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中毛泽东为什么不杀邓小平 [2023/01]
- 戴口罩是慢性自杀的选项之一! [2020/03]
- 蒋介石国民党如何屠杀共产党 [2021/08]
- 从赖昌星到许家印腐淫越玩越大 [2023/10]
- 毛泽东是靠"杀人"取得建国大业的吗? [2020/04]
- 赵立坚是中国官方中唯一的男儿! [2020/03]
- 康华帝国皇上邓朴方又下圣旨了 [2021/12]
- 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 [2022/07]
- 邓小平向中央保证《永不翻案》 [2022/12]
- 走资派邓小平是中国最大卖国贼 [2022/10]
- 邓小平就是死不改悔的共产党内走资派 [2019/04]
-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一部天书 [2022/01]
- 文革红卫兵和改革走资派谁残暴? [2021/10]
- 文革中的刘少奇究竟是怎么死的 [2022/05]
- 山沟里《红色娘子军》跳芭蕾舞 [2023/08]
- 毛泽东后中国共产党无一是男儿 [2022/08]
- 文革是毛泽东第二次逼上井岗山 [2023/01]
- 排华时期卖博士洋人是否不排华 [2023/02]
- 文革批知识私有为的是缩小差别 [2023/01]
- 《卖给洋人》和华人华侨的区别 [2023/02]
- 卖博士痴梦要共产党和人民分开 [2023/02]
- 学完书本科学知识需上劳动大学 [2023/01]
- 炸掉北溪民用设施习不想做点啥 [2023/02]
- 《人民》就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2023/01]
- 毛泽东是不是马列主义谁来评判 [2023/03]
- 《狂飙》传销走资派护养黑社会 [2023/02]
-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瑞金成立 [2023/03]
- 毛泽东时代工厂实行车间医师制 [2023/03]
- 老特罗多当加国总理15.5年 [2023/03]
文革招收工农兵学员背景和程序
现在人们一提到工农兵学员,就将其与“走后门”挂钩。其中除有人凑热闹、有人心理不平衡、有人借此做别样文章之外,大多数人是因为不了解当年招收工农兵学员的背景和程序。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在上海机床厂工人大学培养一线工人报告的批示上肯定了该厂的做法,要求全国大专院校尽快恢复招生。此即后来启动大学教育革命的“7·21指示”。
1970年春天,全国重点院校,如北大、清华、武大、华工等,开始试招工农兵学员,试招人数大约5万人。1971年全国院校基本上都恢复了招生,仅武汉地区就有17所地方院校恢复招生,全国招生人数大约有15万人。1972年之后高校在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拓展,如武汉测绘学院由此前专招部队学员的“军测”恢复为地方院校,不少高校逐渐开办了一些分校,如复旦大学分校、华中师院京山分院、黄石分院,湖医咸宁分院等,全国大专院校招生的人数每年在16万到17万人以上。
从1970年试招到1976年招收最后一批为止,全国大专院校共计招收工农兵学员百万人以上(之前采用的据网友提供的95万人的数字偏低),这还不包括部队院校的学员。全国县以上各类中专从1971年开始全面招收工农兵学员,其中各级师范学校、财贸学校、机械学校、卫生学校招收的人数尤多。从1969年到1976年全国共招收的大中专工农兵学员大约有2300万人。全国县以上的共大(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全国各级各类厂矿企业的工人大学、技校共计培养的工农兵学员也不下2000万人。
党的“九大”之后,开始由疾风暴雨式的文革时期进入到继续革命时期,到1976年10月经历了近七年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大批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奔赴五七干校学习提高,然后再根据国家需要逐渐给其分配新的工作,此即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爱说的“住牛棚”;地方各级党委、革委会班子的组成人员为老中青、军干群“三结合”,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内设机构通常是三大组,即政工组、业务组、后勤组,干部人数大约是文革前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老干部、老知识分子等社会上层人员不可能大规模搞特殊化,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也不可能搞特殊化。
当年各级各类领导班子的结构安排,既有利于班子成员之间的取长补短和班子内部的相互制约,也有利于班子外部人民群众的大字报、群众组织的批判会等各种“大众民主”的方式随时随地的监督。
当年农村基层组织是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大队是党支部和管委会,两套班子一套人马,也就是党支部书记、大队长兼财经队长、会计、妇联主任、团支部书记、民兵排长几个人;小队是队委会,干部有队长、财经队长兼仓库保管、会计、出纳、记工员。大、小队干部都在各自所在的小队参加集体劳动,按劳动出勤计算工分,业余时间的开会、做思想工作不计工分;大、小队的日常工作除上级督促外,还要接受住队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监督,毫无特权可言,按现在的说法是既累又得罪人的苦差事。各小队都设有社员大会,队里的大小事情都要经过社员大会同意,会议决定后由队委会贯彻执行,村干部这些人处处都要看群众的脸色行事,事事都要走在群众的前面,叫做“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干部只有如此这般,才能表示自己在“继续革命”。
当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每到招生时节,先成立各级由地方、院校、部队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构成的专班,然后层层下发招生文件,规定招生院校及名额、招生对象及条件、招生工作要求、领导责任、违规处分等,报纸、广播配合宣传招生意义、政策、要求等。其中招生条件具体明确,主要是:工作三年或在实践中锻炼三年以上,初中以上文化或同等学力,本人政治面貌、一贯表现(有劣迹者一票否决),家世清白(招收一定比例的可教育好子女除外),身体健康(体检不合格者淘汰),年龄在25岁以下,业余爱好和特长。招生指标层层分配到基层单位。
实施推荐时先由公社召开全社大、小队干部会议,传达招生文件和部署推荐工作;然后各小队根据公社的推荐指标及要求召开各自小队的社员大会推荐本队合格青年,没有就不推荐;大队党支部开会对各小队报来的青年比较择优选拔上报公社;公社党委再在各大队报来的青年中进行比较择优,定出被推荐人和备选人上报区党委;区委比较研究确定后,组织对初选人员进行政审和体检;政审、体检中如有落选人员,由区委在各公社报来的备选人员中比较择优补上,再对这轮初选者进行政审和体检,有不合格者仍照上述要求办理;直到推荐的人员都合格后,报县招办审查公布,接受举报,无异议后报地区审定;各地、市招收的人员均确定后,汇集到省招办审核、备案。其间招生院校参与层层推荐人员的业务及能力考核,还有最后的决定(录取)权。工矿企业和部队的推荐工作也按照这样的程序从基层层层往上推荐。
当年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层层把关,至于说到“开后门”的事情,暗箱操作,偷偷摸摸,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不能说没有, 但操作也相当困难, 各地都有常年的评选先进模范制度, 知青要选模范, 没实干精神很难当选,首先必须得到村民认可。当年的推荐工作基本都是正大光明地在群众中进行的,就是有干部子女被推荐上会的,其他条件也得过得去,不是特别优秀的谁也不敢再往上推荐,怕担责任。当时的干部真的要是有一点点徇私枉法的事情,一封信,一张大字报就会了结束这些人的政治生命。一句话, 走后门,腐败是存在的, 但远远没有现在一些人想象 或传说那么严重, 这其实就是改开以后邓某一帮黑文革,黑老毛的结果。
当然,任何工作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现在看来,当年的推荐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多地考虑地区平衡、男女比例平衡、各类群体之间平衡的因素而造成的工农兵学员“文化不齐”的问题,少数学员文化水平太低造成学习困难, 这就是1973年招生 恢复考试的原因, 考试结果也作为重要录取指标(不是唯一), 后来因为张铁生的反潮流,以后几届又取消文化考试?但是“反潮流”后一概排斥试卷, 从而又出现遗漏了一些贤才的问题。所以说任何制度都有缺陷, 都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工农兵学员中知青,社会青年和农村青年大约各占1/3, 根据专业, 不同有所差异。干部子女, 尤其是高干子女,大约有1/10, 这些人背景强, 走后门的概率大一些,但他们文化程度高, 见多识广, 多少确有真才实学, 这些人有些有利用关系上大学的, 但说是走后门有些也是说不清楚的。有人理想化要求公平, 实际上任何社会, 任何时代,要做到完全公平,公正 是不可能的, 对一些人看来公平, 另一些人就会认为不公平。对工农大众来说, 文革时期恐怕是最公平的时代, 但对一些知识分子, 老干部等,受到打压的四类分子等, 肯定就是不公平了。对于那些想通过科举制度出人头地的人来说, 就是丧失了一些机会,也是一种不公平。还有当时虽然有对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要平等对待的政策,但具体执行中, 肯定有部分人因为政治背景, 政审不过关而被大学拒之门外。
最后说一点,工农兵学员的最后录取权还是学校的, 任何走后门的现象 根本上是受制约的。基层推荐的人数和最后录取的比例是3:1,这个原则也大大减少走后门的概率,一般来说, 学校工作人员和基层有瓜葛的人极少。
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还原一些历史的真实, 如果与事实出入, 也请批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