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纵目科技爆雷

京港台:2025-2-12 12:30| 来源:观点新媒体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一家智驾企业的正常死亡:纵目科技爆雷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令人感叹,但又平平无奇……

  “两位也是……‘纵目’的供应商么?”

  张江科贤园的物业公司,恰好位于纵目科技总部所在的2号楼地库。所以10日中午的时候,顺着一大早看到的“纵目科技人去楼空”的消息,笔者与一同驱车前来的公社赛佳彤老师,干脆直接拐进办公室了解一下情况。但是在场的两位工作人员,似乎是误会了我们的身份。

  鉴于解释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于是笔者只能多少带着点尴尬地,含混表示“领导要我们来了解一下情况”。

  但物业的一位女士,似乎对遭遇甲方跑路困境的供应商,是怀着同情的。她简略解释了一下目前的情况:“他们上个礼拜五(实际为8日周六)就走光了,现在这里只有我们看楼的工作人员。”

  “其实这几天来这里的不止你们一家了,有些事你们也明白的,(我们)是没有办法的……”末了她又补了一句,似乎是想安慰我们。

  曾经热闹过的科技公司总部大楼,10日我们探访的时候,已经一片萧索。门窗紧闭,没有人员出入的痕迹。2号楼只有后门还开着,但园区物业在这里摆了一张办公桌,安排两位安保在此端坐。

  

  ▲正门的玻璃上已经贴上了防止窥探的白纸,但可以看到大厅亮着射灯

  去年11月,赛老师初次拜访此地时,曾经设置在2号楼正门口的设备已经被拆除挪走。目前围绕着大楼只是靠边停放着一圈汽车。而令人感叹的是,一楼大厅入口的玻璃门上,已经被预先贴满了阻止从外界窥探和拍摄的白纸。

  

  ▲反光比较严重,但还是看得出办公区域虽然人去楼空,但并不算凌乱

  透过没有封死的玻璃顶端,大致可以看到前厅里开着射灯。但从楼侧一些办公室的窗户向内看去,所有工位都空空荡荡。正如物业那位女士的说法,这里人去楼空。

  科贤园2号楼正下方的地库一隅,停满了原本应该属于纵目科技的,测试和工程用车辆。可以看到的包括老款问界M5、改装了外部传感器阵列疑似2017款的逍客等等,以及一辆园区内低速L5级无人车辆。只不过肉眼可见地,这些测试平台似乎都有那么点“历史”的痕迹。

  

  而当笔者在和同事一起,感叹这些目前只能被弃置在角落里积灰的设备,三四年前是如何在园区内四处招摇,引来一众惊奇视线时。一名身着制服的园区安保,推着辆自行车默默地来到我们身后不远处。

  安保小哥并没有上前阻止我们,在封存设备以及车辆周围四处探查和拍摄,甚至没出声搭话查探一二。甚至当我们转身朝他打量的时候,故意别过头去或者45°望天,以避免目光上的接触。其行为模式表现出了在保持戒备履行职务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任何非必要的接触以及争执。

  

  ▲安保只是在履职

  这番光景使得我与赛老师,对望无言。我们并不知道,在那个“这几天来这里的不止你们一家”的过程中,园区方面经历了些什么麻烦。

  但我们已经不想继续在这里探究下去了……

  综合脉脉平台,部分微信群对话爆料,在2月8日的时候,纵目科技员工收到行政通知:将在当天18点后断电封楼,员工须在此之前取走私人物品并且办理离职证明。

  彼时,距离企业创始人唐锐在年前全员会上承诺的“寻求并购解决欠薪”过去约两周,企业从去年11月起,在册的七百多员工,欠薪已达四个月之久。

  然而在这个乙巳年的新春,奇迹并没有出现。员工等来的则是随申办社保断缴、医保账户关闭的短信提示。当年后,剩下的人抱着仅存的希望继续到岗上班时,得到的是连老板唐锐也失去联系的噩耗。有人爆料称,唐锐已“逃到”美国。但从添加过其微信账号的人那边看,至少从其在除夕那天发布的好友圈内容看,IP地址显示是在日本(专题)。

  

  ▲2023年末的唐锐与其2018年的形象几乎判若两人,与其说是中年发福,不如说是压力太大的缘故

  实际上,随着2023年下半年,国内资本对智能驾驶热潮的消退,纵目科技就已经进入到了危机状态。23年10月末,公司管理层宣布转入“低功耗模式”,员工只保留底薪,且“封顶”10000元限额。此外,发薪日也从原本每月10日调后到25日。

  根据目前流出的员工爆料以及媒体报道,企业的管理层一直努力自救。

  例如CEO唐锐就曾一直试图出售部分业务和技术,并且一直在推进老股东进一步融资。甚至还试图与宁波的某上市公司洽谈并购。但从结果来看,这些努力都没有获得实质性效果。于是在“低功耗模式”整整一年之后,纵目科技终于耗尽了最后的现金流。

  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迄今为止共完成10轮融资,总金额22.47亿元人民币(专题)。联想、小米等国内科技企业都曾对其进行注资。在2022年的时候其估值一度高达90亿元。也因此,其被部分舆论冠以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的名头。

  当然我们都知道的是,智驾这条赛道,其实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独角兽企业。

  

  ▲来自问界的订单,其实注定会失去——毕竟智选车是华为(专题)的地盘,在余承东理顺内部关系后,必然会引入车BU的产品

  从业务角度来看,其自诞生起拿到的最重要订单,无疑是赛力斯问界M5以及后来M7的自动泊车方案。但众所周知的是,后来其被华为方案取而代之。这也就使得纵目无缘享受,2023年8月下旬开始的,由2023款问界M7热销带来的,订单狂潮。

  除了赛力斯之外,长安、奇瑞乃至于比亚迪、长城以及一汽,都曾是纵目科技的客户。但这些企业大多从2023年开始,大力投入到自研上。这就导致了纵目科技核心客户不断流失。直至今日, 只剩下了长安一家还在部分车型上采用其方案。

  

  ▲曾经,一汽红旗也是纵目科技的用户

  目前不少观点认为,纵目科技的这个结局,主要输在了技术层面上。其泊车方案技术栈停留在2022年的水平上,而由于企业转向ADAS方案的内部提议被以唐锐为首的决策层否决,错失了关键的发展窗口。当然,这也可以被视为泊车方案技术栈裹足的重要原因。

  

  

  ▲FlashBot是一种想法很好,但意义不大的东西

  而在2024年,唐锐为首的企业核心层,又以近乎“赌”的方式选择押注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即所谓的FlashBot业务,并且投入了超过300人团队。然而该业务后来被证明是失败的——

  基于低速园区机器人的充电机器人与乘用车智驾技术路线差异大,更与此前企业的主业差异较大,导致能够拿出的产品存在大量问题,最终市场反应冷淡。

  这个失败最终耗尽了企业资源,加速了最终时刻的到来。

  当然,纵目科技所面临的处境并非个案。事实上,这只是当前新能源产业链深度洗牌,一种预告性质的展示。

  当前整个智驾行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实际上已经呈现出三重压力下的,加速淘汰趋势——

  首先是技术迭代加速下的“代际绞杀”。

  在现阶段智驾模式从L4降至L2.99的赛道转换中,部分掌握庞大数据并获得资本加持的核心企业,凭借数据闭环能力和算法快速迭代建立护城河,而二线厂商在BEV+Transformer,再到端到端的技术跃迁中逐渐掉队。

  

  同时主机厂的“灵魂争夺战”,正在加速整个产业链重构。

  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目前通过全栈自研方案挤压第三方供应商空间,而传统车企为掌握主动权,或自研智驾团队(如比亚迪),或选择具备生态整合能力的头部合作伙伴(如地平线),导致中小智驾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

  

  ▲马太效应已经启动,中小智驾企业除了极少数在早期就冲过窗口或者抱上大腿者,最终恐怕都会走向绝境……

  最终由资本所驱动的“马太效应”,目前开始日益加剧。

  2024年,即使港股也对智驾企业盈利能力的严苛审视,使得未上市企业估值逻辑崩塌。已上市企业通过募资,或许可以继续推进其技术军备竞赛,而未上市企业则必然陷入“技术落后-订单流失-融资困难”的恶性循环。

  纵目科技曾三次折戟IPO。

  2017年,纵目科技首次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但数月后便宣布摘牌。2022年11月,纵目科技转战科创板,于2023年9月撤回IPO申请。2024年3月,纵目科技又向港股递交了IPO申请,但由于招股书满6个月后未能通过审核,上市申请于当年9月失效。

  

  

  ▲这个结局,令人感叹,但其实早已注定

  总而言之,在这个蛇年的新春,发生在张江科贤园的这一切固然令人感叹,但也确实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必然结果。因为有很多事情,或许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2 22:2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