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全美第一高中亚裔学霸自杀,疑因藤校全拒

京港台:2025-4-1 02:53| 来源:爸爸真棒 | 评论( 54 )  | 我来说几句


全美第一高中亚裔学霸自杀,疑因藤校全拒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年来,“教育内卷”现象愈演愈烈,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也在不断攀升,而“藤校”依旧是许多中产家庭的目标,为此家长们严格要求,但青少年们在学术压力、父母期望和同辈竞争的重重压力下,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大幅增加。

  最近,正是美国藤校下offer的时候,而这时却再次传来美高生自杀的消息,下面跟随主页君一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

  2025年3月28日,这是美国大学RD(常规录取)放榜的日子,在社交媒体上热闹转载的“藤校榜单”“地区录取分析”的一片欢腾的氛围中,美国著名高中菲利普斯安多福学院(Phillips Academy Andover)的校园却被一小片阴霾遮蔽。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该校韩国裔优等生Lucas Lee自杀身亡。这位常年霸榜学术荣誉榜单、身兼辩论社主席与社区服务项目负责人的"模范生",在完成藤校申请后的第七天,在前一天晚上藤校发榜完毕自己却失望而归,他给父母发了短信后,从科学楼顶纵身跃下。

  这个出身东亚内卷文化圈的年轻孩子的“销号重练”(学生的内部黑话),撕开了顶尖教育机构精心编织的成功叙事,露出了“榜单排名”下暗黑的一角。

  他的死亡,所触及的不应仅是他的家庭和学校,而应当时时敲击每一个追寻精英教育结果的家庭:

  当一个完美履历的孩子内心深处,潜藏着一座被忽略的冰山;

  当现实的冷硬撞上他们内心的脆弱,我们将如何面对"名校光环"之下的存在主义困境?

  

  

  没有人能否认,Lucas Lee在世界精英教育路径中,已经位列顶级。他成长轨迹和许许多多他的同窗一样,堪称精英教育范本,而这样的学生通常具备几个特点:

  一路创造学术神话:

  高GPA,SAT接近满分的成绩,各种竞赛获奖甚至冠军头衔,AP课程获得“学者荣誉”;

  努力做个社交王者:

  许多学生在学生会担任重要职责,或者参加戏剧社等文艺活动;

  给自己的文书上塑造道德楷模的人设:

  发起社区流浪动物救助计划,参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计划;

  但在这样看似完美的规划路径中,他们付出的代价往往是:

  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咖啡因依赖;

  严重缺觉仍坚持体育训练,不敢拉下重要的“藤校加分项”;

  和密友承认"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与文书中的"社区中的热心人”判若两人。

  

  ■ 本文配图自电视剧 |《善意的竞争》

  所以,这位最新走到聚光灯下的“销号”少年,他遭遇的是一场意义的坍塌:像一只羽毛潮润的雏鸟,他人生的意义感被建立在“藤校直通”的单行道上;而他的父母,恐怕也是这个单行道上同路人。

  在等待藤校offer的同样场景下,也有一位父亲分享了全家在心焦的等待中试图分散注意力的抵抗:

  “我孩子现在拼命弹钢琴……2小时后,他就知道是去常春藤学校还是UC Berkeley。 我太太说她现在拼命刷厕所释放压力……我在办公室看圣经……”

  最后这位父亲的孩子只等到了3所大学的waiting list。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等来的是失望,但好在他们接受得还算平静,看客们在唏嘘的同时,很难忽略一个事实:

  即便这位父亲作为退而求其次结果的UC Berkeley和UCLA,也是精英教育中前百分之10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是别的家庭高兴得激动落泪的结果——真的不必用万分沮丧的口吻作为“失败心得”分享。

  而另一位评论区的小红书网友“Cyan”表示,自己“27岁时丢掉了重要工作offer只能去剑桥做博士后……觉得人生无法按计划进行,丢人,活不下去了……”,同时,ta也认为“只有竞争和成绩的人生太残酷了。”

  

  然而,我们毫不犹豫抛弃的人生,也许是别人一辈子都到达不了的终点:

  当孩子“只能去非藤校美本”的家庭被焦虑和失望啃食时,另一些家庭请来亲朋好友庆祝“本科过线”;当一些学生用“双非”的身份自嘲时,阿富汗的孩子们正在追着汽车乞求分到一张饼,并为能成为修理自行车的学徒而露出最灿烂的笑容。

  那么,是那些家庭和孩子太矫情,乃至看不见世界和人生的其他可能吗?

  

  其实,当“优绩主义”成为新宗教,踏上那条朝圣之路的我们,都只是“被献祭的信徒”。

  进入消费社会,被物质和金钱符号围困的中高产家庭,都或多或少地被围困在一种现代性困境之中。它的本质在于,社会将"优绩"异化为一种信条,用量化标签重构人的价值坐标系。如同中世纪基督徒,将救赎寄托于上帝恩典,当代人将人生意义锚定于学历、职位等符号资本。

  

  这种意识形态通过三重机制实现精神控制:

  01、教育被异化为"炼金术",将知识获取,异化为“成功者身份”的生产流水线;

  02、"成功-失败"的二元审判体系,使优等生产生"自我价值=成就指数"的认知扭曲;

  03、通过"奋斗成瘾"机制制造精神奴役,当代人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恶性循环。

  这种献祭机制的残酷性在于:教育目标将沦为学历的生产流水线,当职场晋升被异化为简历建设的军备竞赛,我们正在见证"人的工具化"的终极形态。

  数据显示,美国常春藤高校中1%顶层家庭的学生数量超过底层50%的总和,这种教育资源代际垄断实质是新型世袭制的温床。职场中"996"的常态化,更是优绩主义对生命价值的的掠夺。

  今天在“成功的单行线”上的顶级精英用道德优越感规训底层时,他们正在复制曾经贵族阶层的傲慢。这种自愿的精神献祭,最终让我们在一张自我编制的意义之网上苦苦挣扎:

  我们越是虔诚地膜拜优绩神坛,越是被紧紧捆绑,无从逃离。

  

  

  在Lucas Lee的悲剧中,有一个细节让人深思:他给父母发的短信中有一句“I'm sorry ”,这种对父母的愧疚感,作为东亚儿女,我们都曾经或多或少体会过。

  这场藤校军备竞赛,也确实是真刀实枪的资源争夺:根据资深留学中介的介绍,顶尖美国高中的录取数据中,如果去除“legacy”(意为直系亲属曾在藤校就读)或“捐款”学生的录取,真实的藤校录取几率会更低。而legacy录取和捐款录取,实际上就是赤裸裸地在宝贵的教育资源中,收窄阶级流动的空间,为精英阶层预留vip位置。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还未真正开始的孩子的稚嫩肩头,承担的不仅仅是穿上某藤校校服的期望,而是一个家庭跨越阶层,进入世界主流精英世界的希望。

  这种期望,往往是跨时代和跨文化的:一个在美高校园里打橄榄球有母亲跨洋陪读的亚裔少年,和四十年前去黑煤窑打暑期工赚学费并凑了全村的钱的山村少年

  ——

  本质上,都是被托举的阶层跨越者。

  教育作为核心路径,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形态:四十年前的中国山村少年,通过高考打破地理与资源的双重禁锢,用全村集资的学费换取改变命运的入场券;而当代亚裔少年通过体育特长申请常春藤名校,本质上是将身体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橄榄球赛场上的每一次冲撞,都是对美国主流社会规则体系的适应与征服。

  这种跨越的底层逻辑,正如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言,

  是"符号暴力"的再生产:

  无论是学历文凭还是体育荣誉,都在构建新的阶层身份认同,期待被规则的制定者所接纳,从而飞升晋升。

  

  对于家庭关系而言,山村少年家庭关系中的雷区,能被轻易地看穿:一个被托举的人,是建立在“牺牲感”上的,ta往往没有资格为自己辩解或脱身,热门电视剧当中的“凤凰男家里的婆媳矛盾”“老家亲戚上门不能拒绝”往往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矛盾焦点。

  但对顶尖中学的亚裔少年,社会大众却难以感知他们内心的温度,也看不到他们能够转身的空间同样狭小。这样的精神困境,在顶尖中学呈现复杂的病理形态:标准化考试筛选机制制造出70%亚裔学生占据学术塔尖的假象,但隐藏着"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的生存常态与"40%学生考虑自杀"的残酷真相。

  当白人精英家庭能通过绕开规则,重构竞争赛道时,亚裔少年们却深陷"越努力越焦虑"的魔咒——他们既无法从家庭捆绑的阶级飞升道路中获得解脱,也无法脱离强势文化构建的“亚裔”身份,最终成为被社会规训与自我异化共同绞杀的"空心人"。

  这句“对不起”的背后,是少年对自身无力以一己之力改变家族命运的彻底投降。

  

  

  一位哈佛毕业多年的精英人士有多年的习惯:在每年的纽约(专题)马拉松比赛时,会穿自己毕业那年的运动衫参加比赛,在电视转播和全纽约的精英面前,展示自己的legacy。

  美国的精英教育,即是一种人生投资,也是一种终生的消费;消费的不仅是在大学四年里上过的课或完成的作业和考试,也包括对终生对名校符号的加工和展示。

  哈佛运动衫上的年份编号,也就是纽约精英圈层中流通着隐形的阶级密码。这种消费具有时空延展性:校友会的年度晚宴上,三十年前的毕业生通过捐赠数额,获得"荣誉校友"标签,证明名校的符号价值还可以像红酒般陈酿增值。

  鲍德里亚预言的符号暴力在此显现:名校文凭既是进入资本世界的通行证,又是固化阶层的透明牢笼。在中国,985/211标签制造的认知暴力更为赤裸——某互联网大厂HR坦言:"清北毕业生简历才能进一面",这种明码标价的学历歧视,正是社会分层的具象化呈现。

  

  当教育沦为身份表演艺术,教室便成了生产社会关系的工坊,每个学生的前程,都在此被铸造成特定的阶级模具。

  而这个游戏,可以退出不玩吗?

  Lucas Lee的选择是“销号退出”——从某个角度看,这种生命的“销号”说带有青少年特有的麻木的残酷,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力者用解构语言的方式在反抗。

  评论区有人说:走出去看看世界吧,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值得追求的美好。

  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退出。那些我们没有拿到的结果,没有踏上的一条路,没有穿上的学校logo运动衫,没有选择的伴侣,没有争取到的升职,没有推开的那扇门……都会成就我们看到的另一处的风景,遇到的另一些人,过的另一种生活。

  

  “写在后面的话”

  当教育回归"立人"的本质,当每个少年,都在等待与探索中确认自我存在的意义,而那些陨落在青春途中的星辰,或许终将点亮文明的夜空。

  这需要社会整体认知的觉醒:承认成长阵痛的正当性,尊重生命价值的多元光谱,让每个少年保留仰望星空的勇气。庆祝那些微小的快乐,也庆祝那些微小的成功。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3 20:0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