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回顾 2019/10 法突马摩 DAY 8:摩洛哥(2)梅尔祖卡 -“撒哈拉” [2021/04]
- 照片回顾 2019/10 法突马摩 DAY 6/7:摩洛哥(1)马拉喀什,艾提本哈杜 [2021/04]
- 照片回顾 2019/10 法突马摩 DAY 9:摩洛哥(3)沙漠日出 + 菲斯古城 [2021/04]
- 照片回顾 2019/10 法突马摩 DAY 5:马耳他(2)首都瓦莱塔 [2021/04]
- 照片回顾 2019/10 法突马摩 DAY 10:摩洛哥(4)菲斯 瓦卢比利斯 卡萨布兰卡 [2021/05]
- 照片回顾 2019/10 法突马摩 DAY 4:马耳他(1) 姆迪纳古城 马萨施洛克渔村 史前石庙 [2021/04]
- 照片回顾 2019/10 法突马摩 DAY 11:摩洛哥(5)卡萨布兰卡 (完) [2021/05]
- 照片回顾 2009/11 意大利 day 9:威尼斯 公交船环岛游 [2021/03]
- 照片回顾 2019/10 法突马摩 DAY 2:突尼斯城(1)新城+老城 [2021/04]
- 照片回顾 2019/10 法突马摩 DAY 3:突尼斯城(2)迦太基遗址+蓝色小镇 [2021/04]
- 照片回顾 2009/11 意大利 day 8:威尼斯 圣马克广场 叹息桥 里奥托桥 [2021/03]
- 照片回顾 2009/11 意大利 day 7:佛罗伦萨/菲冷翠 下午去威尼斯 [2021/03]
- 照片回顾:2017/10-11 哈瓦那坎昆 D1-2 哈瓦那 维达多区,艺术村 [2020/12]
- 照片回顾 2009/11 意大利 day 6:闲逛佛罗伦萨/菲冷翠 [2021/03]
- 2020/21 d5-6-7-8-9 圣诞元旦跨年活动 长途拉练曼哈顿 [2021/01]
- 山西陕西 9。革命圣地 延安 [2015/10]
- 2016/9 绍兴二日游 1。咸亨酒店 书圣故里 [2016/09]
- 酒经沙场 - 旅途中的酒照片 [2015/09]
- 2018/8 印度六日:D3 瓦拉纳西/恒河晨浴/神庙 (后附印度史学习笔记) [2018/09]
- 8天越洋回家过年小记 [2017/02]
- 2017/9/3 上海多伦路名人街、千爱里、1933老场坊 [2017/09]
- 1。澳大利亚 - 墨尔本 [2015/08]
- 2017/12 普吉 D1 芭东海滩 海鲜市场 [2018/01]
- 2015/5/7 以色列 D8 特拉维夫老城 耶路撒冷 圣殿山 橄榄山 圣墓教堂 [2017/12]
- 2015/5/9 以色列 D10 耶稣出生地伯利恒 巴以隔离墙 最后晚餐地点大卫王墓 [2017/12]
- 2017/12 普吉 D2 海滩餐馆 海豚表演 [2018/01]
- 维瓦尔第VIVALDI:四季 - 冬(FOUR SEASONS - WINTER) [2017/02]
- 两颗牙 - 葡萄牙西班牙 - 8。格拉纳达 阿尔巴辛区 [2015/10]
- 2017/10/27-11/5 坎昆 哈瓦那 - D4 离别哈瓦那 [2017/11]
- 2015/5/3 D4 约旦 瓦迪拉姆沙漠 [2017/12]
2019/9/7 日 哈尔滨中央大街
昨天在横道河子和绥芬河玩儿的挺好。今天一早就起来打算去昂昂溪,另一处中东铁路遗址,老车站,博物馆什么的。俺正在排队买高铁票的时候电话来了。说是有急事儿需要赶紧班师回朝!那啥,就来张最快回哈尔滨的票吧!火车上把航班安排好了,下午的航班。到了哈尔滨后看看还有几小时的时间,打个车到市中心中央大街溜一圈儿吧。虽然俺三十多年前来过哈尔滨可那时没有到处溜达的习惯,所以几乎对哈尔滨一点儿印象都木有,依稀记得到太阳岛,那时有一首歌叫太阳岛上热播。现在连调儿都想不起来了。
在火车上搜了一下,市内貌似有些东正教堂,犹太教堂学校什么的。从火车占叫了个车,让司机顺着几个点兜了一圈最后把俺放在太阳岛缆车站那儿了。从那儿走到抗洪纪念碑,走了一遍中央大街,打车回火车站旅店取行李,坐班车去了机场,结束了这次随兴的旅行!
早上有些下雨,等了一会儿才等到出租车去绥芬河火车站。
一路上都是这个景色
坐西伯利亚火车时两边的景色和这个差不多,不同的是那边多是平原,这边是丘陵。没去之前想象中的西伯利亚是不毛之地,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哈尔滨站到了。这个其实是新建的,只是仿了一些俄罗斯风格的装饰而已。
出站了
站内还有旅游介绍
可能时间还早,站内人不多
车站外景。
【百度百科】
圣·伊维尔教堂(英文:Holy Iveron Icon Orthodox Church),简称“伊维尔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今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建成后工厂胡同被移除,位于地工街),建于1908年,面积为555.8平方米。教堂原为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教堂,折衷主义建筑,砖木结构,设计师为德尼索夫。在伊维尔教堂西北20米处,保存有建于1924年的教堂附属孤儿院,伊维尔教堂也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处保存有附属建筑的历史宗教建筑。“”期间,伊维尔教堂顶部的五个“洋葱头”圆顶被移除,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长期被当作仓库使用,后成为哈尔滨市II类保护建筑。2017年,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进行规划改造,建成了以伊维尔教堂为主体,集旅游、休闲和景观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圣·伊维尔教堂得以翻修并成为哈尔滨市又一地标性建筑,展示着哈尔滨的历史风貌和建筑文化。
教堂历史
东正教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圣·伊维尔教堂由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切切雅可夫中将及下属军官、士兵捐款在道里军官街(工厂胡同5号)修造,为雅罗斯拉夫(波)式球型尖塔教堂。有3个祭坛、5个圆屋顶。教堂面积555.80平方米。堂内圣所按德尼索夫技师的图案,由守备队中雕刻师施工,圣像在俄国切尔尼哥夫市制成,其他圣像在守备队副队长米哈依劳夫大尉及画家吉敏指导下,由40名士兵画制,维也尔斯卡亚圣母像由主教乌拉得衣米尔奉献,中央祭坛大圣像为画家尼西里也夫画的基督复活图;第二个祭坛墙壁挂着圣·塞拉夫衣图及圣·尼古拉画像。教堂建成后,曾为镇压中国义和团死去的俄国官兵及1904年日俄战争阵亡的俄国将士进行祈祷,并将这些阵亡将士骨灰移至教堂埋葬,阵亡者名字刻在教堂墙壁上。
圣·伊维尔教堂。在外面看了下了事儿。教堂看多了兴趣不大。
哈尔本站北广场入口
走进了看看圣·伊维尔教堂
离着教堂不远街对过还看见这么个建筑,不知是啥。没到跟前去看看。过个街挺麻烦的。
教堂的洋葱头,不知是否原装的
上了出租车去市中心。路过哈尔滨站南广场。这边也不知在修啥,乱糟糟的。
【百度百科】
圣·索菲亚教堂(英语:Saint Sophia Cathedral)坐落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索菲亚广场,是一座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索菲亚教堂内部现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使用。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随军教堂。同年,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以随军教堂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墙,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
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索菲亚教堂是俄国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设计,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通高53.2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要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才能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教堂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既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
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2日至9月2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扩建索菲亚广场7000平方米,辟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以宣传、弘扬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
200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组织扩建了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及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并于当年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扩建后的建筑艺术广场面积由6000平方米增至10000平方米,中心广场面积36154平方米。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英语:Saint Sophia Cathedral in Harbin;俄语:Софийский собор в Харбине)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59号,是一座典型的拜占庭式东正教教堂,设计者为俄国建筑设计师科亚西科夫。整座教为庭式建筑,中央一座主体建筑有个标准的大穹窿,红碑结构,巍峨宽敞。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错落有致。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相闻久远声传阿城。
为保护国家历史文物,1997年6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索菲亚教堂广场实施综合整治。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壮美的气势,休闲椅、绿地环绕。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出租车路过了一下,拍了几张照片,没进去看。
既然周边的广场是新建的估计广场上的这些附属建筑也都是新的。
道里区经纬街景
【百度百科】
哈尔滨犹太教新会堂
犹太教新会堂,位于道里区经纬街162号。之所以被称为新会堂,是相对通江街犹太中心老会堂而言的。新会堂希伯来语称“别依斯-加麦尔德罗什”,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
这座教堂为砖石结构,建于1918年。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的。 新会堂整个建筑呈正方形,在主入口处设有三开门,圆心尖顶券架在4个廊柱上,形成了三连券外门廊,带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立面在建造中交替使用了砖块和石头,形成了红白相间的带饰。屋顶覆盖了一个巨大的鼓座双圆心式穹顶,顶上耸立一个六角星。六角星也被称为大卫星,是犹太建筑典型饰物。
犹太人来到哈尔滨后,也把他们的宗教信仰带到了这里。早在1908年,哈尔滨犹太教哈西德教派就在道里地段街П·М·康恩家办起了自己的“密侬”(小规模的家庭祈祷所)。哈西德教派是一个犹太教内部崛起的新宗派。“哈西德”译成中文为“虔诚的”,他们倡导自发祈祷并享受生活,重视内在的虔诚修行。 当时教徒的祈祷所居无定处,几易其址。1916年宗教公会议定修建新会堂。1917年,法因兰德和霍赫洛夫金将斜纹大街(即今日经纬街)地号出让给宗教公会,新会堂地址就选在那里。
1918年9月21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1921年9月25日,新会堂竣工,举行落成典礼,成为哈尔滨第二犹太教会,也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新会堂拥有房产1233.60平方米,地产1296.75平方米,可容纳800人同时做礼拜。 哈尔滨解放后,犹太侨民于1950年前后陆续出境。犹太新会堂于1956年关闭,原址一度为市公安局俱乐部招待所。2004年重新修复,今辟为“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
这栋小红楼就是犹太教新会堂了
这些楼大概是新楼加了点俄罗斯装饰
【百度百科】
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82号。史称“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哈尔滨犹太老会堂”。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15日落成并启用。总会堂为二层砖混结构,门窗设计由尖拱、圆拱组成。建筑顶部有大小两个穹顶,擎起大卫之盾六角圣星。这座老会堂的工程设计师是H.A.卡兹—吉列。
2004年,哈尔滨市政府出资曾对建筑外表曾进行过维修。2013年,哈尔滨市政府斥资1亿多元,对犹太老会堂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改造后的犹太老会堂,具有欧式经典建筑、神圣庄严会堂和犹太文化积淀三大亮点。一二层为音乐厅主体,将主演西洋古典高雅音乐,再现哈尔滨西洋室内音乐的辉煌,组织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塑造哈尔滨音乐圣殿。
2013年5月,哈尔滨犹太总会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建筑”。
发展历史
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史称“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哈尔滨犹太老会堂”。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15日落成并启用。总会堂为二层砖混结构,门窗设计由尖拱、圆拱组成。建筑顶部有大小两个穹顶,擎起大卫之盾六角圣星。这座老会堂的工程设计师是H.A.卡兹—吉列。1931年6月,哈尔滨犹太老会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火灾,火灾对建筑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后,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对其进行了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对该建筑的前部立面进行了改造,拆除了原来的门廊并在建筑内部前厅增加了两侧旋梯。
历史上,哈尔滨犹太总会堂是“哈尔滨犹太宗教工会”、哈尔滨犹太“锡安主义”组织、“犹太丧葬互助会”和《犹太生活》编辑部所在地。哈尔滨犹太总会堂1909年启用至1963年关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是哈尔滨犹太人宗教、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中心,是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友谊的历史见证,在世界犹太文化研究中占特殊地位。犹太社会活动家、著名医学家、哈尔滨犹太社区领袖亚伯拉罕·考夫曼先生,曾在1919至1945年间在这里工作。其儿子特迪·考夫曼先生(1972至2012年间,任以色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协会主席),他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在这里参加社会活动。
1963年后,该建筑由哈尔滨车辆厂接管。先后由哈尔滨车辆厂医院、哈尔滨车辆厂招待所、铁道青年旅行社等单位使用。
哈尔滨犹太总会堂,犹太中学,现在是老会堂音乐厅
门口还有个音乐学校的牌子
【百度百科】
松花江索道,位于中国哈尔滨,南起道里区通江广场(通江街218号),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横跨于松花江上,北至太阳岛风景区中心地界(风景街18号)。索道全长1156米,塔架距江面70余米,设有豪华吊箱19部,每小时运量达1500人次,行进最高速度可达5米/秒,运行平稳,急缓自如。
松花江索道是从世界一流索道设备公司---奥地利多贝玛亚(Dopplmayr)公司引进全套设备并兴建而成,于1997年斥资打造、是哈尔滨市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条跨江观光索道,更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先进的索道之一。索道为全封闭单循环拖挂式设计,索道吊厢出站前会经过4套检测设备对抱索器进行检测,安全系数非常高,每年由国家索检中心颁发国家客运索道安全营运许可证。2009年被黑龙江粤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并开始对索道项目进行为期四年的全新改造和升级。松花江索道南起道里区通江广场(通江街218号),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横跨于松花江上,北至太阳岛风景区中心地界(风景街18号)。索道全长1156米,塔架距江面70余米,设有豪华吊箱19部,每小时运量达1500人次,行进最高速度可达5米/秒,运行平稳,急缓自如。
松花江索道的铺设首开东北跨江索道之先河,成为松花江两岸共同繁荣的重要纽带,将斯大林公园、防洪纪念塔、中央大街与江心太阳岛紧密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道哈尔滨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哈尔滨市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重新改造之后的松花江索道将成为黑龙江省唯一的、大型的、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艺术展示、时尚餐饮等复合功能于一体旅游商业综合体,并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的来客。城堡内多元化的娱乐休闲设施也将成为沿松花江商业区的一道特色景观。作为一直以来都被摄影爱好者、影视剧导演所青睐的哈尔滨市著名旅游景点,两座欧式外形的古堡坐落于松花江两岸,将一湾江水用缆车和塔峰串联起来。独特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让游客眼前一亮,为哈尔滨的旅游产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到江边,从这儿下车,沿着江边走去抗洪纪念碑。这是松花江索道江南天鹅城堡。
周边的居民楼
这是“俄式”垃圾站?
江边人民广场上的雕塑,不知是个什么故事
广场上貌似是在搞彩票推广活动,很多人
河边的餐厅,马迭尔啤酒广场
松花江,对面就是太阳岛
沿江的斯大林步行街,从这边溜达着去抗洪纪念碑和中央大街
今天是周日,到处都是人
【百度百科】
防洪纪念塔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是指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哈尔滨市道里区江岸,中央大街终点广场。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哈尔滨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获中国建筑业最高荣誉奖。
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 。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 ,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正把惊涛骇浪 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塔身中部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 、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罗马式回廊高7米,谐调壮观,环立着20根圆柱,上端有环带连接,组成了长达35米的半圆回廊。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象征着20世纪的哈尔滨人民力量坚不可摧,牢固的堤防坚如磐石,塑造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历史
1、1932年8月,就是哈尔滨沦陷于日寇铁蹄之年,哈尔滨爆发了开埠以来第一次洪灾,最高水位是119.72米。当时已投靠日本人、甘做汉奸的原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迷信透顶,愚昧致极,连最起码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浅显道理置之于不顾,听信巫师点拨,用供板抬牛、羊、猪三牲之首在埠头区(今道里区)江岸祭祀,祈求洪水回落。绝堤江水从傅家甸(今道外区)一带一拥而入,市区战乱和洪灾使市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
2、1957年,松花江上游连降暴雨,爆发百年不遇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30米。当时新中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哈尔滨壁垒森严、众志成城,在英雄的哈尔滨抗洪大军面前,洪魔被降服。
3、1998年哈尔滨发生150年不遇特大洪水,最高水位120.89米。哈尔滨数万名人民解放军官兵、本地驻军某部官兵,用“钢铁长城,子弟兵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的英雄气概再次谱写一曲威武雄壮的胜利凯歌。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很俄式的建筑
塔顶的雕塑
围廊上的浮雕
纪念塔底部的浮雕
纪念塔在江边,正对着中央大街
【百度百科】
中央大街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很繁盛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是哈尔滨西洋风情的所在。这条大街的形成,要追溯到1898年。当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拔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设计、监工,为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从它诞生不久,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 。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这些商人在此大兴土木。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并且被称为“亚洲第一街”。
中央大街地处哈尔滨的心脏位置,全长1450米,宽21.34米。中央大街步行街区总占地面积94.05公顷,约1平方公里,最具特色的就是整条街由方石铺成,其中马路方石路宽10.8米 [4] 。街区内共有休闲区17个,停车场18个,欧式古典路灯152盏,草坪绿地14处,约2600平方米,各类雕塑小品5个,喷泉3处。设监控中心1个,全街区共设置30个摄像头,实行全覆盖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确保各类突发事件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中央大街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中国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为这条大街铺上了方石块。方石块为花岗岩雕筑,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和如俄式小面包,精巧光亮。
警车,新型北京吉普
回望抗洪纪念塔
工商银行这栋楼不知是什么来头
银行门口的狮子
街牌
街景
廉政文化街
看着这地上铺的石块可不像是原装的
中央大街两边的街道
接着往前走。
这个貌似是个老建筑
路边的雕塑和食街
老建筑上有介绍
【百度百科】
建筑风格
中央大街全街区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其中主街17栋。
文艺复兴风格
中央大街57号(皇宝珠宝)
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建于1923年,砖混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墙体仿石块砌筑处理,一层采用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状窄窗。仅在转角处设女儿墙,其轮廓为折线与曲线结合,局部开洞。顶部冠以圆形穹顶。建筑檐口装饰复杂。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187号(哈尔滨市江沿小学校)
原为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开办的秋林商行道里分行。建于20世纪初期,砖木结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首层以连续的腰线分割,墙面采用仿块石砌筑,二层为对方额高窗,窗口上有石膏花饰,与一层的大玻璃窗相对应。檐上做间断的女儿墙,上面饰以巴洛克式浮雕,建筑顶部的转角突出。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120号(教育书店)
建于1909年,原为松浦洋行,是哈尔滨市最大的巴洛克建筑代表作品,也是中央大街的标致型建筑。有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是市Ⅰ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89号(马迭尔宾馆)
原为俄籍犹太人И.А.卡斯普经营的旅馆。始建于1906年,经两期建设,1913年全面竣工。设计师为С.А.维萨恩。砖混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L形。哈尔滨Ⅰ类保护建筑。
中央大街终点广场(防洪纪念塔)
貌似大家都很津津乐道这个马歇尔冰棍儿
西餐厅,这次没时间尝尝了
马迭尔宾馆
第一夫人皮草,牛气!
这就快走到尽头了
这个海澜之家也是个历史建筑
街上的这些雕塑也不知是新的旧的,没介绍牌
街心喷泉
中央大街的另一端
匆匆溜达一圈,完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