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不惨?韦庄学维稳 行不行?子仪敢保皇 学不学?秀全会号召

作者:change?  于 2025-4-10 03:1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韦庄叙事诗《秦妇吟》创作遗失及发现的过程


《秦妇吟》局部-P.3381-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公元836年,韦庄出生于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系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其家族至韦庄时已衰落。韦庄父母早亡,家庭贫困,本人努力读书。

863年,为了挣钱抚养弟弟妹妹,韦庄在昭义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刘潼幕下就职。

880年,韦庄在长安应举不第。

881年1月8日,黄巢军攻入长安,韦庄陷于战乱中的长安,与弟及妹失散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黄巢军队大肆屠城、吃人的暴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同样记载了唐朝官军的血腥暴行。

882年,韦庄逃离长安赴洛阳

883年,黄巢率领军队撤出长安,临行前将长安皇宫、满城屋室纵火焚烧

滞留长安期间,韦庄目睹了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时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唐朝官军的腐败和残暴,创作《秦妇吟》。

《秦妇吟》是叙事长诗,最著名是如下几句: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

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秦妇吟》传诵一时,被家家户户刻在屏风和幛子上。

诗中“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引起了公卿贵族的愤怒。韦庄迫于压力,曾向各处取回收抄本。

韦庄非常恐惧,非常害怕别人知道这首诗是他的作品,甚至不许家人提起。

韦庄不希望人们记得《秦妇吟》,刻意没有在自己的诗集里录入这首诗。

894年,韦庄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901年,韦庄入蜀,在王建手下工作,自此终身仕蜀。

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

910年,韦庄逝世于蜀。韦庄死后,《秦妇吟》在战乱中失传。

清末民初,另一个乱世再次开启。

《安塞县志》:饥,人相食,饿毙者十室九空。”

《延川县志》:大饥,人相食,死人大半。从古未有之奇荒又至矣!兵燹摧残之后,不啻十室九空,饥馑频仍之际,几乎十人九死。斯时之黎元,前既去十之三四,后又去其十之四五,所余子遗,不过十之一二而已。”

《延长县志》:大旱,大饥,草木俱尽,人相食。”

《洛川县志》:大饥。草木俱尽,人相食,十亡八九。是后,连年旱灾。”

《黄陵县志》:大饥,旱。草木树皮,被食净尽,人相食。”

《靖边县志》:大旱。越明年,荒甚。民齿草根,继食树皮叶俱尽;又济之以班白土,土柔无沙,掘地得之,老稚毙于胀,壮者苟免,黠者又往往割肌莩臂以延残喘,甚有屠生人以供餐者。”

《清涧县志》:春至六月无雨,秋禾绝,饥民鬻男弃女,不计其数,人互食,道殣相望,死者大半,十有七八家破人亡。”

1899年,因战争、饥馑,王圆箓从陕南某山区人流落到敦煌,为了生活当道士,看守莫高窟

1900年,王圆箓、杨果偶然中发现了藏经洞。发现后,王圆箓向敦煌县令,大到甘肃省学台报告了藏经洞之事,也为他们送去了藏经洞里面的部分实物,政府部门未采取保护管理措施。

1907年-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用七百两白银,法国的汉学家用五百两白银,换取了藏经洞里近二万件文物。斯坦因盗运文物走后中国的官方竟毫不在意。官方的态度使王圆箓更加放心地可以随意出售藏经洞的文物。

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买走经卷600多件,装满了5大箱。在此期间,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买走了不同数量的经卷。

王圆箓违法出售的文物,无毁损,全部存放在国外博物馆和科研单位。流失于国内的绝大部分已灭失。

藏经洞文献中保存有《秦妇吟》的写本,该文物原件保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在《秦妇吟》消失的一千年里,韦庄的声名几乎完全来自于他的花间艳词。庾信的笔下还在不断吐露自己的悲哀和耻辱,而韦庄留下的似乎始终是坦诚的风流,像春日青草雨后白沙一样: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网友木遥介绍说,这些句子是伴着最深刻的哀痛画成的。

结尾部分:

摘要: #韦庄不希望人们记得《秦妇吟》,刻意没有在自己的诗集里录入这首诗。




唐诗《秦妇吟》为何失传千年?其细节太残忍,杜甫都不敢这样写

2024-12-30 12:16 来源: 知识大赛场 
 
发布于:山东省

唐朝从建立至鼎盛局面期间,产生的诗词大多以抒情诗和言志诗为主,以叙事为目的的诗词较少。

直至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和后来的唐朝叛乱让昔日“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王朝陷入混乱,叙事诗才出现多了起来,并且以揭露残酷现实为主。

经历过这一时期的人,诗词风格都极具现实性,例如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和杜甫的风格类似,韦庄也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根据《北梦琐言》,韦庄参加科举考试时,恰巧遇到叛军黄巢进攻唐朝

《秦妇吟》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时期,主要内容为一个受战争之苦,准备逃脱的妇女被困在长安的经历。

对于其中的内容主要呈现出两种认知,有一部分人通过诗句中“秦妇”离开长安的时间,对比韦庄逃出长安的时间,推断“秦妇“其实是韦庄本人的假托。

但更多人认为,“秦妇”的遭遇并非完全来源于韦庄的个人经历,更多的是唐朝末期首都中现实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因为失踪所表达的内容,而导致作品本身失传千余年。

关于“秦妇”离开长安的时间,从《秦妇吟》中第一部分首句“中和癸卯春三月”到“妾亦与君停玉趾”,详细描述了韦庄和“秦妇”的相遇时间和经过。

这是全诗的起笔,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时间点的背后似乎也在预兆将来长安城中的经历。

交代完基本要素之后,《秦妇吟》的核心内容开始出现,第二部分从前年庚子腊月,到六亲至此无处寻一句。

主要讲述“秦妇”被贼军掳走之前在都城长安之中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是叙事诗的精髓,主要用于讲述主人公所看到的最真实情况。

而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是“一从陷贼经三载”到“天街踏尽公卿骨”,主要是在刻画“秦妇”在叛军中的经历和所见所闻,重点描写了其中悲惨的环境。

后续的第四部分主要描写“秦妇”逃出黄巢叛军后,一路颠沛流离的路程奔波经历。

至此“秦妇”的故事算是结束,后续的第五部分,是作者韦庄在听完“秦妇”的经历后所形成的自我感慨。

仅从全诗的故事情节和大框架来看,《秦妇吟》这一作品不失为写实的经典之作,但在后来却失传了。

作者自禁

这首诗的问世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成为诗人韦庄的成名作,还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因为全篇长达1500余字,《秦妇吟》曾一度成为大户人家屏风上的必刻作品,但让人遗憾的是,这首诗在后来失传了。

从时间跨度上看,《秦妇吟》在宋朝到晚清期间从未于社会上露面,消失了近千年时间,直到20世纪初,《秦妇吟》残卷被一个英国人在敦煌石窟中被意外发现,后又被一个法国人随其他珍贵文献一起掠走。

后来被王国维先生考证推断,此残卷便是失传千年之流的《秦妇吟》手抄本,这首一度被禁的唐诗才终于重现于世。

让人没想到的是,最初抑制这首诗流传的,其实是作者本人。

或许韦庄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首诗会在当时社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就像是《北梦琐言》中所说的“公卿垂讶”,韦庄诗句中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和主旨思想,并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至于为什么当时统治者这么难以接受《秦妇吟》,这就得深究《秦妇吟》中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儿。

其内容过于残忍,全文翻译下来都不一定能过审,这种文章流传开来,会显得朝廷很无能。毕竟连京城的良家百姓都保不住的朝廷,能保得住什么呢?这个在后文会详谈。

另外,《秦妇吟》中塑造出了一种“官不如匪”的主流现象,此举触犯了入蜀朝廷之中的官僚。

韦庄为了避免或其自身或引发的尴尬,所以选择“禁”了这首诗。

言下之意,韦庄对《秦妇吟》的态度是出于“避祸”,但从后世的态度看,这首诗之所以没有被传承,是因为残忍的内容。

失传的真正原因

《秦妇吟》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主人公在长安所见到的情况,内容十分残酷。

在黄巢叛军攻入长安之后,“秦妇”亲眼看到左邻右舍的女子,有的被叛军掠走,有的被玷污,有的引颈自杀,有的投井自尽,有的被活活烧死……

这等惨状,说是人间炼狱也不为过。

诗句中写道“家家流血如泉沸”,是指黄巢攻入长安之后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后一句“处处冤声声动地”反映出了敌军屠刀下无辜之人的哭嚎,但依然难免死亡的结局。

全诗从这里走进了极端压抑和残忍血腥的氛围。

那些不堪受辱的歌姬和舞姬,全都选择了“暗捐”,她们用自尽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免遭贼寇欺辱之灾;

那些不谙世事的婴儿和幼年女子,则全都被叛军残忍伤害;

那些“牵衣不肯出”的贞洁烈女,则成为叛军的刀下亡魂。

“南邻”有一位昨日新婚燕尔的女子,前一刻听见外部刀枪争鸣,紧接着“俄顷”之间身首异处,当场被杀害。其余家人见此状况,只能“同入井”。后续焚毁城池之际,“梁上悬尸”全都化为灰烬,尸骨无存。

“天街尽踏公卿骨”是这一部分的收尾,言下之意,长安城中的王宫贵族全都被残忍杀害,尸骨堆积,甚至影响街道正常通行。

除此之外,诗中“朝餐一味人肝脍”则是指百姓之间出现人竟相食的残酷景象……

叛军围城,连一只苍蝇都难以进出,这种缺米少粮的情况下,树皮等都成为食物,即使如此依然饿殍遍地,为活命,只能“人相食”。

这些残忍地画面,通过“秦妇”之口,讲述给书生韦庄,他又将其编撰成文,流传给世人揽阅,揭露黄巢军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

这便是《秦妇吟》中的大概故事基调。

总结

《秦妇吟》中关于长安城破之际的类似描写还有很多,并且十分直白,令人感到强烈不适。

这样的描写方式透露出太过残忍的细节,明晃晃在“打朝廷的脸”,会让当时统治者认为,抹黑了朝廷声誉。

不仅如此,其本身直白、黑暗的基调,也确实不太适合流传于世,因此《秦妇吟》才会被封禁千年之久。

这么一个作品,纵使杜甫这般现实主义诗人,也不敢如此描写啊!


《秦妇吟》是中国长篇叙事乐府诗,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作者是唐朝末年的韦庄,背景是黄巢之变。《秦妇吟》与汉代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三绝”。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攻入长安,僖宗出逃成都,韦庄因应试正留在城中,目睹黄巢之乱,兵中弟妹一度相失,又多日卧病;离开长安的第二年,中和三年(883年)在东都洛阳,他将当时耳闻目见的种种乱离情形,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自述”,写成长篇叙事诗《秦妇吟》。

秦妇吟是一首“七言叙事诗”,全长238句,1666字,时跨三年,涉及地点有长安、三峰路、杨震关、新安东等,整首诗可分成两大部份。前半部分146句,1022字,写黄巢乱军攻占长安,后半部分92句,644字,写秦妇逃出长安、东奔洛阳,目睹一切所见所闻。这首诗流行一时,许多人家都将诗句刺在屏风、幛子上,“流于人间,疏于屏壁”“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时人称韦庄是“《秦妇吟》秀才”,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主”并称佳话。

韦庄在诗中写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样的诗句,引起了唐公卿世族的不满,韦庄在发达之后,亦极力收回原本,在《家诫》内特别嘱咐家人“不许垂《秦妇吟》幛子”。韦蔼给他编定诗集,也没有把这首诗编进去。这首诗到了宋朝一度失传。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鸣沙山的石室内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写本,其中有《秦妇吟》写本,最早的是唐天复五年(哀帝天祜二年,905年)张龟的写本,另有贞明五年(919年)安友盛写本。1936年陈寅恪曾发表《读〈秦妇吟〉》。1940年发表《韦庄〈秦妇吟〉校笺》。1950年又写有《〈秦妇吟〉校笺旧稿补正》。




叛军有30万精兵,皇帝不敢打,他:我自己来!结果单枪匹马

2025-04-02 13:30 来源: 贤谈文史 

发布于:
天津市

自信,是骨子里的不卑不亢,是胸中的正气浩然,是心底的坚定坦荡!但真正的自信是靠实力撑起来的,即使面对与自己旗鼓相当甚至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也依然可以从容淡定;即使面对超出能力范围甚至束手无策的事情,也依然能够有条不紊。

实力支撑着自信,自信来源于实力,唐朝收复长安洛阳、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将军就是这样一位同时拥有自信和实力的名将,他曾多次凭借一己之力挽回大唐命运,在30万叛军攻打中国时,他还曾单枪匹马打赢了战争。


仆固怀恩起兵造反,郭子仪全力护驾

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可以说是一蹶不振,从此再也没有了翻盘的机会,虽然郭子仪、李光弼平定了叛乱,但是朝廷君臣却猜疑不止。''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朋党争斗''这三大弊病越来越严重,最终将把唐朝一步步拖垮。

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崛起的藩镇们一个个变得强大起来,每一个藩镇都可能成为第二个''安禄山'',如果朝廷不是由郭子仪亲自坐镇把守,估计唐朝灭亡要提前很多年。朝廷经过安史之乱再也不敢信任任何武将,李光弼被夺了兵权,对郭子仪也是明升暗降的,这让宦官和藩镇们都蠢蠢欲动。

在唐朝众多藩镇中有一个大将名叫仆固怀恩,他为人骁勇善战,曾跟随郭子仪入关作战,在平定叛乱中屡立战功,但是他的家人却因战争牺牲性命者高达46人,后来他被册封为丰国公,可谓是声名显赫,但却遭到了宦官的诬陷,所以他决定起兵造反。


公元763年,仆固怀恩联合回纥以及吐蕃势力起兵造反,多次想颠覆衰败不堪的唐王朝,但由于郭子仪全力护驾,最终都使唐王朝和长安城化险为夷,避免了大规模战争,为唐朝争取了继续苟延残喘的机会。

仆固怀恩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再加上外族的帮助,很快就夺下了并州等地,并且把占领的州县作为自己的大本营,打算长期和唐朝抗争,但不久后就被忠心护主的郭子仪率兵赶走了。

仆固怀恩二次南下,郭子仪以守为攻

仆固怀恩有着北方蛮族骁勇好战并且要强的特点,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失败,更不会轻言放弃。他在自己的藩镇重整旗鼓,准备二次进犯中原,不久之后便勾结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率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的再度南下进攻长安。

软弱无能的皇帝被仆固怀恩的举动给吓坏了,生怕再次发生''安史之乱'',于是赶紧宣召郭子仪进宫商量对敌方案。

郭子仪曾是仆固怀恩的主公,深知仆固怀恩的作战方略和性格,于是自信地安慰皇帝不要担心,一切都由他来安排,如果不能抵挡仆固怀恩的进攻,他便提头来见。皇帝听了郭子仪这一番话后才安下心来。

郭子仪作为唐朝后期第一大将,实力自然不容小觑,仆固怀恩见到他先是怯了三分。郭子仪命令部下加强防守,以守为攻,准备和仆固怀恩打持久战。

因为仆固怀恩这次粮草甚少,想要速战速决,并且郭子仪知道仆固怀恩有勇无谋,而且是个急性子,如果唐军闭守城门坚决不出战,待他粮草耗尽自会退兵。果然,没过多久急躁的仆固怀恩便退兵了,自信的郭子仪没费一兵一卒便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三十万军进犯中国,郭子仪单枪退敌

虽然仆固怀恩屡战屡败,但却依旧没有放弃推翻唐朝的决心,因为他知道,既然已经起兵造反,就没有了退路,如果不推翻唐朝,自己就会被唐军消灭。一步错,步步错,仆固怀恩只好继续错下去。

仆固怀恩为这次进攻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备足了大量粮草并派重兵保护,以保后方无忧,然后联合周边回纥、吐蕃等势力,但是经过前两次败仗后,这些边疆实力不再信任仆固怀恩,他们更害怕郭子仪将军,所以不准备参战。

为了说服回纥、吐蕃,仆固怀恩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死了,现在的长安不过是一座空城,如果现在不去攻打唐朝,等唐朝恢复了实力也不会放过我们。在仆固怀恩的花言巧语下,回纥、吐蕃决定继续派重兵参战。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集结边疆各民族势力和绿林野寇共计三十万叛军向长安进攻。他们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很快就占领了同州、奉天等重要城镇,眼看就要到达长安城了,皇帝着急了,甚至不敢去对打,对方可是30万的精兵啊,此刻长安城兵力空虚,如果硬战必定失败,皇帝急忙把郭子仪召来询问对策。

郭子仪冷静分析了敌我悬殊,又分析了兵力来源,然后自信的对皇帝说:''不就30万叛军吗?我来!''皇帝大吃一惊,以为他在说大话,但是眼前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好对郭子仪百依百顺,问他需要什么辅助?郭子仪回答:''什么都不需要,我单枪匹马就能打赢这场战争。''

原来仆固怀恩所率领的三十万叛军组成部分都非常复杂,完全不能和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相提并论,并且这三十万叛军中有很多都是郭子仪之前平定安史之乱的部下,所以只需他前往说服,基本上就能避免这场战争。

在这支军队中和郭子仪最为交好的就是回纥军队,他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配合默契,并且很多回纥军队还曾由郭子仪来指挥,所以郭子仪把回纥军作为突破口,他单枪匹马来到回纥军营,大家见到他都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因为之前仆固怀恩骗他们说郭子仪已死。


回纥军见到郭子仪满怀诚意而来,并且对仆固怀恩骗他们出兵而怀恨不已,所以双方很快达成共识共同守护长安,避免战乱。谈判之后,郭子仪走出回纥军营,回纥军们兴奋不已,有的还长跪不起。

吐蕃军得知这个消息后惊慌不已,并且害怕郭子仪的实力,所以落荒而逃,那些绿林野寇也不战而退。仆固怀恩知道胜利无望,不久后便在行军中暴毙身亡了,这场战争还未曾开战便已经结束了。

郭子仪能以少胜多,不费一兵一卒连续打赢两场战争,凭借的是他的自信以及他自信背后所拥有的实力。

这也让我们懂得,只有自信,才可以用缓解情绪焦虑,在遇到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只有自信,才可以用智慧应对冷嘲热讽,在为人处世中表现的游刃有余;只有自信,才可以用勇气面对生活的起伏,将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洪秀全在南京定都后,糟蹋了多少天王府的美女?说出来你可别怀疑 
2025-04-09 13:30 来源: 谭静 

发布于:
天津市

引言

《原道醒世训 》中有这么一句话:“天下一家,共享太平。”这是洪秀全亲自写下的一首诗,他所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不仅和当时的清政府对峙,甚至还直接毁掉了清政府。虽然当时的清政府拼进全力将太平天国给消灭了,但他们所使用的力量已经完全消耗了清政府的根基,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不堪一击的存在。

不过,如果清政府不选择不遗余力地去消灭太平天国,洪秀全能不能彻底成为当时的主人呢?这其实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洪秀全绝对不会成为中国的主人,即便他起义的时候所代表的确实是农民阶级,但在他成功之后,就把这些初衷完全抛在脑后,过上了自己的逍遥日子。尤其是在他定都南京之后,所糟蹋的美女的数量说出来可能大家都不敢相信。

单从洪秀全发动的起义来说,他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即便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上榜的人。洪秀全的优势在于他的思想非常活跃,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是这个原因,他才能召集这么多人参加起义。

而对于他所宣导的民主、平等的思想大家也非常认可,所以洪秀全的行为几乎就是人们心坎上所想的东西,这样的言论一说出来,自然就有很多人产生共鸣。如果只说他在起义上的贡献,就连后来的孙中山都十分佩服他。但可惜的是,洪秀全并没有从一至终的坚持为下面的百姓考虑,在成为国家的领导人之后,他便不再是从前那个一心为农民阶级着想的人。

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天国的队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又尤其是洪秀全本人。起义的时候他所宣导的民主、平等几乎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和清政府如出一辙的中央集权,一味地强调等级观念。他自己也是以统治者的姿态面对那些曾经支持他的人,原本这些人跟着他是因为他会为大家谋福利,但没想到最终洪秀全又变成了和清朝没什么两样的国家,底下的人自然也会生出不满的心思。

最可笑的是洪秀全的后宫,用后宫三千佳丽来形容别的皇帝的后宫那可能是有些夸张的手法,但若是洪秀全的后宫,这里面丝毫没有夸张的手法,甚至有一点儿难以形容的意味儿。毫不夸张的说,洪秀全的后宫几乎都是女人,除开那些妃子不说,洪秀全的后宫的婢女以及所有服侍的人都用的是女官,在洪秀全的后宫,除了洪秀全,几乎看不到男人。

关于后宫的妃子,洪秀全也做得十分可笑,别人后宫的妃嫔都有一个称号,但洪秀全的妃子几乎都只有一个编号,从1开始,看到最终编号达到了两千多,也看得出洪秀全到底糟蹋了多少南京的女孩儿。

实际上,如果洪秀全只是沉迷于温柔乡,倒也就罢了,但他在国事上也开始变得昏庸无能。尤其是在用人上,他从来不用有用之人,高官基本上都是他的亲戚、朋友,只有和他有关系的人才会被他重用,但这些人往往又没什么作为,太平天国一开始建立起来的威信也渐渐落了下去。

更可怕的是,洪秀全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他还以为自己的太平天国多么的坚不可摧,而实际上这个组织已经被他自己的荒淫无度给消耗的差不多了。

洪秀全算得上是一个人物,因为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将偌大的清政府给拖垮了,一般人肯定做不到这一点。而他当初所提出的民主平等也确实是当时的人们所需要的,这也算他为百姓着想过,他错就错在没有自控力。

成为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之后竟然就开始变得不像最初的他,满眼都是权力、利益,将支持他上位的百姓也置之不顾。倘若洪秀全真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初衷,建立一个长久的势力和清政府分庭抗礼也未尝不可。得到这样的结果只能说他只有匹夫之勇,他并不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人的条件。

结语

虽然洪秀全有一身的毛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带领的太平天国运动确实声势浩大,这也足以让他载入史册,不过后世应当学习的是他强大的号召力,而不是他功成名就之后的贪图享乐,欲望会毁灭一个人的一切,这并不是玩笑话。

参考资料:《原道醒世训》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10 03:2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