觉得厌烦吗?
华人拥有什么国籍,和他对祖国的热爱,其实是不冲突的。
作为当地国籍的公民,他首先需要效忠的是自己的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在此之外,他可以继续保留自己的文化习俗,表达对这种民族文化的热爱。
祖国者,祖先之国。你能改变自己的国籍,但改变不了祖先的故乡。
就像不久前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见到海南老乡,也称自己为“海南人”,没有人会觉得不妥,反而认为这是黄循财不忘本的体现。
在一些移民(专题)众多的国家,民族文化不是有你没有的竞争,而是多元共存的融合。那些能够保留自己文化,不忘祖国的移民,才能够团结一致,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