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第一批被“鸡娃”废掉的孩子 不结婚不生子了

京港台:2024-10-9 03:52| 来源:小树妈妈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第一批被“鸡娃”废掉的孩子 不结婚不生子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之前跟朋友聊天,能感受很多家庭在鸡娃尺度上常徘徊不定,后台也经常有姐妹在问:鸡娃,要鸡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到好处的?鸡娃,怕给孩子太大压力了;不鸡,又怕娃以后真学不出来后悔半生。

  最近看了一个学霸的访谈,让我对“鸡娃”这事有了新的看法,今天跟大家唠唠。

  故事里的主人公叫马术,上高中时险些被鸡废,幸好父母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才让他逃过一劫。

  他的经历,其实很有代表性,也藏着“鸡娃尺度”这个问题的答案。

  

  小马从小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他也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

  所以在父母眼中,他被寄予厚望,觉得他就应该考上清北,出人头地。

  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含辛茹苦养你这么大,如果考不上清北,养你有什么用?”从这句话我们推测,小马的童年并不好过。

  父母要求小马“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残忍。

  小马形容自己就像一只被抽着跑的陀螺,每分每秒都被督着学,丝毫不敢放松。

  说起自己的妈妈,他说不是一般的卷,自打初中起,每天都找班主任了解他情况。

  表现好,一天相安无事,如果不好,就要挨顿毒打,有时连衣服都被扯破了。

  而爸爸也是个狠人,有次看他学网课时玩手机,不听解释,直接过去就捶他。

  小马代表了很多孩子的现状,始终被父母强大的压力在逼着学。

  

  

  其实不少家庭都认为只要逼一逼成绩就能上去,压一压他自己就会出油,但真不是。

  心理学里有一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讲的是压力和表现的关系,这是一条倒U型曲线。

  

  当焦虑上升到一定水平时,孩子的表现就会达到顶峰,这时容易超常发挥,也特别容易出成绩。

  但随着压力超过这个“峰值”,孩子的成绩就会不升反降,而且要是娃不耐鸡,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会把他压垮。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抗压力差,我觉得倒不是,他们和我们小时候不能比,现在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要大很多。

  其实,孩子白天在学校已经很卷很累了,回到家再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情,耳边听到的都是“分数”“名次”“刷题”,他会更痛苦和压抑。

  与其让过度期待把孩子一步步压垮,不如我们调整好心态,给孩子适当松松绑、减减压,帮他在心理上做好回弹。

  

  我们说,高压教育之下必有创伤,孩子要么对抗反击,要么封闭、自我伤害。

  小马属于后者,有段时间身体出现了明显的症状。

  比如他写作业时身体突然一紧,瞬间感到有股电流从喉咙流到下肢,整个人就僵在那里动弹不了。

  

  有时觉得很累,但躺床上又睡不着,就盯着个地方发呆,一盯就好几个小时。

  还经常把自己头蒙被子里,因为怕冷,会抖得很厉害。

  

  小马的这种躯体症状并非个例,有很多长期处于高压之下的孩子,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而且小马心理上也很压抑,盼着早点离开这个家,他觉得像当小工、端盘子这类工作哪怕不够体面、经济也不富足,但精神至少是自由的。

  说到这儿,他情绪很激动,说自己很排斥亲密关系,这辈子都不会结婚了。

  小马原本是个聪明灵气有天赋的孩子,看到他被鸡废了而且亲密关系也出现了问题,我就在想,父母逼孩子成才本是好意,但结果往往很糟。

  可能很多父母都看过这样一组数据:平均每五六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有抑郁症倾向的。

  

  和朋友聊起来也发现,肉眼可见各大医院的精神科、消化科门诊挤满了孩子。儿童医院竟还有个“拒绝上学”的门诊,500元特需供不应求。

  

  其实不光在北京,全国很多地方儿童精神科都一号难求。而且开学一个月,儿童病房进入住院高峰,很难住进去。

  把孩子逼到山穷水尽,对家庭来说是一种灾难,也许好好的一个家就散了。

  最近,我读了一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的文章,里面写道:

  “孩子病得越重,家长越卑微。有孩子在自杀边缘,家长就后悔过去对孩子的逼迫,可不是每个孩子都救得回。父母要提前学,不要等孩子真病严重才去求助。”

  养育孩子,成绩、名次固然重要,但绝不是非要把孩子鸡进“清北”才算成功。

  一个家庭重要的使命,是发现孩子的潜力和长处,帮他自由成长。

  

  每个孩子的成长路径是不同的,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而未来无数种可能中,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因材施教,适时调整,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阳光、水和土壤,在适合的赛道里栽培他。

  有时候换一条路,孩子可能走得更轻松,也更容易出成就。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说:

  “孩子之所以出问题,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都出在父母身上,你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会好。

  我希望大家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尽管我自己也不合格,至少我们应该付出努力。”

  这点我很赞同,你我都是平凡的父母,教育过程中难免会犯错。

  过去说急眼时,妈妈嘴上会说“你要不学就滚出这个家”,但当小马真得了抑郁症,父母最关心的还是他的健康。

  小马回忆,确诊回来的路上,爸爸边开车边哭,而妈妈说只要他健康,其它什么也不重要。

  

  他的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不光去掉了“清北”的虚名和执念,还做了三个改变:多关心,重陪伴,表共情。

  爸妈每天都接送他上下学,回家先问他累不累饿不饿,给他做可口的饭菜。即便偶尔考砸了,父母也不再呵斥他。

  小马慢慢感到,爸爸妈妈是爱我这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他们都爱我。

  他也终于理解过去父母鸡他不是虚荣心作祟,而是他们自己就是靠高考改变了命运,想着他也能走这条捷径。

  其实,想要养出温暖快乐、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让他相信:有人爱我,我有价值。

  我们在日常的点滴中,也要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他价值感,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时,内心也会充满干劲儿。

  小马就是个例子,充足的价值感让他把自驱力发挥到极致,考入了一所知名的金融学校学商科,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孩子的改变需要力量,而温柔会给孩子向上生长的养料,在心理学里有个“南风效应”:

  北风狂吹让行人把外套裹得更紧,南风用风和日丽让行人脱下外套。结果,南风赢了。教育也是如此,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一旦孩子感受到自己无条件被父母爱着、信任着,才会获得让自己变好的勇气,朝着好的方向改变。

  回想起初当父母那会,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人格健全、健康快乐。

  

  可不知什么时候起,就慢慢偏离了初心,对孩子有了更多的要求。

  希望我们能踏实回归到养育孩子的初心,不焦虑、不内卷、不内耗,让孩子轻松上阵,他自然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相关专题:婚姻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学术教育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6 16:4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