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出生证是什么样的? [2012/07]
- 又一个“吴京华” [2008/12]
- 赵皓阳:失传的屠龙术:勇士变成了恶龙怎么办? [2018/09]
- [网文摘录]李志绥的神秘之死——为何被中情局谋杀? [2018/02]
- 转贴:年薪50万美元在纽约的悲惨生活 [2009/02]
- [网摘] "唐朝明光铠"...模型 [2010/04]
- 我所喜欢的女人 [2007/04]
- [网摘] 站桩 - 四平大马步桩 [2010/08]
- [网摘]西洋名画,霍尔班《法国大使》 [2012/04]
- 网摘:【陈光标:对慈善捐赠的认识】 [2009/04]
- 那些鲜为人知不应忘却的抗战细节 (萨苏) [2014/12]
- 转贴:郭德纲的一定场诗 [2008/12]
- 鲁迅:论辩的魂灵 [2018/03]
-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自郭德纲相声 [2008/07]
-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018/03]
- 阿根廷输了,我的世界杯结束了 [2010/07]
- 网摘:俗话说的好,好?! [2009/08]
- 网摘:如果你的女人猫性消失了,说明她要离开你了 [2009/06]
- 亦舒文摘 - 五十句话 - 转贴 [2009/04]
- 何以共产党竟容许如此是非颠倒的电影上映? [2009/09]
- 网摘:一个解放军副团职军官09年4月涨工资后的工资单 [2009/05]
- 我干了,你随意 [2009/12]
- 俺媳妇的梦想...之一 [2009/11]
- 网摘:老婆 - 未知作者 [2009/12]
- 生气有啥用? [2009/08]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09/09]
- 对于劝离用户的不同意见 [2009/03]
- 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2009/01]
-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人味? [2009/08]
以兰州大学教授张平中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一根石笋的分析,重建了1810年来亚洲季风的变化历史,并且发现季风的减弱和王朝的衰亡有着对应关系。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有人提出这个观点,去年德国人豪格(Jeralt Haug)就曾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唐代灭亡和季风减弱有着直接的关系。
豪格团队的研究样本是取自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的湖光岩玛珥湖的岩芯样品。在这个14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泊中,沉积着60米厚的火山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信息。豪格团队相信,通过岩芯样品的磁属性和钛物质,可以揭示东亚古代季风强度。而这直接影响了一个朝代的兴衰
他们认为,公元751年,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大军激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此后唐朝开始衰落。这恰好处于夏季风减弱的少雨干旱期。长期干旱和夏季少雨导致谷物连年歉收,激起农民起义,并最终导致唐朝在907年灭亡。
通过同样的方法,豪格团队还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的秘密:同样的气候变化也曾在中美洲出现。公元9世纪左右,加勒比海地区出现了持续100多年的干旱,著名的玛雅文明也因此消亡。
古气候学家质疑新研究
这个观点一出,很快遭到了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首席古气候学家张德二的反对。张德二数十年和中国史料打交道,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中国气候的变迁,但他得出的结论和用仪器测量石头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很快,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首席古气候学家张德二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联名向《自然》投稿,反驳德国科学家的观点。
“中国在公元700—900年间经历了两段湿润的气候期,其中夹杂了一个短暂的干旱期。”张德二在给《自然》的文章中写道,“唐朝灭亡前的最后30年正是处于多雨时段而不是干旱时段。”陆龙骅曾就此事对《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说:“作为中国气候学家,这个时候不出来说话,怎么也说不过去。”
今年64岁的张德二是古气候学巨著《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的主要编写人之一。相关研究人员历时20年,共查录史籍8228种,实际采摘引用7335种,做了繁重的考订工作。将钛值时间序列曲线和年代准确的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比时,张德二发现二者明显错位。因此,张德二对湖光岩钛序列定年是否准确,能否代表季风变化表示质疑。
相比通过实验仪器得出的数据,张德二认为,前人留下的历史记载“不说谎”。她相信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经过勘定,其年代是无误的,有的时间甚至可以精确到月、日。
兰州大学:研究结论支持新观点
兰州大学石笋研究团队的研究结论支持了豪格的观点。张平中是事先就有想法要将石笋反映的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和王朝变迁相联系,还是在研究之后发现了这种联系?“两方面都有”,张平中说。
那么,兰州大学“石笋”研究和豪格“玛珥湖岩芯”研究得出了非常类似的结论,也必然受到另一些古气候专家的质疑。对于这种质疑,张平中坚称自己团队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我认为我们用高精尖的科学手段和严格的科学方法所做的研究是完全可信的,”张平中说。他同时认为,张德二等人根据史料进行的古代气候变化研究并不是十分可信。
张平中说,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大多是定性的,很少有定量的,所以我们无从知道自然灾害的程度。而且古代的交通、通讯手段比较原始,所以可能会有很多漏记的情况。这种记载也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可能有些不重要的灾害记得比较详细,有些重要的灾害就很简略。所以,通过古代文献研究古代气候变化的方法并不特别可靠。
天气因素:压倒骆驼的最后稻草
然而,对于中国的一般读者来说,季风减弱导致王朝灭亡的结论听上去仍然有些“刺耳”。这是因为几乎没有哪本历史教科书上会说气候变化是促使王朝灭亡的因素,通常都会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王朝内部的腐败等等。那么,教科书上的观点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矛盾吗?
张平中表示,这两者是一致的。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末期确实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王朝内部的腐败,但是气候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促成因素。因为如果气候宜人,物质丰富的话人就“懒得动”,社会比较稳定。而如果物质缺乏,人都没有吃的了,就会到别处寻找资源,容易发生社会的大动荡。
而兰州大学石笋研究团队的另一成员程海表示,实际上,中国的改朝换代一直有种民间的“天象”之说。如果说“政治” 因素是内因,有时自然灾害便可能是外因。“我个人认为历史上中国农民大多数吃苦耐劳,若有导致改朝换代的大规模起义,内外因素可能都有一定的关系。虽然看历史不宜过多假定,但凡农民无温饱之虑,应难成大规模起义。”程海说。
这项研究的结论是否有点像中国学界曾经批判过的“地理自然决定论”和“历史循环论”,那么,研究者对自然地理对历史的作用怎么看呢?程海表示,他不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地理自然决定论”和“历史循环论”有什么相像之处。对于自然地球对历史的影响,程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历史皆由地理自然决定的看法无疑是片面的。完全否定地理自然的历史作用也同样是有疑问的。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即‘压弯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或盖棺的最后一根钉子’。”
未来走势:季风不再使国家衰落
那么,在未来还会出现季风减弱使一个国家衰亡的情况吗?
张平中表示,古代和现代不同,古代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朝廷也很难有效应对,所以自然灾害很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但是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人类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在这方面古代和现代呈现完全不同的规律。实际上,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也可能有另一种作用,如果政府应对得当,可能会反而促进社会的稳定,比如我国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践,就提高了社会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那么现在呈现出怎样的气候趋势呢?
张平中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特别是从上世纪60年代左右开始,造成总体上温度的持续上升,而亚洲季风区降水量下降,将面临着水资源的匮乏,具体来看是中高纬度降水增多,低纬度降水减少。环境问题仍将是影响人类命运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来源:地理论坛,来自网友:hnwalk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