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坛称得上出彩儿的人物不多,值得仔细品味的皇族更少,恭忠亲王奕訢却当之无愧是其中之一。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清宣宗道光帝第六子,文宗咸丰帝同父异母弟,慈禧太后口中的“他六叔”,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首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重臣,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然而,奕訢命运坎坷,在因辛酉政变得到慈禧太后委以重任的报答后,却接连遭受政治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败选封王
道光帝立储时,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间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由奕詝继位;1850年,道光帝召十重臣公启锦匣,内有御笔两谕,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
宦海沉浮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签订《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命运,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同年,奕訢主张并获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廷外交自此产生重大突破。
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訢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担任军机处领班大臣,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总揽内政外交,支持洋务运动,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赢得“同治中兴”,
中国近代工业从此起步。
1872年,加封亲王世袭罔替。
1884年,慈禧太后借中法战争失利罢黜奕訢一切职务,奕訢集团全班人马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94年,为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再度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但毫无作为。
1898年,薨,谥号曰“忠”。
家庭多难
长子载澂(1858—1885),28岁殁;次子载滢(1861—1909),钟郡王奕詥为嗣,袭贝勒,坐事夺爵归宗;三子载浚,早殇;四子载潢,早殇。
恭王世系
第二代:恭贤亲王溥伟(1880—1936),奕訢孙,载滢长子、载澂嗣子,1898年袭恭亲王,是清皇族中的复辟派,1936年猝死,溥仪追谥其曰“贤”;
第三代:恭亲王毓嶦,溥伟七子,1923年生于大连,1937年被带入伪满洲国皇宫,1939年溥仪颁诏令袭恭亲王,1945年随溥仪被俘入前苏联,1950年被送回国并在抚顺在押学习,1979年返京,专职从事书法创作。
后世子孙
次子载滢共有四子,长子溥伟;
次子溥儒(1896—1963),被誉为皇清神童,著名书画家,清亡后改名溥心畲,其诗、书、画与张大千齐名,后人将两人并称为“南张北溥”,1932年拒绝溥仪到伪满任职,1949年赴台并于台湾师范大学执教,曾以愧对先祖为由拒绝了宋美龄拜师习艺邀约,1963年患鼻咽癌在台北病故;
三子溥佑(1899—1969),过继饶余敏亲王(始祖是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1626年初封多罗贝勒,1636年封多罗饶余贝勒,1644年晋饶余郡王,1646年薨, 1662年追封为和硕饶余敏亲王)后裔,1969年70大寿当日急性猝死;
四子溥僡(1906—1963),字叔明,著名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