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医疗是否免费,并非中国医疗最核心的问题

京港台:2024-8-26 05:01| 来源:黑噪音 | 评论( 3 )  | 我来说几句


医疗是否免费,并非中国医疗最核心的问题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最近,关于医疗是否应当免费,又引起了一场网上争论。

  支持医疗全免的人通常认为,既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医疗又总是我国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那就应当全免,体现优越性的同时让民众真正摆脱医疗负担。

  反对的人则认为,根据英国、加拿大(专题)等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免费医疗往往会导致效率低下,看病不能再像现在一样随去随看了,做个CT和普通的手术之类动辄排队几个月。

  所以现在的医疗体制最好,人人都能看上病。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所偏颇。

  英国、加拿大这些实行免费医疗的国家,也并没有传闻中那么不堪,大部分时候正常看病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另外比如英国现在的医疗资源矛盾,其背后有着更多复杂的社会原因,而不只是因为免费医疗那么简单。

  这些国家也确实存在因为医疗分流和等待造成的耽搁,形成医疗事故,但也只是一些个例,并非大规模和普遍情况;中国也有其医疗体制所造成的各种事故,比如科室自负盈亏导致医生为利益耽搁了病人,或者没钱交押金被拒诊的案例。

  

  所以非要比较哪边的医疗体制更好、哪边形成的医疗事故更多,是很难真正得出结论的,只能说各有利弊。

  其实客观公允来讲,我认为现在中国的医疗质量是很不错的。绝大多数人能不用等待太长时间就轻松就诊,现在挂专家号也不是很难,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但考虑到背后医生们普遍的过劳和加班问题,其实大家享受到的一切便利又是有代价的。

  那么究竟该不该实行免费医疗?

  我倾向于:目前来说中国没条件实行免费医疗,因为免费医疗目前来看只适合人口较少的国家,而且人均GDP要非常高,否则就会造成医疗资源不堪重负。毕竟医疗一直是个入不敷出的行业。

  

  富有如英国,他们的公共医疗系统也已经面临很多问题,更何况人均GDP只处于世界中游的中国。

  其实阻碍中国医疗进步的不是是否免费,而是一些医疗体制本身结构性的问题。

  首先是医疗事业的总体投入不够,人均医疗资源太少,导致医疗资源严重失衡。

  2022年5月23日,医疗顶刊《柳叶刀》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全民健康覆盖(UHC)仅为69.9,即每100人中有效医疗可及69.9人,排在第58位。

  最高的国家是日本(专题),达96.5。北欧国家冰岛(95.5)、挪威(94.4)、瑞士(93.6)紧随其后。具体请参看下图:

  

  我们可以看到,前15名均达到了90分以上,排名58的中国,得分为69.9.

  这个数据在主观感受上也是比较客观的。虽然在中国看病相对比较容易,但中国人均的医疗资源又不算高。

  其实大家也能感觉到,中国人看病相对容易,也真的只是“相对”。

  举个例子。在我老家的省城,三甲医院负担的医疗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而且是全省的。我每次去最好的那几家三甲医院,都是人山人海,全是省内的外地口音,甚至还有邻省过来的。

  

  这是极不正常的,因为中国一个省的体量通常就等于中国之外的一个中等国家,比喻一下就是,那个国家各个小地方的的人都非得去首都两三家大医院才能看病,这很显然是医疗资源分布高度失衡的表现。

  按照这种比喻,小县城的人应当在地级市的医院就能解决绝大部分疑难医疗问题。如果非得跑去首都的话,那得是有着超级难度的大病,必须要极其特种的治疗手段了。

  但现实是,很多小地方的人,生孩子往往都要跑去省妇幼医院才放心。

  为什么呢?因为包括县级、地级市在内的医疗资源都无法让人们信任和满意,大家才一窝蜂往省里唯一的好医院跑。

  这种情况,当然不能算“容易看病”。所以我说,中国的看病容易是相对而言,一些偏僻地区收入不高的人,光跑省城的路费、住宿费等都是个沉重的负担了。更不要说选医院、挂号之类的,其实也会有一些难度和障碍。

  在这背后,是财政对医疗投入的不足。

  中国的医疗投入长期偏低。直到2000年初,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一直在可怜的4%到5%间徘徊。这一数据在当时跟肯尼亚、莫桑比克等处于同一水平线。

  近些年中国医疗投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但还是不高。以2019年为例,这一数据为6.6%,在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中仅排名第86位,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在金砖国家中甚至还要明显低于南非(9.11%)和巴西(9.88%)。

  

  除了资金投入不够之外,资金的布局也偏向于大城市三甲医院。

  中国最好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十几个中心城市、500多家老牌三甲医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病得往这些地方跑,不去真不行。

  每千人口匹配的医生数量也有差距。目前全世界每千人中有4.4人是医生算高水平,比如瑞士、奥地利。我国每千人中差不多有2.5人是医生,尽管看着差距不大,但欧美国家的医生绝大多数都是医学博士,而我国350多万的执业医生当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位的比例只有16%左右,近一半的医生只有本科学位。

  这个数据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不仅要去大城市三甲看病,而且还一定要挂专家号。真不能怪老百姓太挑剔,他们知道小地方医生水平不行。

  

  很多人过度吹嘘中国普通老百姓看病多容易,但我也见到过很多贫苦农民因为必须去大城市看病而导致经济负担沉重、误工的案例。所以夸赞这个优势是可以的,但过度吹嘘就有点认知不清了。

  就更不用说“先交钱再看病”的模式,不仅缺乏人道主义,也成了收入不高的老百姓看病的一道门槛和障碍。这主要就是医疗投入不够所造成的医院负担过重。

  除了医疗投入不够,我还想说的一点可能长期没有被重视,就是私立医院并未形成医疗资源的良性补充。

  以西班牙为例,西班牙的医疗资源在发达国家当中算一般的,但西班牙有个很大的特色,就是私立医疗极其发达,而且质量极高。这对于提升人们的看病感受,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在西班牙只要购买了商业保险(成年人大致每年五六千人民币(专题)),就可以免费享用绝大部分私立医疗资源,包括私立诊所、私立大医院,遍布到处都是。

  这些医院不仅看病比公立快很多,而且环境优美、服务优良。在这里看病医生都会很耐心地仔细询问,甚至还带有“情绪价值”,跟病人聊聊天、幽默幽默。做手术服务也很好,只要到了手术区,全程都有专人推病床和进行交接,家人只要等待就好,医院也会提供餐食。

  但为什么中国的私立医疗资源并未发挥同等的作用,反而成了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因为法治和监督的缺失,让“莆田系”这种存在成了私立医院的代名词。

  如果能加强私立医院的监管和扶持,不要再让其野蛮发展,而是对其进行规范,中国完全可以借鉴西班牙模式,让大量的私立医院成为公立医疗的良好补充。

  这样一来,收入稍微高一点、愿意负担商业保险的人群,可以被分流到私立医院,就大大减轻了公共医疗负担。

  现在公立医院医生劳动强度过大、压力过大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舒缓,医患矛盾也会随之减轻。

  总体来看,中国医疗是否免费的争论可以休矣,我觉得完全不具备条件,就算实行了也确实未必就好。在特殊时期我们已经见证了发热病人蜂拥而去大医院的场景,如果实行免费医疗,这种场景可能会再现。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医疗投入更加均衡,让小地方也拥有更多的好医院、好医生。

  同时让法律和监管奏效,让私立医疗的整体质量尽快提高。

  实现这两点,中国的医疗整体水准才会真正上一个台阶。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6 00:5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