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道招牌汉字变拼音 "中不中洋不洋"美在哪?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近日,四川成都一面馆老板发视频吐槽称,一年前包括她家商铺在内的一排商铺招牌被换成了拼音版,因为看不出是什么店铺,对生意产生了一定影响。该博主在视频中吐槽,有关部门换招牌是为了迎接大运会,说是为了方便国际友人。据了解,附近商户只有7家是这种情况。锦江区牛市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称,得知商家有诉求,他们已于26日晚把店铺换上了临时的汉字招牌,接下来也会征求商家的意见制作正式店招。
打12345没用,拍小视频吐槽上了热搜之后,困扰这家面馆老板一年多的招牌问题,终于解决了。招牌虽然换回来了,当地的这一举动,还是有很多令舆论不解的地方。
首先,涉事街道办事处称更换拼音招牌是为了“统一美化”,那人们自然就要问了,中文汉字怎么就不美观了呢?再说了,这一排不分大小写的拼音看上去简单粗暴,根本也谈不上美观。要说为了“迎接大运会”“方便国际友人”,当地在市容市貌上做一些改变,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从实践来看,拼音只是借用拉丁字母的形式制定的一种拼注符号,除了跟英文字母长得有点像,读音和用法上也有很大区别,中国人面对这些不伦不类的招牌,尚且有些懵,外国人就能看明白?
“HAO QI DENG SHI” “ER LIANG WAN ZA MIAN”,如果说后者大家勉强还能知道是一家面馆,那前面这家被网友戏称为“好奇等死”的门店,到底是卖什么的,乍读出来实在令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以。招牌是门店吸引顾客的脸面,顾客连招牌都看不懂,又怎么会走进去消费?这样的招牌用了一年多,也难怪商家担心影响了生意。
从诸多细节来看,当地有关部门的这次统一招牌行动,更像是一次拍脑袋的贸然行动。好好的招牌说换就换,费用谁出?这种对公帑的浪费,是不是也是一种权力任性?对商户的影响谁该负责?这些都值得追问。
这些年,很多地方在管理商铺招牌的问题上出了幺蛾子。湖北十堰苏州路的招牌被吐槽像公墓,昆明一条街照片全部变成了黑白配……不管招牌是黑底还是白底,字体是宋体还是楷体,但凡有关部门动了统一招牌的主意,不翻车的很少,成都的拼音招牌也不例外。
不管是为了举办大型活动做准备,还是为了评选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品质、整治市容市貌,原本也是有关部门的职责所在。但是政府钱没少花,商铺也没少被折腾,到头来除了辣眼睛的街景,只落得一个被群嘲,瞎折腾的下场,这种现象让人遗憾。
“没有一座城市能从统一店招中幸免于难”,从个体商铺到文化审美,整个社会苦这种“权力审美”久矣。早在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广告学系部分师生还就全国“店招统一”现象向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发出呼吁,希望国家层面重视城市治理中“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倾向导致的“店招统一”现象。
商铺招牌就像人的名字一样,代表的应该是店家的审美和意志。由行政部门一刀切地统一,商铺在失去了特色的同时,非但不美观,还被异化成了僵化生硬、整齐划一。退一步说,就算是为了美化市容,一个地方确实有统一商铺招牌的需要,也应该从设计到落实有规范的流程,出台不同的设计方案,征求商户和市民意见,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当然从长远来看,要打造一地独特的街景店招文化,还是要摆脱行政部门这种运动式的治理,依靠当地的历史文化积累,才能逐步找到符合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