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事以满足女方为主的爷们,笃定早衰 [2018/06]
- 瘟疫面前,科学与政治撕得三点全露(图) [2020/03]
- 当心了,有儿子的移民家长! [2016/10]
- 男女交欢,到底是交“器”还是交“气”? [2019/03]
- 为什么中国人到西方后全变丑了? [2016/08]
- 十九大后,郭文贵将组建郭家军,杀奔中南海 [2017/10]
- 加州罂粟,不是罂粟花,乃是花菱草 [2017/04]
- 海归回国发展,最好别去山东! [2016/02]
- 男人“那话儿”为什么称“鸟”和“鸡鸡”?(多图) [2019/07]
- 春游之乐:白泥河捞鱼“大家拿” [2018/05]
- 习近平将带领中国全面进入“折腾时代” [2017/11]
- 绝非口误:“宽农”就是“宽衣” [2016/09]
- 草原风情(1)——按摩店里的破胆故事 [2017/11]
- 用“创旧”的办法,一样可以治疗现代文明病 [2020/01]
- 中共将亡于无人,亡于绝嗣 [2018/06]
- 草原风情(2)——浪漫不用玫瑰,代之以999口炒锅 [2017/11]
- 中日结盟,才会让美国精英一夜白头 [2018/09]
- 为什么共产党塑造不出良好的中国女人形象? [2017/12]
- 为什么美国一定会放弃民主,走回独裁? [2018/03]
- 大选,我为什么不信任保守党的党魁蟹儿? [2019/10]
- 习近平的“临门一脚”功夫为什么那么差? [2018/12]
- 倒习政变闹剧,一定是美国人编排的 [2018/07]
- 中共翘辫子后,中国该叫什么国号? [2017/06]
- 世界的下一场革命,一定是武松革命 [2018/09]
- 中共何不顺水推舟,用孟美人与美国“和亲”? [2019/01]
- 我的小三,她们都在忙啥? [2016/12]
- 生活啊你算老几?修理说,我是你爹 [2017/12]
- 统一强大的高丽,对中国更有利 [2018/03]
铃铛,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传递美妙声音的天使,天下耳朵永远的情人。从上古的陶窑中盘旋而出,一路马挂驼悬,檐栓旂坠,风吹雨送,金声玉振,数千年“丁零”不绝,直到如今的学校、餐馆、旅店、动物园、博物馆……。
铃铛的古名,曰铃,曰钟,再曰铎。但英文的名字,却只一个bell了得。
根据考古发掘,世界上最早的铃源于中国,中国最早的铃,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铃。河南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枚;湖北易家山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了一枚;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二枚;甘肃马家窰文化遗址发现了七枚,永靖大河庄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二枚。时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至六千年前。
钟,是尧舜时一位名叫垂的人创制。最初的钟是陶制的。陕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钟,据考古测定,距今大约五六千年,是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钟。铃比钟早,陶钟是由陶铃发展而来的,所以,铃的历史比钟更长。
推敲推敲,当初古人是受了什么东西的启发而创造出铃铛的?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趣,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中国人善于师法自然,一切创造,一切模仿,均来自于自然界中的植物。
而西方人,特别是受了闪米特文化影响的西方人,即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他们则喜欢追随造物主,一切创造,一切模仿,均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动物。
仰观俯察,上下求索,我确信,陶铃的启蒙师应该是桃核。桃核干后,桃仁与核壳分离,在桃核里滚动,轻轻摇动桃核便会产生响声。仿生者将金属的铃体,铸造成裂开的桃核形状,再从裂口塞进一个金属圆珠,便制造出金属铃铛来了。《汉典》记载说:铃,半裂以出声,锢铜珠於内以鸣之。
由此可见,铃铛最早的形状,乃是“含珠于口”,而不是“悬铛于铃”。
至于铃铛后来的形状,恒常形状,即在一个口大底小的铃腔内悬挂一个铃锤的造型,可能是仿自带花托的花朵:花柄是铃柄的原型,花瓣是铃腔的母本,而花蕊则是铃舌的参照。
当然,更有可能,铃铛的原始形状,直接来自于天启,取形于“天垂象”,取名“灵”(神灵),其剖面就是中国的“中”(顶天立地,环宇一人)。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 的“天”和“元”都是指人的头部。“天”字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突出了头部。该部分后来简化成为一横。“天”,由人的头部这个本义,引伸为头顶上的天空。铃铛的剖面和侧影,正是“天”字的形状。
铃腔,就象窿盖四野的天穹;铃锤/铃舌,则代表上天的垂象。铃与铛的合体,表明“上天垂象,警示万民”的意思(圣人象之,圣人则之,先造了铃铛)。所以,当铃演变成钟,小铃变成大钟的时候,古老的响器,也就幻化成了法器、神器,为寺庙和教堂专用,铃声同样具有警醒、警示和警告的神圣意味。
“铃铛”称谓的出现,单名变双,应该与“葫芦”的双名得来演变轨迹相同,都是先由单名的“铃”和单名的“匏”变化而来。
葫芦,用于形容“匏”的上、下两部分,上葫下芦,葫小芦大,合称葫芦。
胡,指牛脖子下面的粗大部分;户,庐省去广,指圆形小屋。葫芦的上肚象牛脖子,下肚则象个圆形小房子,两部分合在一起称呼,就叫“葫芦”。
同样,铃铛也由两部分组成。铃,指空心的圆柱型腔体;铛,指铃舌或铃锤。注意,铛,原是古代女子的耳饰。金属的称“铛”,玉质的称“珰”。比如“足履革屣,耳悬金铛”(《北史》),又比如“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有人把铃铛中的“铛”解释为铃舌撞击发出的声音,这是不对的。
由于铃铛的铃舌悬于铃腔内,酷似丁果坠于花托下。“铃丁”之名由此而来。
第一个创造铃铛的人,极有可能是个女人——女奴、女巫、女祭司、女乐师,或者女部落酋长。
悬挂在枯藤老蔓上的葫芦,社庙神木老橡树上的橡子,风吹树摇,叮当作响;海边美丽的干贝壳,里面滚进沙粒,俯身拾起来摇晃,响声迷人;雄性动物的睾丸,悬系于两股之间,尻尾之下,奔突时左右摇摆,前后撞击;这些现实景象都给了女人创造铃铛的灵感,点化她们将铃铛悬挂起来使用,又启发她们将铃铛系于孩子的手上和驯养动物的项下。
铃铛主要分两种造型:裂口含珠的“桃核型”;开口悬舌的“花朵型”。
轻小、玲珑的“桃核型”铃铛,最早系于孩童的手腕或脚脖,用于监管游走不定的孩童,方便母亲掌握他们的行踪,以免疏于照看,走失遇险。
在外面狩猎的男人,看见这个发明很有用,就将小铃铛借出来,系在猎狗的脖子上,一方面可激励猎狗的斗志,一方面便于掌握它们在林莽中的行踪。久而久之,猎狗们听惯、习惯了这种铃声,主人们又以施放这种铃声的方法来召唤和指挥它们,由狗而马,由马而牛,由牛而驼,由驼而象……。
这正是为什么在商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的铃铛多半是被当作战车马具的一部分,而且也用来作狗铃铛的原因。
这些推测,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由狩猎到采集,再到采集狩猎,狩猎采集的交替与共存的历史路径,也符合人类历史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的顺序。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冶金技术发展了,青铜器出现了,青铜铃取代了陶质的铃,一下子涌现出大大小小,千品万类的金属铃、金属钟、金属铎。铃、钟、铎的用途,也由简单的信号传递,演变成了礼器、乐器、法器和报时器。铃,这个普通的金属响器,从此由生活迈入政治、军事、宗教与文化,成为帝王、贵族、僧侣、教士等统治阶层特殊身份的象征。
金属的铃,从金,从令。铃者,令丁也。令,即为“命令”、“号令”、“指示”的意思。“金”与“令”合起来便是“用金属响器发出声音信号,指示人们按照预定的程序统一行动”。所以,铃的本义:金属造的声音信号发生器——金属响器——金属传令器。
铃与钟的区别,在于铃舌,铃有舌,而钟无之;铃似钟而小,钟似铃而大。
铃与铎的区别,仅仅在于大小。铎,大铃也。最早用于军旅,用于统一行军号令,所以称作“令丁”;功能相当于后世的“军号”或“哨子”。古制:二十五个人的步兵队伍就有一个“令丁”,官拜小司马,负责振铎。
铎,本身又有两种称谓——金铎;木铎,两个功能——金铎用于军事;木铎用于行政。注意,金铎与木铎,都是铜铃铛;区别乃在于铃舌,金属铃舌者,包括铜、铁两种,称为“金铎”;木制铃舌者,称为“木铎”。换句话说,“金铎”用金舌;“木铎”用木舌。
铎是用铜做的,执柄摇之而鸣。但是,人多了,队伍壮大了,大铃的铎必须一大再大,直到拿得起,摇不动,或者拿不起,也摇不动。到了拿得起,摇得不动阶段,铎就被“钲”取代了。“钲”,外形仍然如同大铃,只是没了金属铃舌,摇振改成了敲击,铃舌换成了杵柝。成语“鸣金收兵”的“金”,指的就是这种比“金铎”个大体沉的“钲”。
铃铛,在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无论在金声玉振的礼乐教化方面,还是在钟鼓齐鸣的军旅生涯和钟鸣鼎食的世俗生活方面,以及晨钟暮鼓的宗教传播方面,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留下了无数精彩的故事,已然成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有这样几则关于铃铛的故事,最值得我们认真传讲,仔细玩味:
一、振铎采诗故事。“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木铎,即有木舌的铜铃铛。木铎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最伟大的政治教化传统——采风运动。这是春季采风运动。“从十月尽正月止,……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户牖,尽知天下所苦。”这是冬季采风运动。
想象一下, 一个顶风冒雪的老头、风尘仆仆的老太,奉周天子之命摇着木铎行走在山野小径上,不停地向四周的村庄吆喝着采诗。宝铎含风,响出天外。这情景,与《铃儿响叮当》中的圣诞老人,何其相似乃尔。我说西俗东源,不由你不信。
二、掩耳盗铃与解铃系铃故事。因为这两则故事太有名了,尽人皆知,所以我不想再重复它们的内容,只想说,看待这两则故事要有新视角和新观点,不能因循守旧,人云亦云。
比如“掩耳盗铃”,盗贼把自己的耳朵掩塞起来偷盗悬铃,有没有合理性呢?悬铃又重又大,一碰就响,要盗走它绝非易事。盗贼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否则,作贼心虚,心虚则胆怯,胆怯则汗多乏力,无从下手。
盗铃不同于敲铃。即便不小心碰到铃钵,振动铃锤,所产生的撞击声也不大,而且这种声音对邻里或行人的影响,远远没有对盗铃者自身的影响大。所以,盗贼先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不让自己因为听见铃声而紧张,这样更有利于从容不迫地作案,盗铃成功。
再比如“解铃还须系铃人”,“虎项金铃,是谁解得?系者解得。” 这句话的惯常意思是,谁惹的麻烦谁来解决。但事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铃铛,也叫“锒铛”。其中,“锒”指铁链,“铛”指铁锁。在老虎脖子上挂铃铛,不但要有项圈,而且一定要加锁,因为老虎脖子粗,奔跑起来速度快,震动大。“解铃还须系铃人”,主要是指系者掌握着打开锁的钥匙,而不是指老虎可怕,能在老虎脖子上挂铃铛的人,肯定不是凡人。再说了,谁惹的麻烦谁来解决,这个逻辑在现实世界中真能成立吗?
希特勒闯下的二战弥天大祸,他自己能消弭吗?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了那么多生命损失、精神摧残和文化破坏,他自己一蹬腿走了,哪还有机会来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所以说,掩耳盗铃,未必弱智;解铃系铃,也未必高明。
三、陶寺铜铃的隐藏故事。铃铛起源于中国。中国最早的铜铃,当然也就是世界第一枚铜铃。这个铜铃很不起眼。首先是小,长五六公分,宽两公分多。其次是做工粗劣,表面有铸造的缺陷和气孔。经化学成分测定,含铜97.86%、铅1.54%、锌0.16%,采用合范浇铸技术制造。
有意思的是,出土这枚铜铃的葬墓,属于夏都墓葬群中的一座,是一座仅能容身的小墓,墓主人是一位年过半百的男子,铜铃入葬前应挂于死者腰部至下腹间。墓中除了这件铜铃,别无长物。当时,都城发生了一场革命,此乃该墓葬的历史大背景。
我猜墓主人是位老奴。他于兵荒马乱中抢得这枚铜铃铛,到手不久他就被人打死了,然后又被草草掩埋,铃铛便成了他唯一的随葬物品。
铜铃不是寒门物,富贵人家才得有。若是老奴攀上高枝,为情人所赠,显然与年龄不符;若是老奴生前爱铃,名为“某爱铃”,下葬从容,怎可能单单只陪葬一件心爱物?
你的联想猜测又是什么呢?
(图片来自网络,谢原作者。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