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向未婚生育开绿灯 舆论促开放单身女性人工生殖

京港台:2023-1-31 22:23| 来源:美国之音 | 评论( 5 )  | 我来说几句


向未婚生育开绿灯 舆论促开放单身女性人工生殖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香港 —

  中国人口去年出现负增长。继安徽后,四川省1月底也宣布下月起简化生育登记要求,包括取消登记人需要是夫妻的条件,即非婚生子女也受生育保险保障。有公益人士促请当局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包括容许未婚妇女求助于辅助生殖技术。

  在中国大陆,准父母迎接新生命前,必须先办理生育登记,即“准生证”,婴儿诞生才算合法,并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但办理“准生证”时,父母必须出示结婚证明。

  中国未婚女性无法获取准生证

  公益机构“北京益仁平中心”旅居美国纽约的创办人陆军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表示,中国未婚女性的生育权利长期受到侵犯。

  陆军说:“所有的生育都需要提前获得批准。你只有得到准生证,你的孕检、产检,包括公立医院的分娩、孩子上户口等等才有可能被允许。否则生下来之后会面对(当局)的管控或威吓措施,譬如超生罚款,不让上户口,通过剥夺你的权利,给你的计划外生育设置种种障碍。”

  四川卫健委1月28日宣布,从下月15日起简化生育登记流程,包括取消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并取消生育数量限制,所有生育子女的公民都应该办理“准生证”,同时改为接受生育后补办手续。

  据官方介绍,简化的目的是把生育登记重心转移到生育意愿及生育结果,回归人口监测及生育服务。在办理“准生证”后,民众可享有免费的婚前、孕前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服务。

  中国去年人口减少85万人,是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有专家认为,主因是民众生育意愿下降。四川省卫健委表示,简化生育登记流程是实施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内在要求。

  四川并不是第一个向未婚生育者开绿灯的中国省市。去年8月,安徽卫健委已宣布同类措施,不再限制生育子女数量,以及是否结婚登记。

  中国当局被指漠视民间妇女组织

  “北京益仁平中心”创办人陆军认为,中国当局对于消除社会的成见和完善法制责无旁贷。往后必须正视草根民间妇女组织的声音。

  陆军说:“直接相关的,一个是女权组织,一个是女同性恋组织,但是它们长期以来不仅仅被时所忽略了。而且被设置各种障碍:没有办法注册、没有办法筹款、没有办法得到资源、没有办法通过正规途径给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很多女权组织的工作人员被警察骚扰、恐吓、抓捕。很多女权组织被关闭。女同性恋组织也是这样。它们的资源都要用于应付骚扰、打压。”

  旅居美国、具有医学背景的时评人“横河”则告诉美国之音,能让孩子上户口并不见得能起到鼓励生育的作用。

  横河说:“抚养、教育孩子对家长构成很大经济负担,并不是什么生育补贴就能解决问题。住房也是一大笔开支。目前看不到政府有能力解决有关问题,能让年轻人无后顾之忧的生孩子。 ”

  他相信,撤销未婚生育的限制并不是中国中央的政策,而是地方政府因应中央解决人口危机的指令而推出的举措。

  虽然中国人生孩子的意愿今非昔比,但美国“纽约时报”1月30日报道,每年有数以十万计中国夫妇在用尽各种方法仍无法怀孕后,转而求助于辅助生殖技术。当中最为广泛的是试管婴儿技术(IVF),以人工把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等胚胎发育成熟后再移植到子宫内发育、分娩。

  分析: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无助扭转人口趋势

  基于体外受精等技术费用高昂,北京去年已把十多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

  时评人横河则对有关技术能否扭转中国人口趋势打上问号。

  横河说:“不能生的人里面能用试管方式生的占很少数。有的人不能生的话用试管也不能生。最关键还是取决于整个社会环境是否能够鼓励人们生育。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技术的突破。(人工生殖)无法解决整个人口减少的危机,有力量、有条件生的人可能也不太在乎试管婴儿纳入医保这点福利。这个连福利都谈不上。”

  公益组织创办人陆军表示,在中国,辅助生育技术与婚姻捆绑在一起。当局认为,民众的生育权需要由国家统筹管理。

  陆军说:“现在整体法律还是规定辅助生育技术只能对已婚的夫妇开放。这包括冻卵在内。因为很多女性希望趁着年轻把自己的卵子保存下来,到适当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的卵子来进行生育。如果这个技术不能对未婚女性开放的话,它的价值和应用的范围就大大缩减了。”

  对于舆论认为单身女性人工生殖会引发伦理道德争议,陆军表示,当局应以照顾民众,包括未婚女性的生育权利为大前提,研究管制措施,不宜“一刀切”剥夺她们的基本人权。

 

 

相关专题:婚姻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7 03:2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