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坚持其经济模式

作者:国华B  于 2025-1-17 05:1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已有7评论

2024年9月底,北京开始推出一系列广泛的经济刺激措施,包括支持股市、放松货币政策、重组大型国有银行资本以及有限的财政刺激。财政刺激的总额“规模相当大”(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语),根据11月初全国人大会常委会会议之后公布的数据,达10万亿人民币(下图 YouTube)。中国大陆政府终于承认:大陆经济运转不畅,遇到困难。“中国梦” - 2035年将经济规模翻一番并实现广泛繁荣的愿景 - 正在逐渐消失。但刺激措施会奏效吗?


北京面临最紧迫的短期经济挑战是国内需求疲软,这是由消费者信心不足造成的。大陆消费者虽然兜里有钱,却拒绝消费,而是囤积现金,把钱存在银行。这种储蓄过剩,加上政府对政治上支持的行业的过度投资,加剧了中国大陆最严重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工业产能过剩。于是,国内需求疲软和工业产能过剩相互强化的动态形成了中国大陆经济的恶性循环。只有摆脱这种恶性循环,中国大陆才能避免经济停滞。北京领导层表示,最新的刺激措施旨在促进消费。然而,政府并未将对家庭的直接援助作为刺激计划的一部分,这表明它仍然坚持国家主导投资的旧经济策略。

中国需求问题的核心是信心危机,这种危机源于普通中国人对经济状况和未来的担忧。2017年,习近平开始第二任期并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城镇家庭享受着数十年强劲增长的成果,可支配收入大约每八年翻一番。对于今天的年轻家庭来说,那些太平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2024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自2017年以来仅增长了50% - 与上一个时代相比大幅放缓 - 而再次翻番的时间预计需要15年。这种放缓意味着从曾经不可动摇的经济机遇预期转向以增长放缓和压力不断增加为特征的新现实。要扭转中国目前的发展轨迹,无异于乘坐时光机,而正在讨论的刺激计划并没有提供恢复对中国未来信心所需的家庭层面的金融支持。

依然消费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采取类似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策略,重点关注金融资产价格,希望产生能够波及整个经济的财富效应。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两种机制:第一个是政府运营的700亿美元计划,该计划使机构投资者(主要是被称为“国家队”的国有券商和保险公司)能够购买风险金融资产,然后将其兑换成高质量的政府债券(下图 Money & Banking)。然后,这些债券可以重新抵押为银行贷款的抵押品,从而有效地使国家队能够获得廉价的央行融资来收购资产并支撑价格。第二个机制是420亿美元的再融资计划,旨在向上市公司提供贷款,允许它们利用所得资金在股市回购股票 - 本质上是作为股息,提高股东的回报。政府官员希望这将为股市反弹提供持续的动力;自9 月中旬以来,股价已上涨约25%。北京的这些刺激措施显然是为了恢复中国大陆商界精英的信心。


毫无疑问,人行的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量化宽松政策,对刺激实际消费需求有一定的作用。为家庭提供的有限直接支持包括允许借款人再融资抵押贷款的新规定,使他们能够利用最近基准抵押贷款利率下调半个百分点的机会。预计这一变化每年将为约5000万户家庭节省约210亿美元的利息支出。此外,地方政府还降低了购买第二套住房所需的首付比例,以消除市场上的过剩库存,并为房价提供一些支撑。鉴于住房约占中国家庭资产的70%,抵押贷款约占家庭债务的75%,这些稳定房价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措施都可能增强家庭财务状况,有助于恢复中国大陆消费者对长期财务前景信心。但迄今为止,大陆最高决策者仍然不愿讨论直接向普通消费者转移现金。美国的经验表明,向普通消费者转移现金可直接刺激家庭消费。

精准扶持战略产业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并不反对突然的政策逆转,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22年底中国大陆突然放弃“零新冠”政策。但习的领导风格中有一个不变之处,就是他厌恶现金发放。他担心一旦有了现金发放的先例,今后再有类似情况发生,公民会习惯性地指望政府援助,而非自力更生。久而久之,中国大陆会变成一个福利国家。他告诫党员不要“落入养活懒人的‘福利主义’陷阱”。他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优先考虑意识形态统一,而不是民粹主义让步,更倾向于国家主导的投资,而不是个人财政支持。中国大陆没有向家庭发放现金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其地方政府的财政本已捉襟见肘 - 房地产市场低迷、与疫情相关的公共卫生成本以及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社会福利支出增加,地方预算因土地出售收入减少而受到挤压。对于许多地方官员来说,实现工业进步和确保供应链安全比刺激消费支出更重要。北京已承诺通过提供债务互换来提供帮助,以再融资许多地方政府负担的高成本短期债务。这时如果北京要直接向家庭发放现金,它就得绕过地方当局,因为地方当局可能会挪用部分资金。但天高皇帝远,地方政府总会有办法从中央政府直接向地方国库转移的资金中分一杯羹,甚至直接挪用公款。如果没有特别的监督,这些支付可能只会以少量金额到达家庭,地方政府拿走大头。从而造成资金分配不当,限制了中央政府向家庭收入转移以刺激消费的实际效果。

习近平明确表示,他致力于使中国大陆转变为一个自力更生的全球超级大国。他的目标是成为彻底摆脱中国“百年屈辱”的领导人 - 这指的是中国长期以来对西方列强的屈从。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目前约5%的GDP增长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宣布的刺激计划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相比之下,直接刺激个人家庭将把消费能力从政府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可能会减少中央政府实现宏伟目标的资源,并削弱中共对国家整体方向的控制力。政府宣布的刺激计划,是要在不分散中国自给自足资源的情况下提振经济信心。注入金融系统以支撑股价和稳定银行的资金可能会被重新用于政府眼中的战略性行业,这些行业将助力中国大陆在技术和军事能力上超越美国。具体来说,大陆政府实施的“全民”科技投资体系,是确保所有大型资本都能被调动起来,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下图 DAILY CPEC/Gistly)。与真正的消费刺激计划相比,目前的一系列措施似乎都是为了加强中国大陆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越西方的能力。目前所公布的刺激计划细节,几乎没有给西方政府提供重新考虑贸易壁垒或放松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的动力。



信心游戏 

的确,即使没有直接向家庭发放现金,北京最近的刺激计划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股市反弹,房地产市场企稳,消费者信心暂时提升,2024年GDP有可能增长5%。然而,它并没有解决北京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也不太可能让家庭在长期内增加支出。因为最新的刺激措施大多旨在巩固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或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这表明党坚持自己经济大管家的角色,致力于履行中国社会契约(提高国民生活)的义务。直接向家庭提供收入支持,很可能会推动有意义的经济再平衡。但政府似乎不愿采取必要的大胆举措,原因前面已经讨论过。问题是如果没有更强劲的收入增长,中国大陆家庭出于对未来的预期,将顽固地坚持其高储蓄率。或许大陆中央政府最近的刺激措施出人意料地有效,但中国人口的下降和与西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让北京的长期经济前景不十分乐观。大陆中产阶级消费习惯的转变,也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有负面影响。自疫情期间的封禁以来,大陆的中产阶级一直抱有经济不安全感 - 这种看法让他们未雨绸缪地减少消费,可能会持续数年之久。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大陆经济经历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寻常的增长时期。1981年,大陆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与世界上最不发达地区的贫困之中。如今,一半以上的中国人口属于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水平与许多发达国家相当。但最近两年中国大陆的经济状况,让大陆的中产阶级从未感到如此贫穷。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生活质量落后于同龄人,而他们的孩子获得财富和出国留学的机会似乎更加遥不可及。自经济改革以来,现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家庭首次开始担心明天可能不一定比今天好 - 这并非由于个人的失败,而是因为超出他们控制范围的力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感到无能为力,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无法开始一份收入丰厚的职业,青年失业率超过17%。年轻家庭面临着维持生活水平的持续压力。去年,前往佛教寺庙的人数激增了300%以上,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躺平”,转向迷信、而非自身努力,以求好运确保自己的未来。人们的信仰动摇,越来越多曾经对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与个人的共同繁荣深信不疑的大陆人,似乎更相信寺庙供奉或护身符了(下图 alamy)。



下一届美国川普政府将面对一个正在努力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中国、不安的中产阶级,以及一个似乎更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而非繁荣社会的领导人。这种复杂的局势要求(川普)政府制定一个中国战略,以现实地评估习近平领导的中国大陆的能力和局限性 - 而不仅仅是其远大目标。普通中国公民收紧钱包、优先储蓄的行动,正给予北京经济压力,也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发展方向的疑虑。如果经济状况继续恶化,中国大陆领袖可能会突然转变立场,或许会缓和对西方的敌意。所谓危机危机,是危(险)中有机(会)。在观察中国刺激计划的效果和北京如何解决潜在的经济问题的同时,华盛顿应该避免过于关注所谓的中国威胁,而忽略未来重新定义中美关系的潜在机会。

本文原文发表于《外交事务》2024年10月31日,作者刘宗源(Zongyuan Zoe Liu)。刘现担任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莫里斯·格林伯格中国研究高级研究员(Maurice R. Greenberg Senior Fellow for China Studies,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著有《主权基金:中国共产党如何为其全球野心提供资金》(Sovereign Funds: How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inances Its Global Ambitions)一书。

参考资料

Liu, Z. Z. (2024). Why China Won’t Give Up on a Failing Economic Model. FOREIGN AFFAIRS. 链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why-china-wont-give-failing-economic-model​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浮平 2025-1-17 06:43
信心,信任,信誉,信仰这些最基本和根本的问题层次,逻辑关系,权重选择没梳理清楚,仅仅只是游离在经济和社会现象的表层,在既定制度下也不够深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说不定越搞越乱,越糟。相当于不顾脑袋只顾四肢的认知。
回复 rfw1972 2025-1-17 07:10
华人都喜欢存钱,除了买房子大手大脚,其他都抠门,房子一爹,消费一定疲软。
中国关键是让房子涨的过猛,如果能提早慢慢打压,不会现在这么惨。
1 回复 Wuming123 2025-1-17 07:44
习惯就好了,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市场经济的原动力就是“人性”的贪婪,房地产过热到崩盘也是必然的!尽管政府一再试图压制人们的疯狂,但是人性的贪婪其实几个政策可以赫阻的?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快四十年,中国领导人也以为市场经济会持续向前。其实还是没有悟出市场经济的真髓,市场经济就是一个振荡经济,就是一个低谷接着一个高峰的来回振荡的经济。政府调控得力,振荡的周期长些,振幅小一点;如果国家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不到位,或者说没有预估到外部环境,振幅就会很大。

现在的经济处于低谷,人们信心不足是自然的。不过人们的信心慢慢就恢复了,不能急!经济这东西,滞后性很大,川普当年的增加关税,疫情大撒币,造成的通膨,在拜登主政才爆发。
回复 borninheaven 2025-1-17 08:02
就像40年前的改革开放, 都是做个前所未有试验,不知道这次能否再创奇迹
回复 浮平 2025-1-17 08:14
Wuming123: 习惯就好了,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市场经济的原动力就是“人性”的贪婪,房地产过热到崩盘也是必然的!尽管政府一再试图压制人们的疯狂,但是人性的贪婪其实几个政
【市场经济的原动力就是“人性”的贪婪】

市场经济的原动力并非‘人性’的贪婪,而是基于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的价值共识,以及对人的精神和物质基本属性的综合客观认知规律所建立的模式。当价值共识缺失,且基于价值观的规则不完善时,才可能滋生人性的贪婪。
回复 屠龙刀之原界 2025-1-18 01:13
borninheaven: 就像40年前的改革开放, 都是做个前所未有试验,不知道这次能否再创奇迹
经济没有什么奇迹!过去这四十年的发展,其实也是厚积薄发。没有前三十年的基础教育,高素质劳工的培养,以及基础建设,改革开放也是无本之木,这都是吸引外资的必备条件。印度从来就没有闭关锁国,为啥西方资本会涌入改革开放的中国,而不是印度?就是这个道理。

房地产的崩盘,让人们名义财产缩水,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这是很正常的。再加上现在家电,手机的技术发展都到了”瓶颈“,人们也没有了消费的动力。比如我IPHONE 12,现在还能用;根本没有换新的动力;汽车的寿命也是十多年...

不过人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消费也会趋于理性。其实经济发展也没必要追求什么赶英超美,能使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就是好政府。

许多事,都需要时间的沉积。现在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近千万,硕博士近百万,假以时日,突破西方的科技封锁是水到渠成的事。中国只要自己不瞎折腾,只要一直向前走,在经济上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是很正常的事,毕竟中国有近世界1/4的人口。

我常说,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决心,只是缺乏耐心!
回复 borninheaven 2025-1-18 04:01
屠龙刀之原界: 经济没有什么奇迹!过去这四十年的发展,其实也是厚积薄发。没有前三十年的基础教育,高素质劳工的培养,以及基础建设,改革开放也是无本之木,这都是吸引外资的
所谓的奇迹就是以前没发生过, 远超过了人们的期望, 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理所当然是奇迹!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8 04:0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