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人,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京港台:2025-3-28 04:14| 来源:黑噪音 | 评论( 9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人,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勤劳但收获最少的人群。劳动者的收入,相比较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实在太低了。

  举个例子,上海的人均GDP已经和西班牙处于几乎同一水平,但西班牙的最低工资是人民币(专题)10000元左右,上海最低工资却只有2690元。

  而且西班牙的劳动者均享有强制社保、养老金、免费医疗、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福利补贴。

  从上海的情况我们能看出来一点端倪,就是说上海的高GDP是由劳动者的低收入所促成的,这一点其实占尽了便宜,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然而上海给予劳动者的回馈却远不如西班牙。

  这种情况,也遍布全国。

  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要发展。拉美人虽然大部分都有点穷,但人家至少过得松弛、快乐。拉美人集体躺平、懒散,不过在心态上绝对是“富翁”。这也是为什么,在各种调查当中拉美人的幸福感普遍都比较高。

  非洲很多地方当然更穷了,但非洲人的快乐更是天生的,他们性格普遍豁达爽朗简单,过得轻松自在。

  他们是穷,但他们至少不需要又累又穷。

  印度(专题)在很多中国人眼中是非常不堪的国家,基建落后、野蛮愚昧;马来、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很多人看来也不咋地。

  但是,下面这张图可能会刺激到很多人的神经,中国人的消费占GDP比重,竟然比大部分国家都要低。

  

  中国的居民消费在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

  事实上,中国人的收入占GDP比重,也非常低,远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

  但中国人的劳动付出,又是极大的。放眼全世界,能像中国人这样忍耐长时间枯燥劳动的族群,很少。即便同为儒家文化圈的越南人,也无法忍受过度劳动,他们的状态比中国人松弛很多。

  我看过一些清末到达中国的西方人所写的书,在他们的记录中,他们普遍惊叹于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惊叹于中国人对身体劳累和痛苦的忍受能力。

  由此可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特质之一。可能是因为在古代专制王朝长期的高度压迫下,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将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作为生命的常态。

  2005年左右,我坐着绿皮车从北方去南方,车上挤满了南下苏州、昆山等地的打工人。我和他们聊了聊,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每天工作12小时起步,为了拿加班工资还会工作更久,每月休息半天。

  那时我还是大学生,我难以想象,自己的同胞在电子厂里过着如此痛苦的生活。他们的目标,仅仅是能换来一份勉强说得去的工资,在那时也就是一千多块。

  中国的劳动者,在那个时代真的是付出了太多。

  更可悲的是,现在打螺丝的工作依然没有比那时候好太多。

  新人进电子厂一般干什么?能坚持下去吗?工作环境怎样?_手机搜狐网

  有的人会说,为了发展,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我认为这完全是个伪命题。在日韩发展初期,在今天的越南,都没有像中国劳动者一样付出如此艰辛的努力,却只能换回那么一点收入。

  退一步讲,就算是2000年初需要付出那样的代价,难道现在还需要吗?为什么现在中国人的收入占GDP比重,消费占GDP比重,仍然在全球属于落后?

  但与此同时,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长,却排名全球第一。

  这不是2025年的中国人,还应当过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来,它跟发展阶段无关,跟产业模式、分配制度有关。

  以中国人的辛劳程度,他们现在完全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但过得轻松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是体制内和国企工作的人,还有少数做生意致富的人。作为普通劳动者,仍然普遍谈不上尊严二字。

  到底为何如此呢?在经济学上,其实一直都没有关于这个命题的正面、深入的研究。中国人赚的钱究竟去哪了,为什么落到手里的很少?这是一个经济体制的问题。

  有的人说,流向了基建。但其实基建大部分靠的不是财政而是融资和杠杆,尽管财政拿走的多对基建是有促进作用,但基建的主力一直都是地方的杠杆融资,这也是为什么基建背后都留下了债务。

  也有的人说,是中国人口太多造成了劳动力的廉价。但是要看到另一面,那就是占全球30%的制造业规模,提供了多么庞大的就业机会,发达的互联网产业和各种新兴产业,又提供了多少可能性。

  印度所能提供的上述就业机会,可以说远远少于中国,但印度人的消费占GDP比重,仍然明显高于中国。

  中国人,已经普遍成了这样的状态:为了维持基本收入和尊严,需要不断增加劳动时间,但换回的收益却越来越难以维持。

  外卖员的真实收入有多少?外卖小哥的一天又是怎么过的? - 知乎

  到底是为什么?

  财富分配这件事情,并不是“一起创造财富,然后大家平均分”这么简单。因为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只会制造贫穷与饥饿。

  财富分配的秘密,在于如何平衡两件事:一是激发劳动的积极性,二是相对公平地分配劳动所得。

  前者要求民营经济必须作为主体,而且要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后者要求劳动者作为分配的主体,而不是权力或者大资本。

  前者出问题的话,国企垄断和政府垄断会拿走太多的社会资源,导致私营部门在夹缝中求生,从而让民营企业变得更加趋向于压榨。

  后者出问题的话,劳动者毫无博弈的机会和可能,工资定价权完全属于资本和它背后的权力,他们不可能出于好心,主动提高劳动者所得。

  中国一些人之所以在最近十来年感觉过得不错,主要是因为房价泡沫造成的财富效应,而不是收入所得。这种财富是非常脆弱的,也造成了很大的贫富差距。

  最终,还是要落到劳动者收入和社会保障上,才行。

  中国人作为全球最辛苦的劳动者,赚的钱究竟去哪了?这是这个时代的重大命题,如果这个命题无法得到解决,经迟早会出问题。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8 21:0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