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美中竞争持续升级 关系恶化谁之过?

京港台:2023-2-14 09:13| 来源:自由亚洲 | 评论( 13 )  | 我来说几句


美中竞争持续升级 关系恶化谁之过?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在涉及贸易、台湾、香港、新疆及西藏等问题上的分歧明显,而近期的中国间谍气球侵犯美国领空事件更导致两国关系日趋恶化。那么,美中竞争持续升级,外交关系的恶化究竟是谁的责任呢?

  2月4日,美国军方击落了飞至南卡罗莱纳州的中国间谍气球。美国政府指出,该气球上搭载着可定位、拦截通讯设备的侦查仪器。

  而这并非是中国侦查气球首次飞入美国。《纽约时报》此前引述五角大楼的消息披露,间谍气球具有难以被雷达侦测的特性,在特朗普政府时期以及拜登政府时期,间谍气球都曾进入美国空域,因此将近年来的经验归纳,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正在推行全新的间谍气球计划,并以此收集通讯情报。

  气球事件让外界意识到,美中竞争在近年来越发白热化。本周一,美国纽约智库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举办的一场研讨会,聚焦近年来美中紧张关系。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实力项目主任林洋(Bonny Lin)在会上指出,尽管尚未到冲突引爆点,但是美中关系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

  经济合作已不再是调和剂

  林洋指出,过往美、中关系因为有经济互赖的存在,所以在发生冲突时,能作为缓和紧绷氛围的调和剂。但如今,经济互赖已经无法再为两国的冲突踩煞车:“特朗普时期,美国对中国实施许多经济制裁,当时美国政府想改用军事互信作为冲突缓冲。但如今军事互信也不复存在,所以美国需要找到新的缓冲点。”

  林洋认为,美中关系恶化也与美、中两国政府需要应对国内的压力有关,“双方政府都在面对国内压力,两国民众期盼政府用更强硬的态度对待另一国。像是美国两党都希望以‘竞争’的态度对抗中国;中国官员则需要把美中关系恶化的所有责任都推到美国身上,而不能持有温和、政治正确的立场。”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实力项目主任林洋(Bonny Lin)在研讨会上指出,尽管尚未到冲突引爆点,但是美中关系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视频截图/CFR)

  美中关系进入冷战状态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美、中关系目前类似进入冷战状态。换言之,美国正在加强与盟友的经济与军事联系,以降低盟国对中国的依赖,同时也藉此遏止中国向世界扩张的野心。不过,中国却认为美国是在限缩其发展。

  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研究兼职教授卡纳佩西(Ivan Kanapathy)就此表示:“我们必须接受(冷战)这个事实,尽管我们不一定要用(冷战)这个名词。重点是,我们要如何维持‘冷战’,而不让美中冲突变成热战。”

  台海局势升温可能性增加

  近年来,台湾问题正逐渐成为美中关系中的焦点。林洋在会上分析,尽管中国没有设定统一台湾的具体日期,但是自美国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台后,中国军方便不断展现出以武力向台湾施加政治压力的意向,解放军在台海附近的军演也越来越频繁。

  林洋表示:“如果台、美两方在未来又有中国不喜欢的互动,像是新任众议院议长拜访台湾,或是更低阶一点的国会议员访台,都有可能促使中国有更进一步的军事回应。这个现象的问题在于,如果中国觉得它的军事吓阻无法有效阻止美、台互动,中国便可能会采取更进一步的军事举措,致使两岸冲突和美中冲突升温。”

  对于台湾问题,卡纳佩西则抱持比林洋更悲观的看法。卡纳佩西认为,中国武力侵犯台湾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中国民众深信政府的宣传,也就是深信在统独问题上,台湾政府反对统一的态度没有代表台湾大多数人的意志,“我们知道这是错误的论述。但只要有很多中国人这样相信,中国当局便会不断胁迫台湾。反观,过去几年中在香港、乌克兰等地发生的事件,都使台湾人更加不可能存在与中国和平统一的意愿。”

  

  美国乔治城大学亚洲研究兼职教授卡纳佩西(Ivan Kanapathy)在研讨会上表示:“我们必须接受(冷战)这个事实,尽管我们不一定要用(冷战)这个名词。重点是,我们要如何维持‘冷战’,而不让美中冲突变成热战。”(视频截图/CFR)

  学者呼吁美中双方:保持官方互动畅通

  面对日益恶化的美、中关系,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美、中两国政府应该要保持高阶官员间的互动,如此,双方才能更直接表达彼此疑虑,减少冲突升级的可能。

  林洋便以近日的气球事件为例指出,间谍气球直接冲击美中关系,使两国关系进入“半危机”(semi-crisis)状态。卡纳佩西也表示,美国国防部长奧斯汀(Lloyd James Austin)在气球事件刚发生时曾试图电话联系中国国防部高级官员,不过直至今日美国军方仍然没收到中国国防部的回复。这体现美、中两国在面对意外事件发生时缺乏直接沟通机制,而气球事件的后续影响不断升级,至今仍看不到化解两国紧张关系的途径。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7 13:3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