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活太“样板间”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回想这些年,身边朋友晒新家的时候,清一色的北欧风装修,开放厨房,性冷淡电视墙,让我差点以为他们是拼单了一套房轮流住。
我对友情最大的付出,就是忍住不说那句:你们怎么都住样板间里啊?
随着我忍得越久,却发现大家不光是房子一模一样,看的剧、 听的歌、刷的面孔也都是大同小异。
游的景倒是风景依旧——无论走到哪都依旧。
看着名为网红小众,实则犹如样板间一样的爆剧、热歌、主播、风景……我才意识到:
我们的生活,正在变成一个大样板间。
现在的人,旅游只能去样板间景区。
这几年旅游的最大感触,不是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而是全中国都有同一个网红古城。
每个水乡古镇,都是统一样式的青砖黛瓦,不分时节的大红灯笼,混凝土的小桥,墨绿色的流水。
再往里走一走,无非是草帽扇子冰箱贴,面筋烤肠高仿鞋。
街道的深处,必有一家小众打卡书店,和一个8090后童年记忆馆。
竹筒奶茶码在窗台,狼牙土豆摊在屋外,新疆的羊肉串弥散着鸭肉的香气,长沙的臭豆腐让人回想起男生宿舍,一家小吃店,同时卖四五个地方的正宗美食。
门口还立着一个大路牌,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
古镇没有想象力就算了,名人故居也是越网红越雷同。
一模一样的白墙灰瓦,一模一样的石板路,一模一样的湖水亭台,甚至就连室内的布置,那都是一排方桌两张木椅。
正门一个匾额,XX堂。
你要写一个X府或者X宅,都不好意思卖门票。
从这样的名人故居出来,你会觉得“样板间住宅”并不是今人独创,而是传统美德。
而且每个景区好像成了露天摄影基地,出租服装的,卖道具的,甚至还有提供群演的,排队两小时,摄影五分钟,剩下二十一个小时回酒店P图发朋友圈。
不变的滤镜、相同的文案,唯一不同的就是定位。
生怕有一点和网上不一样的东西、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毁了这次完美的旅行。
现在的人,休闲只能看样板间作品。
方便面包装上的“以实物为准”,虽然字小到要用放大镜看,但从原则上来说它没骗你。
如今的大部分网红电视剧电影,都应该写上类似的字样,因为他们提供的东西,和不同牌子方便面的面饼差不多。
不管是仙侠剧、都市剧、穿越剧、职场剧,都只干一件事,恋爱+出轨。
不管是战争片、动作片、喜剧片、恐怖片,都只用一种滤镜,美颜+磨皮。
不管是都市励志、历史正剧、神话幻想,都只有一种人设,有钱+有颜。
如果你不小心点开一部律政剧,想学习点法律知识。
结果里面最大的刑罚,就是被爱判处终身孤寂。然后剩下的帅哥美女在写字楼的最高层,顶着一百二十级的美颜继续谈恋爱。
宣传说特效对标大型玄幻名剧,进去发现特效对标的是《86版西游记》;官博说剧情改编自名家代表作,进去发现名家的ming其实是郭敬明;粉丝夸演技炸裂刻画细腻,进去发现炸裂的是自己,细腻全靠脑补。
惊讶瞪眼,愤怒瞪眼,惊恐瞪眼,悲伤瞪眼,更可怕的是,所有爆款网剧的主演都是这种演技。
现在的人,无聊只能享受样板间娱乐。
有些人心烦了就想听歌,比如我。而现在的样板间网红歌,听了让人更心烦。
有本来好好的歌,被网红翻唱,就只有两种效果:
要么是夹着嗓子,声音像是含着弹珠被人踩了尾巴;
要么就哑着嗓子,好似从大禹治水那年就开始抽烟。
还有一些样板间歌,打着“古风”的名号“装疯”,然后引得无数人“跟风”,最后再评论出一个最火的来,我寻思这不就是炼蛊呢么?
他们就不该叫古风,应该叫蛊风。
歌词离谱到直逼三体人爱上天线宝宝,唱腔也让人不由得想起李莲英呼唤慈禧的那个下午,真腔唱不上去,戏腔唱不明白,徘徊在真音假音之间当阴阳人。
声音跟风也就算了,脸也要跟风。
大街上巴掌脸根本看不到,软件上滤镜一开,脸比巴掌大的,一个巴掌数的过来。
走路上大长腿看见一个都得惊叹半天,软件上特效一拉,潘长江都能单防詹姆斯。
有时候你打开APP一看,现在的网红好像都是一个大夫割的眼皮,一个托尼做的发型,一个主播推荐的眉笔腮红……
一个特效火了就都用一个特效,一个BGM火了就都在一个音乐里扭胯。
我以为互联网普及会看见人们的多样性,结果最后只能证明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现在都说AI绘画没有灵魂,都一个样,殊不知中国的智能美颜领先国外十几个版本。
直播效果就不说了,大叔用了都能当萌妹。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样板间模式既然火了,就一定是有道理的”或者“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算老几?”
不管我是老几,我还是愿意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谈,说说我的想法的:我同意审美是主观的,但坚定地认为美这个东西是客观的。
灰头土脸的《亮剑》就是比梳背头的《亮剑》好看,巴赫的交响曲就是比《我姓石》好听,百花争艳的童年女神就是比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好看……
样板间生活最大的问题不是不美,而是习惯了样板间以后,主观的审美就会被拉低,客观的美就会被埋没。
因为网红式样板间的流行,是为了满足人性的弱点、迎合大众的需求而诞生的。
而有些流行,在符合大众审美的同时,又能提高大众对美的认知的。
接受前者易,接受后者难,所以前者更赚钱,后者更辛苦。
但只有后者的流行,才能引导多数人的审美往上走,才会让进步发生。
如果千篇一律且大家都喜欢的就是美,就是艺术,就是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
那美术馆里就应该只放一种东西:
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