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可怕的病毒 [2020/01]
- 陈破空欠考虑 [2020/01]
- 策略与机遇 [2020/03]
- 乱世也要生存 [2019/11]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9/06]
- 权本主义----手机 [2023/09]
- 习近平的选择 [2019/12]
- 范冰冰VS赵家人 [2018/10]
- 川普为何屡赞习近平? [2020/02]
- 中国芯 [2018/04]
- 介绍两位墙内学者 [2019/08]
- 张首晟的心结 [2018/12]
- 说绘画 [2020/10]
- 教育是这样腐败的 [2017/05]
- 谈谈郭文贵 [2017/05]
- 谈爱国 [2019/07]
- 还‘共产’吗? [2017/06]
- 换个角度看香港 [2019/08]
- 神秘的基尼系数 [2017/06]
- 公德与私德 [2018/07]
- 澳洲高校风云 [2017/08]
- 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共 [2019/09]
- 统一的希望 [2018/05]
- 一个使美国矮小的政策 A Policy Making America Smaller [2019/03]
- 谈“母亲论” [2019/06]
- 谈谈美国的几任总统 [2024/02]
- 核讹诈的杰作 [2022/02]
吃福利的人都是“蛀虫”!这个观点在中国广泛流行,是典型的制造业大国思维。低福利的中国,为什么在科技创新方面远远不如高福利的国家?甚至,福利低于北欧的美国,其发明创造的能力却无法与之匹敌?因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福利制度是发明创造的动力,无福利则是禁锢思想的樊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生理和安全层次满足以后,人类就开始追求自尊和超越自我。福利制度实际上就是帮助人们完成低层次的需求,直接进入高层次。
其实,这个现象早就在中国实践过一遍。但中国经历的不是在生理与安全得到满足以后,而是对于两者彻底失望了,人们只能自欺欺人地追求更高的层次。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五、六十年代的发明创造比现在多?那是一个高等教育被摧毁的年代。却出现了屠呦呦、袁隆平、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等。而现在满地大学却没有成果了呢?原因是经济上的差异。当年的收入相差无几。就算你是高级干部,也不会比别人高出多少倍。赚钱的路都被堵死了。但是,动物的天性就是比高低。怎么比?比相貌、健康甚至出身,都不能持续。比文才,那不是找挨整吗?只有科技创新还有一线生机。这种恶治手段,类似春秋时代的师旷,为了研究音乐,把自己的眼睛熏瞎。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一切向钱看。赚钱成了正能量。媒体上都是富人在发言,他们打着不养懒人的旗号巧取豪夺,这些人的确非常勤劳,大把的钱能够使鬼推磨,更不要说是人了。富豪不断宣传自己奋斗的经历,使所有的人被财所迷。很多人的财富已经几辈子用不完,还在盲目拼命。从不思考钱的实际价值,这就等于将财富冷藏,不使其参与人类活动,是一种不会独立思考的从众行为。是人民币缩水的潜在威胁。
婚姻市场的鄙视链最能说明年轻人的追求。青年人是创新的主力,但是,户口、学位、收入占据他们所有的时间、精力,哪还有闲心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前途?人类的特点是就和周围的人比较。相声《高人一头》就反映了这个问题;连生病都要比谁严重。一旦没了差别,人们就无中生有的制造等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北欧国家的发明、创造能力高居世界之首。换句话说,人类的逆反心理、拒绝平庸的天性才是发明创造的真正动力。当一个国家把福利与税收完美的结合以后,一夜暴富的神话没有了,讥人有笑人无的机会也随之消失。户口没什么可比性,有学位不能高人一等,那么还有什么能比?只有想象力和发明创造。在互联网时代,想学什么,非常容易。因此,发明大国正逐渐淡化大学的作用。这就是为何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英、美国家名列前茅,而创造指数则由瑞士、瑞典、荷兰独占鳌头。创新大国,必须重视创新,它的标准只能公众评议,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参与评议能提高国民素质。而任何简单的硬指标都会衍生出陋习。起跑线相等的竞争才有意义,才能鼓舞士气。有笑话说,北欧人不愿伸出手给人看,因为十个手指不齐。也只有公众评议的标准,才能真正做到: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发明大国没有暴发户,也不相信进入富豪排行榜能给人带来幸福。任何人都买得起房。收入公平才是发明创造的保障。举例来说,中国人均GDP是九千美元,世界各国的政府开支,至少要占到一半,也就是说,正常条件下,中国的人均收入大约四千五百美金。可是,北上广深的最低工资,却超过这个数。当所有的人都为了摆脱这种不平等,或者捍卫自己的级别而奋斗的时候,谁还会把创新当回事?制造业大国需要用收入的差异来提高GDP。但是,用同一种思路却无法成为创新大国。所谓:慵懒是最大的创造力,是指心无旁骛地做喜欢的事不觉累。正是这个原因使人们普遍认为,川普在恢复美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同时,也开始摧毁它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