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为何要研究月幔水?未来能在月球种菜吗?专家揭秘

京港台:2025-4-10 11:36| 来源:央视新闻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为何要研究月幔水?未来能在月球种菜吗?专家揭秘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月球上月幔的水含量是多还是少,是科学家们近年来研究的焦点。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这一成果昨晚(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月球背面月幔更“干”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胡森:我们目前测出来嫦娥六号玄武岩月幔源区水含量,大概小于2微克/克,我们目前能在月球正面得出来的结果大概是7.5微克/克。相当于月球背面的月幔,比正面的月幔的水含量更低。

  记者:对于我们今后的探测来说会有启发吗?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胡森:会有很大的启示,月球的水基本上都是月球内部的水,月球内部水就是涉及它起源演化形成的一些过程,我们国家的嫦娥七号未来会关注月表水的一些问题。

  

  记者:可能很多人关注月球上有土、有月壤,还可能有水,是不是有可能也会真的在月球上种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胡森:如果要在月球种菜的话,无土栽培可能是最好的技术手段,因为目前来看,月球上不仅要有水,种菜的话还要有有机质,可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从嫦娥五号到嫦娥六号,每一粒月壤都在改写着人们对月球的认知。虽然我们的科学家研究月壤并不是为了种菜,但或许某一天人们可以在月球上种下星际农场,月球上种下的菜就能够成为我们宇宙旅途的第一口鲜香。

  为什么要研究月幔水?

  月球跟地球一样,也可以分成月壳、月幔和月核等层次。月壳以下到1000千米处就是月幔了。那么月球上的水在哪里?为什么要研究月幔中的水?

  目前普遍认为,月球的诞生源于约45亿年前的一次天体撞击事件,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原始地球,抛射出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迅速汇集形成了月球,这个极其高温的撞击事件也导致月球极度贫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胡森:月球其实是一个高真空的环境,它的昼夜温度可以变化到300多摄氏度,不太利于水在月球表面待住。当然除了有一些永久阴影区,可能因为冷井的效应,可能能捕获一些水,是以冰的形式存在,这是目前的一种观点。但是月球相对我们地球来说是一个非常干的天体,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月球上有任何一滴液态水的存在。

  

  既然月球表面没有水,那么月球内部是否有水呢?这也是近20年来国际月球研究的热点之一。专家告诉我们,实际上,月幔中的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液态水,距离开发利用尚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此次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带来了人类对于月球内部水含量的新认识,在揭示月球起源、岩浆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胡森:我们基本上说水的话,是一个广义水的定义,可以包含氢分子、羟基、水分子,基本上都是贮存在这些矿物里面的,它是个结构水。

  我们为什么去研究月幔的水?第一个涉及月球起源的问题;第二个就是月球的“二分性”,这是一个很大的科学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月球“二分性”可能是在表面的。“二分性”是不是可以延伸到月球的里面去,水是一个方面,可以来揭示这些“二分性”的成因跟起源。

  新挑战 在更微小的月壤中精确找水

  中国嫦娥六号任务采回了人类的第一份月背样品,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重要机遇。这些包裹在仅有微米级大小的月壤颗粒中的水,又是如何被精确测量的呢?

  这张嫦娥六号岩屑颗粒的照片实际上是放大了数百倍之后的效果,它的真实大小仅有5微米,科研人员表示,要通过这么小的颗粒,确认它所在的月幔区域的水含量,是一项新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郝佳龙:嫦娥六号样品,我们待测的水的包裹体,它的颗粒尺寸要比嫦娥五号样品还要小,都达到10微米及以下的尺寸,而常规的分析方法都是在10微米,甚至达到20微米的。

  不仅样品颗粒尺寸更小,此次研究的嫦娥六号样品水含量也比嫦娥五号更低,这也给科研人员的月壤寻水之旅增加了难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郝佳龙:我们通过对仪器进行优化改造,可以准确分析这么小区域的包裹体的成分。通过改变一次离子束的束流强度,以及对我们仪器的真空系统进行了升级,把它原来的分析束斑降得更小,才能满足我们嫦娥六号样品的低含量、小包裹体的水含量的分析。

相关专题:揭秘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17 16:0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