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贝娜离开,许多感怀纪念的文章出现。其中,姚的真正歌迷必定占一部分。其余的,也许如我(觉得她的一些歌好听,但并非歌迷)的一些人则同情其遭遇欣赏其才华而慨叹唏嘘吧。
其实,一个人的离去,除了生她养她爱她的父母手足爱人,谁会真正感受到那种痛彻心底的哀伤呢?
我们这么多人难过,多数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吧。(其实,事实证明动物界也有缅怀同类的举动。)
何谓'同情心'?wiki的解释如下:
同情心(feeling of sympathy)也称同情感,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动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如人们对老弱病残者的关心;对鳏寡孤独及生活无着者的赞助;对因天灾人祸惨遭不幸者的支持;为含冤受屈者鸣不平等。它不仅是对弱者的同情,也包括对强者、正义者的支持;不仅是一种感情上共鸣,也包括"助人为乐"、"伸张正义"的动机和行动。这是一种受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觉悟制约,由认识、感情、动机、行动、交织在一起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愚蠢的围观,是一种冷血无人性的围观行为。如鲁迅笔下的革命义士刑场上的看客,如现代有人要跳楼,围观的人忙着拍照,叫好;如有老人倒地,围观的无一出手相救或致电119。
(http:///news/15/01/01/564305.html?劫杀案现场竟成“风景区”%20冷血民众围观看热闹%28组图%29)
为了帮助笔者理解'愚蠢的围观',我附上如下图。
其实, 较之'愚蠢的围观'还有更令人寒心的'愚蠢的不围观'。小悦悦还记得不?(zh.m.wikipedia.org/zh/小悦悦事件)
显然,笔者混淆了'愚蠢的围观'与'富有同情心的缅怀'之间的差别。
贝娜离开,作为同类的我们,对于一个年轻美丽善良充满才华及无限可能性的女孩子的离去,难过,慨叹,同情,不过是种正常的本能而已,不知为何被扣了顶'愚蠢围观'的大帽?我倒以为,如果听到这么个不幸消息,一个人可以不屑一顾,全无反应倒是比较违背人性。
古时讲'老吾老与人之老,幼吾幼与人之幼'
。不过就是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处境下,将心比心之后产生的理解同情之心吧。贝娜的离去,之所以引发如此多的关注,我认为是有社会意义的。整个事件的发生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
一。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八十年代开始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如今,专家估算,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这些失独家庭老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养老问题无疑是需要引起政府重视的。而独生子女政策的利弊,有待商榷,政府是否应该自省及对失独的家庭残留者一个交代?
news.china.com.cn/node_7163662.htm
二。环境问题。为何我国癌症如此高发,而且趋近低龄?雾霾,水土污染,APAC
蓝不仅是给老外看的,更应该归还给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谁又该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负责,如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医生医德问题,记者的职业操守问题。姚的取角膜照片为何在未经家属同意的情况下被记者拍到并公之于众?中国如今医患关系紧张,记者被称做'狗仔',相比都同其职业道德的沦落有关,这又是一个大众关注点。
四。年轻人工作压力强度过高,对健康忽视,问题严重。这个太容易理解,一个社会,精神贫瘠,人心浮躁,追名逐利,房价高企,教育就业疾病养老,样样都是问题,哪个人能活得轻松自在?累,一个字。中国人活得累,活得苦,活得压抑。
还有其他小的因素,我就不想赘述了。
我觉得大家对姚贝娜事件的关注及其容易理解,关注,不是某人说的'愚蠢的围观',我以为,更似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或'兔死狐悲'的感伤及对自己或中国亲人生存状况的隐忧。
注:「兔死狐悲」記載於《三國演義 第八十九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故後人用它來比喻「同情悲憫同類的不幸遭遇,也為自己的危險處境感到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