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巴拿马运河:美国和巴拿马争夺控制权的那段历史

京港台:2025-1-2 00:34| 来源:BBC中文 | 我来说几句


巴拿马运河:美国和巴拿马争夺控制权的那段历史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建筑物上写着“巴拿马运河”的标志。

  1999年12月31日。美国国旗降下,巴拿马国旗首次升起,成为运河区唯一的象征。在场的巴拿马人欢呼雀跃。

  这一幕标志着一个以抗议、紧张局势和死亡为标志的时代的终结。

  “巴拿马人民的反应令人印象深刻。”曾担任运河管理员数年的阿尔贝托·阿莱曼·祖比耶塔(Alberto Aleman Zubieta)告诉BBC。

  25年后,随着美国候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专题)(Donald Trump)的争议性言论,这条跨洋航道的主权再次成为头条新闻。

  特朗普最近表示:“我们正在被剥削。”他指的是美国船只使用运河所需支付的费用。

  特朗普暗示,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我们将要求巴拿马运河完全迅速地归还给美国,而不会提出任何问题。”

  作为回应,巴拿马总统何塞·劳尔·穆利诺(José Raúl Mulino)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运河的每一平方米将继续属于巴拿马。”

  那么,巴拿马运河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

  

  巴拿马学生在运河区抗议。

  一场内战与一次机会

  16世纪以来,建立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道一直是欧洲定居者关注的问题。

  当时,通往南方海域的唯一途径是经由智利南部的麦哲伦海峡,这意味着长距离航行,并面对霍恩角(Cape Horn)的恶劣天气。

  19世纪,穿越当时属于哥伦比亚的巴拿马地峡的通道是第一个被尝试的方案。波哥大(Bogota)将运河建设的特许权授予了法国工程师费迪南·德·莱塞普斯(Ferdinand de Lesseps),他曾在埃及建造了苏伊士运河。

  但影响工人的疾病(许多工人是非洲奴隶)、土地的潮湿和持续的降雨导致该项目破产。

  这时,美国对这条航道的兴趣不断增加。

  当时,哥伦比亚正从一场造成数千人死亡的内战中走出,并面临高度的政治紧张局面,这最终为巴拿马的独立铺平了道路。

  

  巴拿马运河开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通道。

  当时,美国是一个新兴强国,已经控制了波多黎各和古巴,并将哥伦比亚的内部危机视为一个绝佳机会:它提出支付4,000万美元以获得运河建设的特许权。

  这形成了哥伦比亚与美国之间的《海伊-赫兰条约》(Herrán-Hay Treaty)的基础,该协议规定了特许权的条件。

  这是一场复杂的谈判。1903年8月5日,哥伦比亚政府宣布拒绝该提案,理由是这违反了国家主权。

  就在这时,巴拿马(当时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无视哥伦比亚对该条约的拒绝,在美国的支持下宣告独立,并声明如果哥伦比亚进行军事报复,美国将介入。巴拿马于1903年11月3日宣布独立。

  

  美国国旗在运河区飘扬

  最终,美国在巴拿马的不满中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在不受哥伦比亚干扰的情况下获得他们想要的条约”,巴拿马历史学家马里克萨·拉索(Marixa Lasso)解释道。

  分裂的国家与紧张局势的开始

  在巴拿马独立后,两国签署了《海-布纳瓦里拉条约》(Hay-Bunau-Varilla Treaty),该条约保证了巴拿马的独立,同时巴拿马授予美国对运河的永久特许权,以及对所谓运河区的控制,这个区域包括战略水道两侧各八公里(约五英里)的土地。巴拿马将获得1,000万美元的赔偿。

  1913年工程完成后,蒸汽船“安康号”(Ancón)成为第一艘穿越该水域的船只,象征着运河向世界的开放。

  但紧张局势很快出现。实际上,这个国家被物理上分为两部分。数千名美国人及其家人居住在这个区域内,依照自己的法律生活,同时在正式于1914年启用的运河上工作。

  “运河区居民”(zonians)与巴拿马当地居民之间几乎没有接触,后者在没有特殊许可的情况下无法进入该地区。

  巴拿马人的不满情绪逐渐加剧,最终导致多次示威活动,要求结束美国在那里的存在并归还运河。

  1958年,一群大学生发起了主权行动(Operation Sovereignty),他们和平地在官方属于美国的领土上插上75面巴拿马国旗。

  

  自1950年代末期以来,巴拿马学生组织了多次示威活动,呼吁归还运河。

  “他们告诉我们,这不是巴拿马人可以进入的领土。那天,我们说我们不再害怕,并希望达成一项新条约,以结束殖民存在的永久性。”该学生抗议活动的领导者之一里卡多·里奥斯·托雷斯(Ricardo Ríos Torres)在2019年告诉BBC西班牙语。

  另一个影响这条跨洋航道主权的事件是1959年的爱国游行(Patriotic March),当时邀请巴拿马人民手持国旗进入运河区。

  这场游行起初是和平的,但当抗议者被禁止进入该地区时,巴拿马人与警察之间爆发了冲突,造成数十人受伤。

  这两个事件催生了一句后来在巴拿马广为流传的话:“插下国旗的人,收穫主权。”

  烈士日

  这些事件引发了随后几年的进一步抗议。

  谈判最终在1962年达成了一项协议,当时的巴拿马总统罗伯托·基亚里(Roberto Chiari)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达成共识,规定两国的国旗应在运河区的民用区域内飘扬。

  然而,当1964年1月1日到来时——该协议应该生效的日期——运河区的居民无视区长的命令,拒绝升起巴拿马国旗。

  1月9日,数十名来自巴拿马国立学院的学生携带校旗前往运河区,要求在当地的巴尔博亚高中升起他们的旗帜。

  然而,一些美国警察阻止了他们,这场对峙最终导致20多名抗议者丧生,数百人受伤,巴拿马国旗也遭到亵渎,这一事件随后被称为烈士日(Martyrs' Day)。

  当时的总统罗伯托·基亚里对此作出回应,暂停与华盛顿的外交关系,直到两国签署新的条约。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事件是35年后将巴拿马运河移交给巴拿马的重要催化剂。

  

  巴拿马学生与警察在运河区发生冲突。

  托里霍斯-卡特条约

  在那个黑暗的1月之后,1964年4月3日,美国与巴拿马之间的谈判正式开始。

  两国同意任命特别大使来进行谈判。

  但又过了10年,在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的任期内,巴拿马城举行了一次联合声明的签署仪式,签署方为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和巴拿马外交部长胡安·安东尼奥·塔克(Juan Antonio Tack)。这为推进巴拿马运河未来的最终协议提供了所需的明确框架,希望能够得到双方的接受。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与巴拿马的奥马尔·托里霍斯(Omar Torrijos)在1977年9月7日签署条约后拥抱。

  这一切的核心在于取代《海-布纳瓦里拉条约》,该条约将运河的权利以及对巴拿马部分地区的管辖权授予美国。

  这是1977年9月7日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与巴拿马国民警卫队指挥官奥马尔·托里霍斯(Omar Torrijos)正式签署协议的基础。

  简而言之,他们同意运河区的主权受巴拿马法律管辖,并设定了将跨洋航道所有权转让给巴拿马的日期:1999年12月31日。

  卡特表示,通过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人,美国展示了“作为一个大而强大的国家,我们有能力与一个自豪但较小的主权国家公平而光荣地打交道。”

  回归

  经过一段过渡期,就在世纪交替的几天前,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抵达巴拿马,参加这一对当地居民而言已成为梦想的官方仪式。卡特本人也在场。

  在巴拿马城的不同地点设置了巨型萤幕,上面显示着倒计时钟。

  

  巴拿马运河最终移交的那一天,当时的巴拿马总统米雷亚·莫斯科索(Mireya Moscoso)和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均位于图片中央。

  当巴拿马总统米雷亚·莫斯科索(Mireya Moscoso)在运河管理大楼升起巴拿马国旗时,这次移交正式完成。

  “巴拿马,运河属于巴拿马人,”总统在那天说。“巴拿马终于实现了主权国家的完整。”

   

 

相关专题:美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1 11:1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