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2)

作者:孙海涛  于 2025-4-24 12:2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移民生活

太太和我的中小学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上大学后才开始接触英语。离开大学快二十年,太太上学时学过的那点英语早已还给了老师。登陆加拿大后,她立即参加政府开办的免费英语课程。我俩来加拿大时随身携带的现金并不多,虽说政府提供免费英语课程,但吃喝拉撒、租房、交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花钱。即使拼命节省,银行的存款还是一天天见底。看到我轻轻松松就挣了那么多钱,太太十分羡慕,也想出去试试,可惜那时她没有语言,只能在没有语言要求的华人企业找工。

那天我和太太到超市买东西,出门时看到超市隔壁中餐馆门前有请帮工一名,有意者面谈的招聘广告,随即进入饭馆表明来意。老板看上去已经年过五旬,一见我们的衣着和举止就认出是才来不久的大陆移民,我们这儿不要技术移民啦我不是技术移民,餐馆的帮工我在国内干过,太太蒙他。老板明显不相信,他不愿意在我们身上多花时间,搪塞道,留个姓名和电话号码啦,合适的话给你们打电话。太太向老板要了纸和笔,趴在前台写地址。用繁体字写,听老板口音他应该是香港人,考虑到香港人使用繁体字,我特意提醒她。在国内时太太在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的科研设计单位大都在绘图板上手工绘图。多年的专业经历让太太练就了一笔漂亮的正楷仿宋体。她写完姓名和联系电话,这场注定失败的找工经历也就结束了。

我们多傻呀,人家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要技术移民,想请那种文化不高的粗人。太太却用那么正规的仿宋体写下自己的姓名和电话,简体字环境中出来的人用的还是繁体字!这不明摆着告诉对方我们受过很好的教育吗?算了!就当是吃一堑吧。虽然在国内从事专业工作多年,但因为没有语言和加拿大的工作经验,来加拿大后无法进入相关领域;寻找体力岗位,我们又处在竞争的劣势,现在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尴尬的处境。路是自己趟出来的,既然选择了移民,遇到任何挫折只能自己承受,想办法从跌倒中爬起来吧。

来加拿大时互联网虽已开始流行,但报纸和广播电视仍保有相当的读者和观众,商家更愿意在传统媒体上刊发他们的广告。当时多伦多有三种华文报纸:星岛日报世界日报明报,其中最受广告商青睐的是星岛日报。每天从英语班学习回来,我们都会买上一份。虽然广告栏里刊有各种招聘信息,但发了简历或打电话过去几乎完全见不到回复。后来才知道,人家嫌我们登陆时间太短,没有加拿大的工作经验。

那天太太终于接到一个回复,是一家衣厂,要求她隔日前往见工。这家衣厂离我俩住址很近,坐公交车上下班十分方便,当时我们还没有买车。

见工那天是礼拜三,太太一大早就起来收拾化妆,情绪即激动又紧张。我陪太太一起赶往那家衣厂,抵达地点后发现时间尚早,我们在附近转了转。四周都是工业厂房,静悄悄的,见不到一个人影。终于有一辆面包车停在了这家衣厂门口,车上走下一名西人,他四下张望了一下,然后径直步入那家衣厂。估计十分钟左右,几名工人抱着纸箱出来装入车中,随后西人把车开走了。这人怎么像小偷一样,鬼鬼祟祟的,我随口说出了自己的观感。瞎讲,人家是取货的老板,太太反驳道。眼看预约时间已到,太太进入那家衣厂见工。此时她非常紧张,激动的感觉早已不见了踪影。

二十分钟左右,太太从衣厂出来。怎么样?我赶紧迎上去,星期一上班。太太十分高兴。

见工过程非常顺利。老板是位三十五岁上下的香港女性,对太太很客气。见面后她把太太领进一间很小的办公室,问太太来加拿大多久,是否喜欢这里,又问太太来自哪里,听太太说来自新疆后老板很吃惊:新疆来加拿大的很少嗷,随后又问太太是不是新疆的维吾尔族并谈及那里的风土人情。老板带太太参观了衣厂的车间,介绍衣厂上班的作息时间和注意事项,返回办公室后告诉太太礼拜一可以来上班了。

那天是大晴天,再加上见工的过程很顺利,使得我俩心情十分愉快。回家的路上我问她时薪多少,不知道,老板没说,太太答,你怎么连薪水都不问?不好意思问,也不敢问呀。好不容易有一个面试的机会。太太回答的有道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哪里还敢再问薪水。

太太终于可以上班了。她负责剪线,经过缝纫机扎制的成衣有很多缝制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线头,太太负责把它们从成衣上剔除掉。那是衣厂中的低级工种,不需要什么技术。上工的头几天太太兴致很高,每天回家都有很好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心情也慢慢平复下来。

太太说衣厂车间的车衣工大多是福建人,车间里还有一名男性杂工,看上去像是南美人,负责打扫车间的卫生和装卸货物。那些车衣女工一有空就和南美人调情:吃香蕉啦,同时用手比划着,看样子南美人在这里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他显然明白这句简单的中国话的背后隐喻,随后身体一摇一摆地用相应的动作予以回应,在场的女工一阵喧嚣和哄笑,体力和精神上似乎都得到放松。很恶心,太太这样评论道,她无法适应那种环境。

车衣工里还有一位新疆人,来自库尔勒,父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支边的上海知青。知道太太也来自新疆后总爱当众炫耀,我是上海人,她是新疆人,这让太太哭笑不得,也为那些上海知青感到悲哀。

终于熬到了开粮的日子,女工们把发薪水称做开粮。太太的薪水是现金三百六十块七十二分,每周六天,每天九小时,两个礼拜的报酬。怎么这么少?我俩都为这点报酬感到意外。算下来时薪才三块三十四分,正好是当时加拿大最低工资标准六块六十八分的一半。

怪不得见工时老板那么客气,即没谈到薪水也没要太太的工卡。这根本就是一家黑工厂,里面雇佣的都是没有正式身份的偷渡客,不知不觉中太太和她们一起同甘共苦了两个星期。告他们去!,当时我非常气愤。算了,告起来容易,打官司不是还要花时间吗?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太太说。是呀,初来乍到,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我们哪有时间奉陪。再说了,虽然我们能打赢这场官司,可是衣厂几十名黑了身份的女工怎么办?好不容易偷渡出来,再让政府逮个正着,这不害了人家吗?包括那名上海老乡?

那天晚上我和太太躺在床上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太太就去衣厂辞工。老板更加客气,恭维太太道,我知道你在这里干不长啦你和她们不一样啦你有很好的前途啦,甜言蜜语从她嘴里泉水般涌了出来,此时好像她是雇员,太太才是老板。

太太的第一份工使她对加拿大产生了相当负面的看法,经过很长时间,她才从负面情绪中缓过劲来。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其它[移民生活]博文更多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26 08: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