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东北“一米长糖葫芦” 成最滑稽网红小吃

京港台:2024-12-10 05:08| 来源:Vista看天下 | 我来说几句


东北“一米长糖葫芦” 成最滑稽网红小吃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网红小吃界有一个规则怪谈:每年冬天都会出现某种颜色鲜艳、视觉效果惊人的新型街头甜点,成为情侣之间秀恩爱的利器。

  前年是热奶宝,去年是草莓塔。

  今年又一顶流横空出世,成为展示仪式感的首选道具——一米糖葫芦。

  一米糖葫芦,顾名思义是糖葫芦的plus版。

  最早是被博主在东北街头发现,直接从山头掰下来的细树枝穿上二十多颗山楂,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冰柜里,充满着粗糙和凌厉的气质。

  但如今“一米糖葫芦”已经走出了东北,成为各地景区内排队最凶的顶流小吃。

  是拍照道具、路人注意力诱捕器,也是爱情的可视化宣言。

  “别的女生有的东西你也要有。”“总会有人为了你的开心而费劲心思。”

  事实上,每个买了这个巨型水果串的人,多半在付钱之前就知道吃这玩意会狼狈收场。

  

  

  @张图图

  

  @和大叔有故事

  黏糊糊的糖浆、无处下口的长度,让人瞬间无措得仿佛武艺拿蛋糕。

  但依然拦不住情侣们疯狂下单。

  原因无他,扛着这么一根招摇过市,堪称是在大街上举着爱情横幅,让E人兴奋I人崩溃。

  

  @况可衣

  据我观察,占领各大景区的“一米糖葫芦”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传统的山楂糖葫芦,扎堆出现在北京南锣鼓巷、西安钟鼓楼等古风景点附近。

  

  @运气好的谷导

  红艳艳的山楂配上背后的红墙灰瓦,成为点亮vlog里的绝佳道具。

  当然前提在于拿着它的人得是个年轻女生,万一是个长胡子的壮汉,总感觉下一秒他就要拿这玩意敲别人的头。

  

  @修睿

  另一种更常见的,是花式糖葫芦。

  估计是因为这老些山楂吃下去实在让胃受不了,改良版会换成用到草莓、芭乐、菠萝等漂亮水果,有时候还会穿成不同的造型。

  虽说分量和价格都会成倍增长,但视觉上的冲击效果也随之水涨船高。

  举一根走在闹市或景区,无论路人还是摊贩都得忍不住看你一眼。

  跟每一种华而不实的网红小吃一样,一米长糖葫芦的重点并不在于吃,而在于“送”。

  理所当然地,最早跟上这股风的是情侣博主。

  常见的场景是,逛街时女生看到超长糖葫芦就走不动道,于是男友明知不实用却还立刻下单。

  

  然后两个人轮流举着大糖葫芦举步维艰,引得路人纷纷围观,尽显恋爱中的笨拙与甜蜜。

  有时候,镜头里也可能是嘴硬心软的大哥。

  略带嫌弃地从车门塞一根大糖葫芦进来,还要抱怨外面的糖衣给自己手弄的黏糊糊。

  

  @碎嘴子超种~

  然后他一边抱怨一边发动自己的奥迪或者宝马。

  而收到礼物的女友把糖葫芦从车的天窗伸出去,摇曳生姿。

  

  而且由于糖葫芦的“超长”属性,决定了它让人很难靠自己就体面吃到。

  就如同十几年前《意林》里的那个心灵鸡汤,每个人胳膊上都绑着个大汤勺,只有互相喂才能让每个人都吃饱。

  这简直是为秀恩爱量身定制的小吃,毕竟平时情侣之间互相喂食物可能还会显得肉麻。

  但怎么办,现在这个一米糖葫芦你只能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了。

  然而很快,这股潮流就已经不止流行在情侣之间。

  随着一句“总有人会为了你的愿望费劲心思”,一米糖葫芦已经成为某种具象化的、被爱的证明。

  儿子骑电动车出去玩,回来给妈妈带来一根一米糖葫芦。

  底下好事网友提醒,“是不是谈恋爱了给女朋友买的,结果女孩不想要。”

  

  @徐州小车的一家

  如何让闺蜜感动到痛哭流涕,发誓这一辈子你都是她最好的朋友?

  只需要在她不知情的时候,偷偷买一根一米糖葫芦送到她家门口。

  如果是坐地铁、骑电驴送过来的效果更佳。

  

  @巴啦啦魔鬼

  因为这代表你甘愿做个显眼包,费劲穿过地铁门和安检闸门,只为给她一个刚下班的惊喜。

  闺蜜的爱不分年纪。年轻女孩能穿越半个城市,81岁的老闺蜜也能穿过半个村,提溜一串五颜六色的水果。

  小心糖衣不能裹太厚,不然闺蜜的牙可能受不了。

  只不过相比于情侣们清一水的甜蜜,闺蜜的爱也时常和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插曲一起到来——

  你想要给她一个惊艳的亮相,最后却让她损失了一撮头发。

  前几年,商场B1里曾扎堆开过那种卖小串糖葫芦的店铺。

  把两三个山楂切开后夹点豆沙、糯米,就能一串卖到七八块,只火了一小阵子就无人问津。

  而如今,“一米糖葫芦”让这些店铺再次焕发生机。

  店主们曾经致力于把糖葫芦做成一口一个的精致小零食,如今又开始把它卷成刀枪剑戟。

  

  @陈小生

  更长的糖葫芦需要配上更粗的木杆才能稳固。

  生意好的时候,店员浇糖、装袋的利落姿势仿佛在挥一把剑。

  水果切的商家也纷纷原地转型。

  反正都是切水果,只不过把摆进盒子的步骤换成串在棍上,再往上浇一层灵魂糖浆。

  不怪糖葫芦商家、水果商家要集体赶上这波“冬日限定仪式感”的东风。

  虽说外表比它的“前辈”草莓塔要朴实许多,但这一米糖葫芦的价格可一点都不朴素。

  “对闺蜜送我一米糖葫芦的感动,结束在她告诉我价格的瞬间。”

  168块让我买水果,我能给她串到古巴

  “嫌贵不买”也成了不少情侣博主秀恩爱play中的一环。

  “爱是你说要送我一米糖葫芦,也是我看到88块的价格时转身就走。”

  Play Video@虾米茶

  相比于很多网红小吃,一米糖葫芦因为选择的水果品类各不相同,价格波动格外大。

  前脚刚咬牙付款98,回头发现别人只花了38。

  

  这两天连北京林业大学的食堂都卖起了超长糖葫芦,18一根的价格看得不少网友眼红。

  虽然细看串的主要是圣女果、冬枣这些便宜水果,但视觉上的拉风感确是同样的。

  

  @海海jin

  好在糖葫芦不像流行过的其他甜品,动不动就要用上家中不常备的鲜奶油和各种高级烘焙技巧。

  只需要水果和一口熬糖的锅,复制的难度小了很多。

  于是更多网友选择了最便宜的跟风方式——自制。

  “不仅防止被商家割韭菜,还完美避开了扛着一根糖葫芦到处走的社死经历,可以说是值麻了。”

  作为众多网红小吃的民间自制首选试验田,海底捞首先被要熬糖浆做一米糖葫芦的人挤满。

  多少直男们对于捡棍子的热爱,这次终于派上了用场。

  

  @Wauang同颜

  虽然我深刻怀疑,大家选择在火锅店而不是自己家里制作糖葫芦,不是考虑什么社交乐趣,只是单纯心疼自己的锅。

  毕竟熬糖看似只是把水和糖放在一起加热搅拌,其实对于火候有微妙的讲究。

  一个不小心,把白砂糖又熬成了白砂糖,折腾半天只更新了这锅糖的生产日期。

  不同于草莓塔流行时,只有大学生和一些年轻独居博主在跟风复刻。

  对于“一米糖葫芦”的复制热情,几乎是全年龄段的。

  有从院子里直接拔下一棵小树来串水果的粗犷派,一个糖葫芦做出了红柳羊肉串的气势。

  

  @萝布一米三

  豪横派则不满足于区区一米的目标,誓要挑战糖葫芦长度的极限。

  从2米、4米到10米。

  不过能看出为了凑数,里面净放些块头大的水果,甚至连茄子和青椒都串上去了。

  或许是觉得水果裹糖吃多了会腻,一些别出心裁的品类也逐渐诞生。

  把麻花、玉米饼、馒头往竹签上一串,谁说冰糖麻花就不是算糖葫芦的一种。

  

  @店小二

  到后来,“糖葫芦”的本质已经被抛弃,万物皆可一米化。

  无论是淀粉肠——

  

  @肚子一直饿

  还是烤面筋——

  

  事实上,“一米糖葫芦”跟每一种流行过的网红小吃一样。

  中看不中吃,拿到手里有多拉风,吃的时候就有多狼狈。

  视频里是小情侣甜蜜互相喂食,其实刚咬第一口就掉身上了,粘得衣服上黏糊糊一片。

  串满水果的一米竹签在大街上回头率惊人,重量也惊人。

  手一直举在半空中,时间长了糖浆还会化掉往下流。

  北方倒是没有融化的问题,但有另一种困难模式——一边手拿比自己高两个头的糖葫芦,一边还得撩开商场门口厚厚的挡风帘。

  更不要说糖衣脆壳的甜,绝大多数只能在前十口之内带来幸福的感觉。

  无论这糖葫芦是一米、一米五还是一米七,最终的归宿大概率都是作为一团被糖裹住的零碎水果,最终魂归垃圾桶。

  但这依然不妨碍人们想在景区买一根超长的糖葫芦招摇过市。

  或者自己串水果给另一半、朋友、家人送上一串惊喜。

  虽说网红小吃的名目更新换代这么多年,大家已经越来越不愿意为什么“网红标签”“情绪价值”的溢价买单。

  然而却并不排斥用某种方式,彰显自己获得和收到的爱意。

  一米糖葫芦正好踩在了那个微妙的点上——足够简单朴实,让人不会为了这份仪式感付出太多。

  但又用某种话术包装和视觉冲击性,让人能在社交平台上小小炫耀下,自己能在某个人面前有那么一点任性的特权。

  最近我看过最可爱的“一米糖葫芦”故事,是一位爸爸带着自制的超长糖葫芦去学校门口接女儿。

  结果引发了轰动,他女儿成了那天全校最被羡慕的中学生。

  

  @丽姐家

  结果第二天这个爸爸跟家里人一起又做了不少糖葫芦、糖雪球。

  每个路过的学生都收到了自己的冬日礼物。

  只不过如果你问我的话,一米糖葫芦固然可爱。

  但最让人眼红的“一米”礼物还得是下面这个——

  

  中年社畜的身体已经消受不起那么多甜食了。如果能选的话,还是很多很多钱更诱人些。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4 04:0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