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神秘化石出土,可能重写人类进化史

京港台:2025-2-5 10:51| 来源:煎蛋网 | 评论( 5 )  | 我来说几句


神秘化石出土,可能重写人类进化史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一批神秘的人类化石让科学家困惑了几十年,它们既无法归类,也难以解释。

  这些头骨碎片、牙齿、下颌骨等遗骸,来自中国多个遗址,距今约30万至10万年。它们显然属于某种古人类——人类谱系中的成员,但问题在于:这些骨骼究竟属于哪一物种?在不断复杂化的人类家谱中,它们又应占据何种位置?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人类学教授Christopher Bae,多年在北京研究这些疑团重重的化石。他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秀杰教授合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或许是时候正式承认一种未知的古人类了。他们甚至建议,为这一新物种赋予一个科学名称。

  这位远古祖先最惊人的特征,就是超大的脑容量,甚至比我们现代智人(Homo sapiens)还要大。Bae和吴秀杰在《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论文,建议将其命名为Homo juluensis,灵感来自中文“巨颅”,意指“巨大头颅”。

  “他们的头骨真的非常大,脑容量估计在1700至1800毫升之间,”Bae表示,而现代智人的平均脑容量大约是1450毫升,最低约1350毫升。“虽然不是数量级上的差异,但明显更庞大、更厚重。”

  这一提议立刻在古人类学界引发激烈争论。一些科学家质疑,这些化石是否真能构成一个独立物种。

  但如果Bae和吴秀杰的分析正确,这些遗骨或许能解开一个悬而未决的进化谜团,故事始于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穴,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块指骨。2010年,DNA分析显示,这块小小的骨骼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群体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

  如今,许多现代人仍携带丹尼索瓦人的DNA,但由于化石极少,科学家仍不清楚他们究竟长什么样,生活在哪里,又是如何消失的。

  

  在中国北方徐家窑发现的16块化石

   埋藏在人类学盲区的遗骨

  在中国境内,一些难以归类的化石或许正隐藏着答案。其中,山西与河北交界处的许家窑遗址,在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了21块古人类遗骨,代表着约16个个体,生存于20万至16万年前。

  此外,河南许昌的灵井遗址在2007至2014年间发现了部分头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口井底藏匿了近90年的头骨,最近也重见天日。

  这些化石最初被忽视,是因为当年科学界对人类起源的理解与今日截然不同。上世纪70至80年代,许多古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是由直立人(Homo erectus)等古人类,在不同地区独立演化而来的。这种“多地区进化论”一度主导科学界,并深受中国学术界的认同。

  然而,随着基因研究的发展,“走出非洲”理论成为主流。科学家普遍认为,智人祖先在5万至6万年前离开非洲,扩散到世界各地,甚至可能早在20万年前就已开始迁徙。

  过去几十年,在亚洲和非洲的古人类发现也证明,人类历史远比想象的复杂。例如,印度(专题)尼西亚的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和南非的纳勒迪人(Homo naledi)分别在10万至5万年前、30万年前存在,说明过去同时并存的古人类物种远多于今天。

  “50年来的化石发现表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只有一种人类存在,”纽约(专题)石溪大学人类学教授Carrie Mongle指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确实应该重新审视亚洲化石的分类,而不是简单地归为一种。”

   Homo juluensis vs. 丹尼索瓦人

  在对许家窑化石进行首次“全面”分析后,Bae和吴秀杰用数字重建了一个完整头骨。他们发现,这个头骨形状低平而宽阔,与其他已知古人类(如尼安德特人或直立人)不同,也不具备现代智人的球形特征。他们进一步将其与近年来在中国出土的其他谜团化石进行比对。

  研究发现,这一头骨与河南许昌发现的两个超大颅骨相似,后者脑容量高达1800毫升。此外,许家窑化石的牙齿,也与数个关键发现高度吻合,包括西藏高原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一块下颌骨(2020年确认含有丹尼索瓦人DNA)、老挝一处洞穴中发现的牙齿(2022年归类为丹尼索瓦人),以及台湾(专题)澎湖海域捞获的一块古人类下颌骨。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被藏在井底大约90年的头骨最近重新浮出水面,并被人类起源专家研究。

  Bae和吴秀杰据此认为,这些化石应归入Homo juluensis,而非丹尼索瓦人。但这一观点在学界引发争议。史密森学会的古人类学家Ryan McRae质疑:“目前尚无丹尼索瓦人的完整颅骨可供比对,单凭头骨形态来定义新物种,未免太过仓促。”

  McRae还指出,遗传证据的缺乏也是一大问题。相比传统考古,丹尼索瓦人是通过DNA分析才被确认为独立人群,因此,任何分类研究都应纳入基因对比,否则难以服众。

    “龙人”之谜

  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倪喜军教授则提出,Bae团队研究的化石,可能与2021年公布的“龙人”头骨(Homo longi)更为接近。

  “龙人”头骨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1933年,一名中国工人在日本(专题)占领区的松花江畔发现了这个头骨,为防被掠夺,他将其藏在井底,直到80多年后才被家人公之于世。

  倪喜军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Chris Stringer认为,Bae团队归为Homo juluensis的化石,实际上更符合龙人的特征。如果他们的理论成立,许家窑化石与丹尼索瓦人可能都应归入Homo longi,而非Homo juluensis。

  Bae对此不完全认同。他认为,“龙人”头骨与中国陕西大荔、辽宁金牛山出土的化石更为接近,而Homo juluensis仍应独立存在。

    物种之争:命名权之谜

  对于古人类新物种的命名,学术界并无官方认证程序,是否被接受,全看同行是否认可并沿用。倪喜军强调,丹尼索瓦人只是一个种群名称,并不代表一个正式物种,因此不能随意用来指代所有亚洲古人类。

  Bae也认同:“西方学者倾向于把所有中国古人类化石称为丹尼索瓦人。但对我们而言,丹尼索瓦人并不是一个物种。”

  未来,谁能率先找到足够证据,将丹尼索瓦人命名为正式物种?学界仍在激烈争论。而这场关于Homo juluensis的争议,或许才刚刚开始。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2-5 12: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