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言碎语漫谈王沪宁 [2018/07]
- 孙政才做错了什么? [2017/07]
- 中美会不会在台海“硬对抗”? [2021/03]
- 薄熙来在重庆(1)打黑的由来 [2017/08]
- 中南海野蛮外交导致“一个中国”开始崩盘 [2020/01]
- 金融反腐:红二代与红色贵族的决战 [2017/06]
- 误国误民的中共智库 [2018/07]
- 徐才厚的倒掉意味着,习近平要打仗! [2014/06]
- 中共为什么突然向海外华人宣战? [2020/04]
- 再来闲说王沪宁:是幕府不是帝师 [2018/08]
- 两岸最大的风险是台湾低估了习近平的行动力 [2017/08]
- 习近平为什么要让中国经济“死给你看”? [2020/01]
- 中国股灾:谁在和李克强过不去? [2015/07]
- 中美贸易战:中国已经无法止损 [2020/01]
- 坏事变好事,中南海成功完成反“颜色革命”压力测试 [2020/03]
- 闲谈余茂春:只不过混口饭吃,不算是大汉奸 [2020/08]
- 军国主义才是中共当前的首要风险 [2020/04]
- 六十年一甲子:中共正在重排当年中苏破裂的剧本? [2018/07]
- 中美南海冲突的方式和结局 [2015/05]
- 台湾是美国对付中共的杀手锏 [2020/08]
- 挺川普和反川普的华人都没有弄清楚状况 [2020/11]
- 中美关系恶化的后果是台独趁机得逞 [2020/05]
- 立陶宛逼中共在台湾问题上摊牌 [2021/08]
- 俄乌之战后的台海局势走向 [2022/03]
- 1977-1978:我的高考 [2017/06]
毛泽东选集
说读毛主席的书,肯定要说到《毛泽东选集》。伟人都是要出全集的,毛泽东不一样,毛泽东是一个有态度同时又很讲策略的人,有时候他写文章就是一种策略,所以文章的观点不一定是他的真实想法,说不定就是专门用来迷惑敌人的,这样的东西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著作,如果收入文集会让后人摸不着头脑,觉得毛泽东怎么前言不搭后语。还有比如前面我们谈到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把它作为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开篇之作,但是这篇文章其实是他在担任国民党的中宣部长的时候写的,共产党的刊物都不肯发表,还是在自己的“自留地”国民党的机关刊物《革命军》上面发表的,可见最初的文稿肯定不那么马克思主义,至于后来为什么成为十足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因为他坚持辩证法,不断修订,让自己的观点始终紧密适合形势的需要,以便指导革命。如果出全集,肯定会有一些文章无法落架大修,一些文章会有敏感词让编辑无所适从,因此干脆就取其精华,只出《选集》。历史证明我是对的,即便毛泽东驾鹤西去几十年,《毛泽东文集》面世了,“全集”还是没影儿的事。
闲话少说。且说自从开展“读毛主席的书”的运动,全军上下,全国各地,端的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士农工商、贩夫走卒,无不以手捧“雄文四卷”为时尚,求知若渴也罢,聊表忠心也罢,慑于舆论也罢,反正是要备一套的。我所在的煤矿是省属单位,要求自然更高,一般家里要置一处神龛一样的台子,称为“红书台”,用来摆放《毛选》等“红宝书”。顺便说一句,在我们的方言里,称某人“宝”是二百五、神经兮兮的意思,但是当时口口声声称毛主席像“宝像”,毛主席著作“宝书”却没人敢笑、敢质疑,因为太重大了,质疑的人会吃不了兜着走。记得一次集体朗读林彪的《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最后一句话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滥觞),一位青工故意把“而”字读重音并且拖长声调,听起来像是“儿努力奋斗”,被人上纲上线,办了一个月学习班,差点成为阶级敌人。
我们煤矿地处偏远,没有书店,《毛泽东选集》是由解放军用箩筐分批挑来的,按照先干部,后学校,最后工人的顺序发放,学生没有。我成分不好,寄住在姨父家,姨父得了一套,他又不识字,于是归了我。
我拿到手里的《毛泽东选集》是1966年的简体横排本,这是“文革”前期广泛使用的版本,已经根据形势需要删去了一些不适合形势的文字和不适合提到的人物,后来随着“文革”的深入,一些潜伏在党内的叛徒、特务、走资派被群众揪出打翻在地并踏上一只脚,于是1967年出版袖珍合订本时,又撤销了一些篇目,删减、改动了一些文字,这就是“文革”一直使用的善本了。我姨父得到一本,也给了我,书是64开,红色塑面精装,书名烫金,当时是很精致的书。因为版本权威,引文要用,所以这本“红宝书”后来一直跟随我闯荡江湖,现在还在。
那时还小,读《毛选》主要不是读正文,而是翻来覆去读注释。说实话《毛选》的注释确实是精品,语言准确精炼,堪称范文。毛泽东骨子里面又是文人,文章亦雅亦俗,给写注的人提供了发挥空间。《毛泽东选集》的注文,就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成为我少年时代百科知识的主要来源。前面说过,毛泽东对自己的著作一向珍惜,名义上《毛选》是由中共中央专门的编辑委员会在编辑,其实是毛泽东本人在亲自操刀,自己审阅选定篇目、修改内容,并且有些篇目还亲自写题解、注释,所以释文非常贴合原著,互为补充,特别是对第四卷解放战争时期往来电报和注释的阅读,居然就相当于选修了一部解放战争史。
《毛选》一至四卷是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的,第五卷由于他老人家自己胸中无数,所以尽管“文革”中陈伯达一再催促,他还是一拖再拖,没有列入编辑计划。待他去世之后,华国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立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编辑委员会,作为落实“两个凡是”的具体行动,后来抓捕“四人帮”,就是以“研究《毛选》五卷出版事项”为诱饵。毛泽东大约死也想不到,自己也演了一出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活剧。《毛选》五卷仓促出版,邓小平当然心里不乐意,于是借口印刷高考试卷纸张不足,把印刷《毛选》第五卷的纸张挪用来印了高考试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坐稳了总设计师的交椅,第一件事就是禁了《毛选》五卷的发行。毛泽东替秦始皇“焚书坑儒”张目,结果自己的书反被尊自己为领袖的党列为禁书,实在是有些滑稽。
《毛选》的版本有个特点,尽管早在延安时期就已经出版过《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建国后也多次修订,但是不管几次重印,不论横排竖排,都叫第一版,这就为引文的标注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后来约定俗成大家都用袖珍合订本作为定本使用。直到1990年代,“三讲”要读原著,才又重新整理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第五卷实在不堪改造,放弃了。第二版《毛泽东选集》由邓小平题写书名,32开,棕色封面,和第一版比较,篇目小有修改,主要是注释改动较大,有些历史人物,比如梁实秋、周作人等等,居然是通过修订《毛选》注释悄悄“平反”的,可见《毛选》注释的分量。《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印刷量虽不能和第一版相提并论,也是千万套以上,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所以我一直都放在办公室,退休也没有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