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谈“古不墓祭” --《说孝》系列之二 [2022/10]
- 父亲的死 [2021/03]
- 父亲死,故乡就没了 [2020/08]
- 特别的生卒日--先父去世周年祭 [2021/03]
- 江青同志--读《还原一个真实的江青》 [2020/10]
- 抹黑华为可休矣! --兼谈中国网络安全 [2021/04]
- 为先君补办追思会 [2022/10]
- 从亚特兰大枪杀案看媒体报道的选择性 [2021/03]
- 王光美回忆中的江青 [2020/10]
- 再聊“泡妞” [2020/07]
- 网遇“英国女骗子” [2020/10]
- 我看上海人 [2020/06]
- 江青同志(下) [2020/10]
- 身处澳洲看中澳关系 [2021/06]
- “出任务” [2020/10]
- 汉语是世上最丰富的表达语言? [2020/07]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020/08]
- 我们还有羞耻之心吗? [2020/08]
- 王光美记忆中的“三年困难时期” [2020/10]
- 驳易中天“中国人无信仰” [2020/08]
- 再论“羞耻之心” [2020/08]
- 简评方方“有态度的文学” [2020/09]
- 对于「国泰事件」的应对建议 [2023/05]
- 网络交游的启示 [2020/09]
- 谈“骂人” [2020/06]
“祖宗神灵”是华夏的根本信仰
雪梨子
从具有普世意义的哲学家对信仰的定义看,中国人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信天地、先贤魂灵、佛、道与耶教。这些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滋养着中国人的成长与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但这些信仰在历史长河中看并不稳定、时长时消。如唐代盛行佛教,也有武宗灭佛的短暂时期,而明清时期天主教徒利用天文学的优势,帮助中国人修正历法,主持钦天监,赢得全国各地的传教权利,却也几番被禁止。民国时期的冯玉祥将军在占领地毁庙办学、用水龙头给士兵受洗,荣获“基督将军”称呼......种种变迁,不一而足。但中国人从西周到上世纪中叶,其间从未撼动、保持不变的信仰,则是敬奉、崇拜和相信“列祖列宗”的神灵。
稍微年长的人都会有记忆,自己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辈逢年过节都会祭祖。有条件的用祖宗牌坊,没条件的则用一张纸条,写上“历代本门祖宗神位”,贴在堂屋墙壁的正中,就可代表自己家族的列祖列宗。然后,在简易神龛前摆上做好的祭品就算是祭祖了。如用心观察,你会发现中国绝大部分的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祭祖。如清明、冬至、除夕、大年初一、上元、中元和下元节等。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祖宗的敬重与信仰。这一传统如以西周计始,足足持续三千年!
用罗素等哲学家或字典上对信仰的定义:“信仰”是对某种无法证实的事物之确信。这个定义有两个要素:一是所相信的事物无法证实,第二,是坚定不移的确信。那么,对祖宗的崇拜就是一种标准的信仰行为。认为祖宗有神灵,祖上积德可护佑子孙,这属于某种无法证实的事物,但传统的中国人都笃定相信,即对之确信。这就是信仰。
这种信仰体现在我们生活(或者我们祖父辈)的每一个方面。比如谁家的孩子有出息,即使是“前三十年”期间的参军、招工,亲朋好友前来恭贺,大家表面上当然要感谢“毛主席的领导和党的政策”,但私底下好友间或心里却在说“祖宗积德”。邻里吵架,最恶毒的骂人话是咒诅别人的“先人”,四川话里还有“日你的先人板板”。至于掘祖坟,则是最恶毒的行为了。我小时候看过一本文革前出版歌颂领袖毛主席的书《日出韶山东方红》,讲到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后,湖南军阀何健带一帮匪兵去韶山挖毛主席的祖坟,被觉悟高的当地群众指错位置......这样毛主席的“龙脉未断”(Joke)。事实上,共产党人不信神,也不信“列祖列宗”。但他们却奉马克思为“祖宗”。这也间接证明“列祖列宗”的最高神圣性,说明了“祖宗信仰”对中国人的影响至深。
当然,中国人对祖宗的信仰,并非易中天老师特指的西方一神教的宗教信仰。传统中国文化的开放性,让他们在信仰祖宗的同时,不排斥外来优秀的思想和宗教,比如来自古印度的佛教,包括西方的天主教,比如唐代的大景教在长安存在两百年之久。明清时期的天主教传教士甚至可以主掌朝廷的钦天监,也可以在全国各地传教。
中国人一直信仰、且从周朝开始到民国时期都还保持的信仰是“列祖列宗”。从周公制礼乐制度至新朝鼎革,中国人的信仰变迁可谓“千变万化”,比如孔子时期是不谈“怪力乱神”的,全力做好生前之事,至于死后有无灵魂、灵魂升天堂下地狱,都不要管他。但中国人活着尊重父母,对死去的祖先的神灵信仰是根深蒂固的,孟子时代对于那些“无君无父”的人斥之为“禽兽”,魏晋南北朝佛教进入中国,几经交锋,君权有所退让,但尊父母敬祖宗却未妥协。自古中国人被教育:身在朝廷忠于君王,回家尊重父母,逢年过节祭祀祖先,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东晋的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从理论上辩护佛教徒不需对君王行跪拜礼!有趣的是,佛教徒可免拜帝王,其实也不用拜父母祭祖宗,可在民间,几乎所有信奉佛教的信众依旧保持祭祖的习俗,居士家里保存着祖宗神龛“天地君亲师”。也就是说中国人信奉祖先的习俗在佛教东渐后也未丢失,而是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汉传佛教。
明清的天主教来华传播基督福音,大家都知道基督教不同于佛道,是典型的一神教。但他们在传播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那些信教的中国民众可以放弃原先信奉的道教、佛教,却不肯将家里的祖宗神龛扔掉,即使个别天主教信众在家将祖宗神龛收藏、逢年过节也不祭祀祖先,但会遭到同村、同族的人们的鄙视与辱骂。清雍正年间曾出现因这类矛盾产生的械斗,雍正帝一怒之下将天主教传教士系数赶出中国!(原因还有很多,但不敬祖宗孔子为理由其一,此处不详论)可见中国人信仰祖宗的习俗深重,无论是历史上的佛教还是天主教都未成功改变这点。因此,很多的传教士在熟悉中国国情后,都曾游说教宗希望在中国可以网开一面(耶教反对偶像崇拜),不要触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心灵感受。比如清末有位李提摩太,是英国著名的传教士,来华很多年,与清末民初的闻人如康、梁、李鸿章张之洞等都有交道,他就认为在祭祖上不要干涉中国信众;燕京大学的教务长司徒雷登先生也持这个看法。可见,他们对于中国人的这种感受是至深至切的。
历史上最接近成功地改变中国人祭祖信仰的是日本人,他们在统治台湾后期搞皇民政策,鼓动台湾人改日本姓氏,比如李登辉就有个日本名“岩里政男”,皇民化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是将家里的祖宗神龛烧掉!!但日本的殖民化并未取得太大的成功。按台湾学者陈映真先生的研究,从1937开始到1943年底,六年多的时间,愿意改姓、烧祖宗牌坊成为皇民的台湾人仅有占2%,包括不少台湾当地的高门大户都不愿改姓。成为皇民、“国语家庭”可以在工作、就业和升迁等方面获得诸多好处,但要那些台湾人忘记自己的祖宗,烧掉几百年前祖先漂洋过海携带的祖宗牌坊,他们在感情上实在难以割舍。好在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的中国人没有被“文化灭族”......
辛亥革命后,皇帝没啦,这个“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上改成了“天地国亲师”,当然,这个神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彻底消失了。但中国人心底的精神牌位,并未完全消散,我记得文革结束后不久,各地年关前卖春联的摊位上就有人摆上了写有“天地国亲师”的纸质神龛供人“请”回家。全国各地一些有条件的家族也开始酝酿重修本族的家谱了。
因此,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位人类学家,他将中国人形象地总结为“上有祖宗,下有儿孙”。
如果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列祖列宗的神灵显然是不存在,但大多数中国人却深信不疑,发誓时也愿在“列祖列宗”的灵前,做重大决定时在祖宗牌位前敬一炷香,有个啥人生的成功也是告慰“列祖列宗”;给予中国人最大的精神打击就是被掘祖坟,而为钱财而盗墓的人则属于人神共怒的恶棍,为历代所不齿。民国时期的军阀孙殿英曾盗慈禧太后的墓,虽慈禧太后治国有私心有失误,但在民国“五族共和”的旗帜下干这等卑劣事,还是引来全国舆论的声讨与谴责。据溥仪《我的前半生》的回忆,他下决心去东北投靠日本人,孙殿英的掘墓行为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另一个革命例子,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神也不信祖先的,但他们敬自己的导师马克思为“老祖宗”,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时兴用“去见马克思”来代替死亡。这反证了敬祖宗为至尊的风俗在中国人哪怕是革命领袖中也留有深深的历史烙印。
对于一个虚幻的、无法证实的“祖宗神灵”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请问,这种完全符合西方哲学家定义的传统行为,不是叫“信仰”,那究竟什么是“信仰”呢?难道信仰一神教的宗教信仰才是信仰,中国人的敬奉祖宗神灵的行为就是封建迷信等其他称呼吗?
正因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中敬祖传统,也导致了中国人的文化传承方式与其他民族迥异。如世界上有宗教信仰传统的民族如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主的民族依靠《古兰经》、《圣经》或民族史诗如希腊人的《荷马史诗》来传递文明,西藏也有《格萨尔》这样的史诗。那么,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国人靠什么呢?因敬祖,于是历代编撰史书,既可以知自己的本源来自哪里,也可以通过历史来知兴替、得教训。这个传统自古就有,慢慢演变成了“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国史、方志和家谱就是华夏民族文化传承的密码(此话题有机会另文展开,这里不赘述)。
从信仰形式上看,则对应于书本上的“国史”,祭祀上则是皇帝有太庙;郡县有“地方志”,在县、州和府等有贤良祠,家族有“家谱”,形式上则有氏族祠堂,在家则有祖宗神龛。这些都是在传统节日中需要祭祀的地方......
再次重申,中国人,或说新朝前的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民族,他们信仰天、地、大自然、佛祖、玉皇大帝、关公、妈祖和西来的上帝耶稣圣母玛利亚,鼎革后摧毁旧信仰后也曾有新的信仰填补: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马列主义等。可惜,这个乌托邦信仰只有短暂火红。新的幻灭,旧的又遗忘,这才出现了易中天老师形容的十六个字“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的尴尬情形。不过,我相信,如果祖辈所有旧的信仰只剩一个在你身上残留,那一定是敬祖:虚无渺茫却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列祖列宗”。因这个信仰,相比其他的“神”,在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三千年以上、留下的痕迹最多--今天盛行的绝大部分的中华传统节日,祭祖都是主要内容。
当然,也许有人会引用易中天老师的话,将这个持续了三千年的祭祖行为不叫“信仰”,应该称之为“祖宗崇拜”。那我就无语了,倒是想起胡适先生当年辩论“全盘西化”议题时的趣事:他引用某西人回忆其父的话:“自古以来,凡哲学上和神学上的争论,十分之九都只是名词上的争论。” 此人后评论说:“我父亲的话是不错的。但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他老人家的算术还有点小错。其实剩下的那十分之一,也还只是名词上的争论。”
不知道我们现在的讨论是否亦为“名词之争”?一笑。
关联文章链接:
【注】:本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谢谢
2020.01.07初稿完成
2020.08.19修订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