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与兵法(15)
《孙子兵法》云: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仲景先师遣药组方,可谓尽得孙子之妙哉。笔者不揣谨以《伤寒论》中论“虚烦证”一节,佐以明之。
所谓“虚烦证”,即为太阳表证失治误治之后,余热留于胸膈,郁热扰心之证。此证轻者,余热扰心,心烦不得眠;重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若热盛成火,则火郁气机,胸中窒;气郁及血,血络不和,心中结痛。因为,此证为外邪入里化热,形成热邪之后,没有与胸中有形邪气互结,跟与有形邪气相结的热实结胸证相比,故称为“虚烦证”。
因为,“虚烦证”余热邪气所犯部位不同,也会导致各各症状不一,即《孙子兵法》中之所云“敌变化”,仲景先师则根据这种种变化,对症用药,组成方子,证有所变,方也必变,真可谓“应形于无穷”也。试看《伤寒论》——
第76条:“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爲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若是虚烦主证,即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便用桅子豉汤主之。若热郁气机,造成气短,则加补气药甘草;若余热伤胃,造成呕者,则加治呕圣药生姜。
第79条:“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主证还是虚烦证的症状了,只是余热下扰腹部,造成心烦腹满,卧起不宁,便加行气药枳实厚朴,行气宽中消满。
第80条:“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此条中所谓“丸药”,据考证,乃是两汉时期以甘遂或巴豆为主的成药,若以甘遂为主,则为治腹水;若以巴豆为主,则为消寒积,但不管二者为何,总之是下法。因“大下之”,阳气必虚,身热不去,微烦者便为余热扰心还有脾阳虚,则用桅子去上焦热、生姜补中焦阳气,真可谓,招来招往,战胜不复,应形无穷也。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爲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生薑五兩,切 香豉四合,綿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厚朴四兩,炙,去皮 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乾薑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2015/12/5,磨砚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