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震动卡车和阿尔芒·戴维

作者:change?  于 2024-3-1 11:0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博你一笑





无震动卡车加包机…为熊猫福宝而准备熊猫福宝将在4月3日回到中国

京畿龙仁爱宝乐园的大熊猫“福宝”在返回中国的过程中,将使用“无震动卡车”。而中方将为福宝派出包机。

福宝将于4月3日返回中国,下月3日之前对游客公开后,在单独空间接受一个月的健康和检疫管理。回归中国的当天无法实际看到福宝。但爱宝乐园相关人士表示,正在考虑为福宝粉丝安排欢送福宝的活动。

福宝的目的地是中国西部四川省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为了在移送过程中尽量减少福宝的压力,将制作“特制笼子”,这是一种带有透气孔的透明强化亚克力笼子。从爱宝乐园到仁川机场,用震动最小化的无震动卡车运送福宝。

福宝从仁川机场飞往成都双流机场,飞行为3小时30多分钟,飞行距离2400多公里。中方派来的包机将由被称为熊猫“爷爷”的姜哲远饲养员陪同。这是为了尽量减少陌生环境带来的压力。实时监测福宝健康状况的兽医和中国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也将一起参与飞行的过程。为了在整个飞行时间内营造舒适的环境,将保持机内温度,还计划配备急救药品。

福宝将独占包机的货舱。一些熊猫粉丝说:“可以把行为和人差不多的福宝带到座位上吗?”虽然熊猫是食草动物,但因为是猛兽,所以要装入笼子里运输。虽然有人说:“让它坐船不好吗?”但爱宝乐园相关人士表示:“尽量减少出行时间,会减轻福宝的压力。”

在成都双流机场下飞机的福宝,计划前往新的家园——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目前还不确定福宝将前往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多个基地中的哪一个。福宝的父母爱宝和乐宝来韩国前,曾在“都江堰基地”生活过。

“雅安碧峰峡基地”里住着被称为日本国民熊猫的“香香”。去年2月返回中国的香香2017年出生于东京上野动物园,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为了给去年前往中国的香香送行,粉丝们一大早就挤满了动物园。在东京成田国际机场,拿着熊猫帽子、玩偶等的熊猫粉丝们流着泪为离开的香香送行。

 具雅模 朝鲜日报记者 2024-02-28 


大熊猫古名研究

  140多年前人们才发现熊猫。

  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记下了貘、貊、花熊、白豹、食铁兽、貔貅、白狐等数十个命名,它们都是大熊猫在不同时期的名字。应当说,中国人早就发现了大熊猫,为什么把发现的美誉给予戴维?

  2008年4月,在《动物分类学》杂志上,发表了孙前和生物学家何芬奇等人的文章《大熊猫古名研究》,对中国古代“疑是大熊猫”的二十多个物种名条分缕析,作了细致梳理。

  原来,早在半个世纪前,周建人先生就质疑凶猛的“貔貅”是大熊猫;此后,胡锦矗教授于1984年在《卧龙的大熊猫》一书中指出:“文字记载都是基于经传的描述或注疏,而不是以实际观察为根据。这就引起了名称记载上的混淆,这些名称和记载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指的熊猫。”夏勒博士有句名言很直白:“熊猫没有历史,只有过去。”

  孙前等人的论文,从《诗经》、《尚书》追踪到《华阳国志》、《北川县志》等,对数十部古代典籍刨根问底,对“貔貅说”、“貘说”、“驺虞说”进行了具体分析。

  他们的结论是:除清代的个别记载与熊猫沾点边之外,从形态与行为、习性与食性看来,无法将貔貅、貘和驺虞定为大熊猫。《熊猫的古名研究》一文在动物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何芬奇认为,中国古代画家画了虎豹鱼鸟,唯独没有熊猫。应当说,熊猫比较好画。为什么一张也没有传下来呢?古代的画家可能根本没见过。这说明,文字上的那些记载,很多是道听途说来的。

  貘屏赞
  白居易的作品 《貘屏赞》(长庆三年,约莫公元八二三年,附录全文如下)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按山海经,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因有所惑。遂为赞曰:
  邈哉其兽,生于南国。其名曰貘,非铁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贞。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剑戟省用,铜铁羡溢。貘当是时,饱食终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铄铁为兵,范铜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兹。何山不(音:产)?何谷不隳?铢铜寸铁,罔有孓遗。悲哉彼貘,无乃馁尔。呜呼!匪貘之悲,惟时之悲!

  中国古代,它的别名又叫「貘」。而文人雅士描绘的颇多(附注:太平御览九百零八卷,兽部二十。有详细资料),但最有趣与特殊的首推白居易的「貘屏赞」。文章的来由如下:白居易本来有头痛的问题,延请画工于屏风上,画了猫熊的图样。为什么呢?因为它「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皮毛保温、而形象辟邪。果然自此以后,头不再因吹风所苦,所以写了这篇「貘屏赞」以滋纪念。

  至于内容的大意:猫熊吃铁维生,自古君王有道,兵器不多、铜铁的消耗亦少,猫熊饱食终日,不亦快哉!后来、大量的铜铁被铸成兵器与造成佛像。猫熊就只得挨饿了。白居易于此对这可爱的动物,报以同情。

  140多年前,建在雅安夹金山山麓的邓池沟天主教堂,不仅让阿尔芒·戴维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而且为他在大山建立了一个发现物种的“根据地”,阿尔芒·戴维在这里收获颇丰。

  阿尔芒·戴维神甫第一次发现大熊猫,是在1869年的3月11日。《戴维日记》对此有详细的记述。

  那天,一户姓李的教徒邀请他去做客。在李家,他看到了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而猎人讥笑他少见多怪。不以为然地告诉他:“这种动物有两个名字,一是黑白熊,因为它的身体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还有一个名字叫猫熊,因为它看上去像猫一样温顺。如果你需要,我们也会得到这种动物的,明天一早就去猎取。”

  阿尔芒·戴维神甫听了非常高兴,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找到这种动物,一定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预感并没有欺骗自己。

  过了几天,这位姓李的猎人派人请阿尔芒·戴维再到他家作客。阿尔芒·戴维大喜过望,果然那人从深山带回了一只幼体黑白熊。本来是一只活的,“遗憾的是他为了便于携带,就把它活活地弄死了。他把这只黑白熊幼体卖给了我。黑白熊的毛皮和我在李家看到的那只成体相同,除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余部分都呈白色。因此这一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

  4月1日,阿尔芒·戴维雇用的猎人又带回一只完全成年的大熊猫,“它的毛色同我已经得到的那只幼体完全相同,这种动物的头很大,嘴短圆,不像熊的嘴那么尖长”。

  5月4日,阿尔芒·戴维终于捕捉到一只活体“黑白熊”。他亲自指挥工匠们在天主教堂内为“黑白熊”做了个大木笼,将“黑白熊”关在木笼里饲养起来,观察、记录它的生活习性。他根据“黑白熊”的体毛,脚底有毛等特征,认定“黑白熊”是熊的一个新种,他满怀希望要将“黑白熊”带回法国,向世界推荐这种新动物。

  可惜的是,“黑白熊”离开了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饲养人员对“黑白熊”的生活习性也不了解,在准备启程运往法国时得病不治而亡。戴维只好把“黑白熊”的皮剥了下来制成标本,并写下多篇“黑白熊”研究资料,交给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

  1869年的夏天,对于阿尔芒·戴维神甫和他的标本来说,是一段充满悬念的日子。好在他收集的样本,毁了还可以再次获取,最终完好地运抵到了巴黎。




出生 阿尔芒·戴维德
1826年9月7日
 法国比利牛斯-大西洋省埃斯珀莱特
逝世 1900年11月10日(74岁)
 法国巴黎
宗教信仰 天主教
国籍 法国
民族 巴斯克人
专业 传教士、植物学家、动物学家
圣秩 遣使会


戴维德出生于法国与西班牙交界处的比利牛斯-大西洋省巴约讷区的埃斯珀莱特村。1848年他被祝圣为神父之前,已经显示了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1862年加入了遣使会,不久之后派遣到了中国北京,他开始为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收集材料,主要收藏动物学的资料,在植物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收藏也很丰富。 后来应法国政府请求,他收集到的重要标本被送到巴黎,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兴趣。巴黎植物园委任他再出来到中国进一步收集标本。他成功获得当时未知的动物和植物许多标本,并且他的全面收藏对系统动物学的发展和特别是为动物地理学的推进所做出的贡献获得了科学界的普遍认同。

大卫神父在1888年4月在巴黎举行的天主教国际科学大会的致辞里面之后总结了他的研究工作。他在中国发现了200多个种类的动物,其中63个种当时不为动物学家所知,并且发现了807种鸟,其中65种以前未被描述过。他做了大收藏量爬行动物、无尾两栖动物和鱼类的工作,并把它们送给物种学家进行进一步研究。他还大数量地收集飞蛾和昆虫标本,大多数在当时都不为人所知。大卫神父的科学旅途对植物学的贡献,大致可以从以下事实推知:在他收集的杜鹃花之中有不少于五十二个新种类,在他收集的报春花之中大约四十种是当时未知的,当中国西部山区蕴藏了数目更加可观的未知植物。这些标本大都送给了巴黎植物园的博物馆。大叶醉鱼草的学名Buddleja davidii中的Davidii就是纪念他发现此品种此外还有青榨槭Acer davidii、刺榆Hemiptelea davidii、西北蔷薇Rosa davidii、白刺花Sophora davidii以及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醉鱼草能毒多大的鱼?这种植物毒性又有多大?尝试之后会哭笑不得_手机搜狐网

醉鱼草其实是一种有名的中草药,乡下土方以活血居多,所以一般药店也有收购。但是作为乡下孩子来讲,对于醉鱼草是不是中药并不看重,因为孩童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拿醉鱼草来药鱼,运气好就可以有不少的收获呢!

青榨槭(学名:Acer davidii)为无患子科槭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西南、中南、华北、华东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1,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西北蔷薇学名Rosa davidii),为蔷薇科蔷薇属下的一个植物变种

刺榆学名Hemiptelea)是榆科下的一个属,为落叶乔木植物。该属仅有刺榆Hemiptelea davidii)一种,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北部

David Pagoda Tree (Sophora davidii) in Drums Mountaintop Wilkes-Barre  Hazleton Whitehaven Pennsylvania PA at Beechwood Gardens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 Kom. ex Pavol.)是豆科苦参属植物,高可达2米,枝多开展,羽状复叶;托叶钻状,宿存;小叶片形态多变,一般为椭圆状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上面几无毛,下面中脉隆起,总状花序着生于小枝顶端;花小,花萼钟状,蓝紫色,萼齿圆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状长圆形,柄与瓣片近等长,翼瓣与旗瓣等长,倒卵状长圆形,龙骨瓣比翼瓣稍短,镰状倒卵形,子房比花丝长,荚果非典型串珠状,种子卵球形,深褐色。3-8月开花,6-10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华北、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长在海拔2500米以下河谷沙丘和山坡路边的灌木丛中。白刺花属阳性树种,喜光、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土石山地的阳坡半阳坡均可造林。
白刺花耐旱性强,是水土保持树种之一,白刺花也可作为观赏树种。

珙桐(学名:Davidia involucrata),又称鸽子树、鸽子花树、水梨子,是一种孑遗植物,野生种只生长在中国中部湖北省和云贵高原北缘秦巴山地等地区。本属植物只有一种两品种,两种相似,只是一品种叶面有毛;另一品种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var. vilmoriniana (Dode) Wanger.)则叶面无毛。
珙桐是被法国传教士谭卫道神父作为西方人首次发现并命拉丁种名,大卫神父也是为麋鹿命拉丁种名的人。1904年珙桐被引入欧洲和北美洲,成为有名的观赏树。 根据2009年APG III珙桐科现已被并入山茱萸科

大卫神父对于欧洲来说的最大发现,是1866年在北京皇家猎苑发现“大卫神父鹿”,即麋鹿,和1869年在四川宝兴县邓池沟发现大熊猫。前者很早便从自然界消失了,只有少量被保存在御用的围场里,但大卫成功的保护了这一物种,并且把活的麋鹿带回了欧洲。今天中国的麋鹿就是从欧洲重新引进的。

在他作为博物学家的工作中间,大卫神父没有忽略他的传教士工作,他同时也也留下坚守宗教纪律和献身精神的事迹,期望这些能为世人所景仰。


麋鹿,属于鹿科,又名大卫神父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麋鹿是中国国家濒危物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单从麋鹿的样子看来,就很讨喜,在很多人的眼里,麋鹿属于传说中的吉祥兽,实际上,它也确实在很多故事中充当着正面的神兽角色,也因此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麋鹿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仅雄鹿有角,且各枝角向后,是在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适宜在沼泽地中行走。更为奇特的是,每年到冬至,麋鹿角即自行脱落,而其他鹿科动物都是在夏季脱角的。这奇特的现象竟引起乾隆皇帝极大的好奇,为此乾隆皇帝还写过两篇研究麋鹿角的文章。

麋鹿的群体生活很和谐,集体的力量很强大。麋鹿的求偶发情大多在春夏季节。雄兽性情突然变得暴躁,不仅发出阵阵叫声,还以角挑地,射尿,翻滚,将从眶下腺分泌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以吸引异性。除此之外,雄兽之间时常发生对峙、角斗的现象。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温和的,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

雌兽的怀孕期为270天左右,是鹿类中怀孕期最长的,一般于翌年4~5月产仔。初生的幼仔毛色桔红并有白斑,6~8周后白斑消失,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0岁。在发情期,鹿王享受着皇室嫔妃的宫廷生活。我国历代皇帝都把麋鹿看成是自己身份的象征,权力的象征。每年皇帝带领着皇子、大臣出朝,去皇家猎苑狩猎,都喜欢围猎麋鹿展示自己的力量和神武。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朝,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记述,“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证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园囿中已有了驯养的麋鹿。

古人把《封神榜》中姜太公的坐骑指为麋鹿,绝非凭空想象,它象征着麋鹿与中华民族的悠远情结。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融入中国文化。从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苏轼等文学大师,至沈括、李时珍等科学名人,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国文化史,留下无数对麋鹿记述和赞美的篇章。在民间,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仅是先民狩猎的对象,是崇拜的图腾和仪式中的重要祭品,还成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年落而复生)的标志和升官发财的象征。

麋鹿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有时到海中衔食海藻,在3000年以前数量相当庞大。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东部,日本也有,东海、黄海及其附近海域也曾发现麋鹿的化石。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麋鹿的生活环境和种群发展受到极大威胁。多数麋鹿专家认为,麋鹿绝迹的重要原因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量猎捕,造成了麋鹿种群灾难性的减少。同时,各地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致使适于在沼泽地带栖息的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成为平原地区生态灾难最早的牺牲者。

一个多世纪以来,麋鹿经历的也是中华民族经历的曲折的前进历程。1865年秋季,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无意中发现了南海子皇家猎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大卫以20两纹银为代价,买通猎苑守卒弄到了两只麋鹿,制作成标本。1866年,他将标本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确认为从未发现的新种,而且是鹿科动物中独立的一个属。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确定拉丁种名,从此,麋鹿被称为“大卫鹿”。1866年之后,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各国动物园中。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垮了猎苑的围墙,许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饥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随着时间的流逝,圈养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种群规模逐渐缩小,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只剩不到1320头。

为了找回绝迹的麋鹿,帮助他们重归故里,我国在江苏沿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最的大麋鹿野生放养地——大丰麋鹿保护区。39头麋鹿返回故乡。这里的沿海滩涂广阔,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是麋鹿野生放养天然的理想场所。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与獐同戏,与鹤共舞,种群得到迅速恢复。

麋鹿是一度在中国灭绝,又经中外保护人士共同努力得以拯救的野生动物,它们的失而复得,是人类“亡羊补牢”“迷途知返”,生态保护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希望,麋鹿的自然种群更快地发展壮大,麋鹿可以摘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帽子,在长江流域长长久久地繁衍下去。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1 11:5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