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国科学家填补了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

京港台:2025-2-21 12:31| 来源:星岛日报 | 评论( 1 )  | 我来说几句


中国科学家填补了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取得新突破。 2月20日,著名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

  填补了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

  据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也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新华社》报道,集成光量子芯片是一种能在微奈尺度上编码、处理、传输和存储光量子信息的先进平台。 如何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大规模量子纠缠是国际量子研究难题。 量子纠缠簇态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比特量子纠缠态,是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资源,然而其确定性、大规模制备面临巨大实验困难,尤其连续变量簇态的光量子芯片的制备和验证技术在国际上仍属空白。

  该研究由北京大学教授王剑威、龚旗煌和山西大学教授苏晓龙等带领的团队完成。 他们攻克了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地发展了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调控、多色相干泵浦与探测技术,实现了确定性、可重构的纠缠簇态制备,并对簇态纠缠结构进行了实验验证。

  

  王剑威表示,量子比特可分别通过离散变量编码、连续变量编码方式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 为制备出具有超高保真度的量子比特,以往通常采用基于单光子的离散变量编码方式,但该方法的成功率随量子比特数增加呈指数下降。

  对此,团队采用基于光场的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破解了制备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的“概率(机率,下同)”难题,首次实现了量子纠缠簇态在芯片上的“确定性”产生。

  龚旗煌强调,这是中国科学家在集成光量子芯片技术领域取得的新突破,此原创成果为大规模量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对推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和量子仿真等领域的实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称:“这项工作首次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多比特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是可扩展光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里程碑。”

相关专题:中兴被封杀,芯片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8 01:1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