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学严禁恋爱,大学使劲催生,也是绝了

京港台:2024-12-10 06:22| 来源:雷斯林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中学严禁恋爱,大学使劲催生,也是绝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不久前,《中国人口报》发表了学者杨华磊与李双双写的文章:

  “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

  

  我点进去看,他们调查发现超一半的大学生不想谈恋爱,不想谈恋爱是因为大学时间不够,没问题啊;

  

  他们强调婚恋观的培养有助于人良好三观的形成,很正常。

  再看,大学生无论男女,都特别希望获取两性沟通方面的知识,这也太正确了吧。

  

  所以一开始,我并不明白网友为什么骂作者?

  直到我多看几眼,越看越不对劲。

  你说65.99%的大学生希望所在高校开设婚恋课,姑且认为这数据没问题。但所谓的恋爱和婚姻是两个都很大的概念,事实上有没有可能他们只想了解一些恋爱常识呢。

  这有不少先例。很多高校已经干过,还蛮受学生欢迎的。

  

  但你会发现这些课是教学生如何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如何当好配偶的。

  你说要在婚恋课里给学生上新型婚育观念等内容,问题是有没有相关的概念、指标、手册,能让教师立马在课堂里教授这种文化。

  而且我也很想问,文章不是在‌拉大旗作虎皮吗?

  因为国家文件里说的是“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

  结果到了这里,变成要兴师动众设置婚恋课,要课程考核。

  

  江苏最近的一个文件说要推进婚恋教育,里面高校做好理论研究就行。

  

  当国家和地方时没这么说,你偏要这么说,也挺迷的。

  另外,说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讲授两性沟通知识。

  可没有经验的大学生们又如何讨论,而经验丰富的大学生干嘛把自己隐私暴露出来呢。

  

  反正这样的文章槽点很多,倒是把玩概念这套表现得淋漓尽致。

  扣好“第一粒扣子”(又叫家庭出力?);

  设立专项基金(又是伸手要钱?);

  打造特色网络婚恋教育平台(又搞互联网+?)

  ……

  最关键的是,明明知道大学生不想谈恋爱是因为时间不够,偏偏不给他们减少学业负担,还要另加一门课,还要课程考核。

  这真的对得起自己的调查结果吗?

  

  只能说文章在自说自话,我觉得大学生没性欲,所以我花钱派人去引导大学生的婚恋观,总行了吧。

  这就是最矛盾的社会怪谈:

  “中学严禁恋爱,大学使劲催生。”

  

  先看一下,高中不让早恋的奇葩校规吧。

  一边是,某某学校曾规定,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学在场。一边是,某某中学禁止男女单独同乘一辆自行车及其他交通工具。

  这算好的。有的学校曾规定,在操场、通道,男女同学并肩散步就可定义为早恋。

  至于那种明确规定男女交往的距离不小于半米的学校在全国不是个例。

  

  禁止男女生做同桌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学校对男女关系讳莫如深,深怕男女同学之间距离一近就出事,因为他们相信有了恋爱,有了男女情感的学生成绩一定变差,甚至可能犯罪。

  

  想法越来越离谱,以致于在其他网友的经历里,班主任给出的理由居然是戴彩色头绳会勾引男生。

  

  但本身“早恋”这个词就值得商榷,什么算早,什么算晚,难道在情窦初开的年纪,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可以?

  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而不是完全掐灭。

  只不过我们很多中小学和家长,几乎从来没研究过这个东西,可能在他们看来,幸好孩子只是学生,而不是人。

  对了,四年后的大学,画风又突变,媒体变得越来越爱催生了。

  一位专升本的女生在读本科前怀孕了。

  后来她边读大学,边在寝室里带娃。与室友关系融洽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奖状。

  

  

  贵州贵阳,某大学毕业照的拍摄现场,带娃女生站在中间位置。

  媒体写道:众多网友被“甜”,同学们都很羡慕。

  

  

  还有,新闻《女硕士带着2岁宝宝参加宝宝参加毕业典礼,读研期间带着孩子一起上课》

  

  里面强调:“网友:人生赢家。”

  

  新闻《02年正在上大学女生怀孕,已经显怀还在学校上课》评论下基本都是质疑之声,但后来媒体转发时给的文案却是:

  “网友:孩子在大学上胎教效果肯定好”

  

  接下去:

  毕业生带宝宝参加毕业典礼 妥妥的人生赢家

  毕业季来临!带娃拍毕业照走红 当事人称:“生儿子是最正确的决定”

  人大本科生带娃拍毕业照走红,网友感叹:终于知道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了!

  

  高校读书期间生娃是否幸福,或许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媒体不以为意,还一再强调女生带娃上大学有好处的话,好像你最好听话去做,就能获得更多正能量。

  这种前后对比的突兀感,只会增加读者的反感程度。

  因为大家已经在思考:

  一过高考就直奔婚育,半点性教育也沒有。

  真是一生都直奔主题的中国人啊。

  

  这种对比中,更严峻的是现实。

  现在大学生毕业生数量达到了1222万的量级了。

  在这种情况下,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养活自己,比花大量心思去谈恋爱和寻找结婚对象,肯定目标明确一点,操作起来也简单一些。

  

  而且年轻人本身可能没那么着急结婚了。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比2010年平均初婚年龄(24.89岁)推迟了3.78岁。很明显,年轻人结婚率逐年下降,结婚年龄逐年增大。

  这种现象在东北最为明显,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说明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啊,一直都是先行者。

  

  这里就引出另一个现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结婚率是偏低的,这不是说他们有问题,反而说明社会发展了。

  像意大利这样的国家也是女性的教育程度越高,结婚越难、越晚。

  这张图也可以看到,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女性推迟结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1970年至2010年,30到34岁女性中从未结过婚的人的比例。)

  更别说,你的婚恋课真有用吗?

  根据2020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短表数据,各学历人群平均初婚年龄如下:

  未上过学和学前教育:21.1岁;

  小学和初中:22.4岁;

  高中:23.7岁;

  大学专科:24.7岁;

  大学本科:25.7岁;

  研究生:27岁;

  

  我们对本科大学生年龄取个平均数是20岁,但他要再过5.7年才能初婚。那之前婚恋课上一板一眼学的东西,还用得上吗?

  再叠加一些买房买车压力,当你把这些现实抛给年轻人,他们还怎么选择呢?

  你不会不懂吧。

  

  

  不懂没关系。

  专家写得越文绉绉,网友吐槽就越犀利。

  “很快比《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更没用的课就会出现了,名字就叫:《大学生产后护理》。”

  “发展下去,‘非升即走’看来要变成‘非生即走’。”

  “请同学们将自己和对象的合照、结婚证明截图打包,命名为学号+姓名+结婚证明,于1月1日24:00前发给班长。”

  

  “辅导员能在后面推屁股吗?”

  

  段子很多,道理也简单:

  婚恋是纯私人的体验,何必变成做题公式呢?

  你不能远在天边就想指导年轻人的人生;你更不能什么好处不给,还要年轻人承担各种额外成本。

  年轻人不是一串数字。

  他们首先是人,其次现在年轻着,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主观思想。

 

相关专题:恋爱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4 16:3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