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爱到逐渐功利,女儿一言难尽的兴趣班之路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学期期末,女儿甜甜的学校又开始一学期一度的特长生评选(注:这里的“特长生”指的是小学阶段评选)。
从一年级开始,甜甜的学校每学期都会进行特长生评选。根据学校政策,特长生不仅能优先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同时也将作为期末评选“三好学生”的加分项。
另外,我们所在的城市(苏州),要想小升初择校就读重点中学,小学6年“全优+三好学生”是入围的基本门槛(有个别学校缺一两张低年级段的三好生证书也会收简历)。
因此,对于特长生评选,家长们都十分重视,我也不例外。
手握省级金奖,
女儿却落选了?
按照学校以往的规定,甜甜认定艺术和体育特长生是没问题的。
一方面,女儿目前有古筝六级、少儿声乐四级和跆拳道黄白带的证书;另一方面,她参加的不少古筝比赛都拿过奖,今年还拿到了一个艺术展演的省级金奖。因此我笃定,今年至少可以顺利评上艺术特长生。
直到看到班主任发的通知,我傻了眼——
今年学校居然改规定了!
以往的考级证书认证取消了,获奖证书只认教育主管部门主办或通过白皮书认定的比赛,其他商业比赛拿的奖统统无效......
作者供图
结果毫无意外,尽管我们攒了一堆证书,全都被教务处打了回来。第一次,女儿什么特长都没评上。
本来这事实已经够让人郁闷了,而几天后班主任的统计结果,更是让我破了大防——全班40个孩子,26个都有至少1项特长生认定,其中还有8个孩子是艺术、科创、体育三类特长生都集齐的(没想到,才二年级的娃,一个个都这么卷……)
针对学校的最新要求,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教育主管部门主办或通过白皮书认定的比赛”。前者很好理解,只要看主办单位是不是教育部或教育局就行了。不过那个“通过白皮书认定的比赛”是啥?查了资料我发现,里面大有门道。
原来,这类比赛有个专属名称,叫做“白名单赛事”(具体可见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据最新统计,官方认定的白名单赛事一共有43项(原有44项,今年有一项被除名),小学生可以参加的是25项(详细名单可见文末链接),可分为“自然科学素养类”、“人文综合素养类”、“艺术体育类”三类比赛。
(这里再多说几句题外话,关于如何参加白名单比赛,这个过程中我其实踩了坑,被割了韭菜。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官方发布的信息才最靠谱,千万不要相信其他的不明渠道,做盲目掏钱的冤大头。)
想想女儿,从小到大各种兴趣班没少上,但到头来啥特长也没评上……虽然很不甘心,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痛定思痛之下,我打算重新评估一下娃的兴趣班。
这些年,
让人一言难尽的兴趣班之路
回顾女儿这些年的兴趣班之路,可以说是在摸索和试错中不断取舍,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胡子眉毛一把抓,主打一个全体验
在女儿读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我就开始着手培养她的兴趣爱好。
整个幼儿园阶段,她上过的兴趣班前前后后加起来有六七门,如果算上体验课就更多了。
当时我遵循“广撒网”的原则,只要女儿不抗拒、愿意学,我就给她报班。这种感觉就像打新股似的,能试就去试,说不定娃在某方面就是个潜力股呢?
在这些兴趣班里,有的女儿接触下来很喜欢,就长期坚持了,比如声乐、古筝和芭蕾舞;
女儿参加古筝比赛
有的上过一段时间后,要么娃反馈没什么兴趣,要么机构跑路,我们就停掉了,包括了画画、乐高机器人、主持与口才等;
还有一些是上了体验课就直接劝退的,不是太贵(比如马术),就是年纪太小还不合适学(比如羽毛球)。
只上了一节课就被劝退的羽毛球班
阶段二:开始有所取舍,方向逐渐清晰
就这样,直到女儿升入小学,我们一直在坚持学古筝、声乐和芭蕾舞。
一年级上学期,女儿学校公布了特长生评选方案。当时的要求是,只要有相应的比赛奖状和考级证书,就可以评定该领域的特长生。
作者供图
也正是那时,我意识到,之前把太多精力放在娃的艺术培养上,我们在体育和科创领域却颗粒无收。
和孩子商量之后,我们做出了第一次调整——
首先,为保证精力,艺术课要砍掉一个。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放弃芭蕾舞课,理由有三点:
一是跳舞需要换训练服,冬天容易着凉,女儿动不动就因此感冒发烧;
二是尽管女儿挺喜欢芭蕾,但这方面确实没啥天赋,柔韧性和协调性都一般,比赛也没取得过荣誉;
三是机构“吃相”难看,不仅教学进度慢,还总是以各种理由划课时、要家长续课包。就在我们还剩五节课的时候,那个机构由于资金链断裂连夜跑路了……
放弃了坚持一年多的芭蕾舞
放弃了芭蕾舞之后,我们增加了一个体育班——跆拳道。当时理由也很直接:一年两次考级,拿证快;强身健体,同时掌握一项防身技能。
说实话,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虽然我也征求了女儿的意见,但更多是按照我的意愿来主导。
身边认识的家长们都说,“选择兴趣班的尽头是升学”,我也开始向这个现实妥协了。
阶段三:功利性为主导,尽量降低沉没成本
这一次的特长生落选事件,直接推动女儿的兴趣班之路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
在我看来,当下兴趣班的选择必须得“精”。既能兼顾特长生评选,又能与学习相辅相成,而不是在同样的赛道铺开太多时间精力。
于是,我打算给女儿报两个新的兴趣班——编程和体能课。学习编程是为了科创特长生的认定,顺便为更长远的小升初择校做竞赛准备;上体能课是为了增强体质。
上完体验课后,娃表示“感觉还不错,愿意上”。我有些欣慰,心想“只要有点兴趣,那就是好的开始,慢慢来吧……”
与此同时,下学期女儿就三年级了,学业压力势必会更大,所以该放弃的得果断放弃。
第一个被淘汰的是跆拳道。
我的想法是,本身就是奔着考级证书去的,现在既然已经对评选特长生没用了,那自然也就没有继续的必要,况且现在又报了体能课。
当我询问女儿的想法时,她竟然兴奋地蹦起来:“耶,终于不用去上了!”
古筝与声乐的二选一,却让我和娃纠结了很久。这两个都是女儿喜欢的,并且都表现出一定的天赋。
女儿参加少儿合唱团演出
最后,我把选择权交给女儿。在这之前,我为她客观分析了目前的情况:
古筝:
比赛成绩好,有机会突破更大的舞台;老师很好,非常认可女儿,会额外给她开小灶;机构离家近,走过去只要六七分钟。
声乐:
可以参加合唱团表演,团体比赛机会多;一周集训两次,训练压力比较大;机构离家较远。
尽管很艰难,但女儿还是做出了选择——她表示自己想要拿更多个人奖项,所以决定继续学习古筝。
娃在古筝方面取得的荣誉
日渐功利的兴趣班选择,
这么做对吗?
回顾这些年女儿上兴趣班的经历,赫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和我的初心有了偏差。
曾几何时,我坚定地认为一切都该以热爱为核心,应该全力支持女儿的爱好。
可渐渐地,我开始变得功利,开始主导孩子的选择,开始按照升学和实用的需求给兴趣班排列优先级。至于热爱,在现实的权衡之下,不得不往后排,甚至只能狠心舍弃一部分。
我跟身边的妈妈们聊过这件事,发现大家的选择也都大同小异:
比如我闺蜜,一个曾经给儿子报过十几门兴趣班的牛妈,如今仅保留了篮球和象棋。“篮球锻炼身体,不能扔掉,什么时候都要一个好身体;象棋磨性子,急脾气的娃需要塑造性格。”至于其他的爱好,则统统放弃了,因为“得留下精力好好抓文化课了”。
再比如,女儿同学的妈妈给孩子报了编程班,虽然孩子很不喜欢,却被逼着去上课,没得商量,理由是“那个机构比赛多,就是奔着白名单证书去的”。
我从质疑到理解,如今又成为这样的家长。对此,我五味杂陈:
为了升学方便给孩子报兴趣班,这么做对吗?现在放弃声乐,以后会不会给女儿留下遗憾?如果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也不会影响学习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我唯一能确定的是,当下已经是在孩子兴趣和现实权衡之下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