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炼成人焦虑 羡慕嫉妒恨缠绵

作者:魔尊东来  于 2014-5-27 17:0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转载|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2评论

诺奖炼成人焦虑  羡慕嫉妒恨缠绵

——卢德素·研读顾晓军小说之十一

    顾晓军先生2014-5-23发表的短篇新作,《诺奖是怎样炼成的--顾晓军小说·二百一十一(六卷:小说家)》,有些难读和难懂。我再三推敲,才定下读后感题目,“诺奖炼成人焦虑  羡慕嫉妒恨缠绵”。

这篇小说写一个姓顾的小说家——“他”,躺在沙发上,因诺奖而起“羡慕嫉妒恨”,品评墙上挂历5月页那幅错乱光源的水墨江南画,回想自己艰辛坎坷的文字生涯,思考分析李昂和张爱玲那些盛名难副的小说作品以及小说、文学的真谛,欲与顾粉团交流思想心得。主要内容之外,尚有些琐事细情,我将不提不论。

这些小说内容,可谓丰富驳杂,作者的表达做法是,把这一切都交给小说主人公“他”的情感、意识之流水,任“他”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激浊扬清,踏浪前进,而读者就在排浪迭起、水花四溅中感知这一切。多重排比,多重反复,聚散游移,回环往复,成就一篇圆润、圆熟、丰腴而精神的短篇佳构。如诗之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如散文之有灵活、生动、气韵。客观写实、主观抒情、现代新感觉,兼而有之也。而我更关心的是这个“小说家”形象。

在文学创作人群中,写诗的和写散文的,专有的称呼是诗人和散文家,而写小说的除了叫小说家之外又叫作家。换句话说,作家通常指小说家。或曰,写剧本的又叫什么?叫剧作家。其实,剧本是供演员使用的小说,而小说最容易改编成剧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诺贝尔文学奖设立至今120年,在这期间,甭管是诗人、散文家,还是作家,鲜有不想获得该奖且为之焦虑的,尤其是自认为文学创作成就已达到或超过诺奖水平者,更是焦虑到“羡慕嫉妒恨”的程度。

且看我们正在说的这篇《诺奖是怎样炼成的》之主人公,一动念,就是“羡慕、嫉妒、恨!他觉得,诺奖、就应该是他的、属于他的。那莫言、算个屁!”坦荡、直率、斩钉截铁,不单只道出“他”这个小说家的心声,而且道出所有文学家的心声。

转而思索、探究为何自己就不能获得诺奖的原因,表层的,深层的,远在过去的,近在眼前的,自己的,他人的。

近在眼前的是文学艺术成了商品,假冒伪劣廉价货随之横行霸道,夺人耳目和美感。“躺在沙发上,他两眼直勾勾地望着墙上的挂历。那挂历、叫“水墨江南”,是他太太从菜市场上买来的廉价货。”这副“水墨江南”,违背透视原理,“投影关系错乱”,却无碍其招摇过市。见微知著,鱼目混珠的世间,谁得诺奖,都有些偶然了,别人的“羡慕嫉妒恨”则是自然了。

再从古国古传统方面求索,“他”没有皇亲国戚血统,没有文二代身份和武状元基因。“他,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他爹不姓顾,他却姓顾。他出生在南京。他出生时,南京早已成了废都;秦淮河边,也早已没有了桨声灯影。”连合适的文化环境和成长土壤都没有,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成才不易,成功更难。

“他”选定了作家道路,而且付出了百倍于常人的努力,“他”对文学的见解和“他的文学成就,都高于师弟莫言,为什么诺奖花落莫言家?“羡慕、嫉妒、恨!这个世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莫言、获奖的理由,竟然是“会讲故事”。“会讲故事”?算个屁!”诺评委的文学眼光落后时代十万八千里,对占据现代文学首席地位的小说,还停留在瓦舍勾栏时代之演义评书观念——会讲故事——上,这叫当代小说家们情何以堪?“他”再一次道出了小说家们的心声。也怪不得“他”忍不住要给窗外的顾粉团上一节文学ABC,以免他的学生们被诺评委误导、被莫言会讲故事之类伪文学理论迷惑。

“这个世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纵思横想,在时光中穿梭,在海峡两岸跑马。大陆的莫言盛名难副,台湾的李昂也盛名难副。“她”的备受赞扬的《北港香炉人人插》在“他”看来,就是小说次品,就像那幅挂历上的“水墨江南”一样拙劣。“什么名篇?她、根本就不懂小说、也不会写!”开篇点题“北港香炉人人插”,这个“帽子”遮盖不了小说正文。‘把此“插”暗喻为彼“插”,也可以、是文学。但,作者在“风波”中却又不承认;且,小说结构太差、几乎没有布局。’‘小说中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整个小说、杂乱无章,仿佛就为了一句“北港香炉人人插”。’ “标签小说、也不是不能写,但、至少应该构成小说、像小说。是不?”对比真正的小说《腐败才是第一生产力》、《让一部分人穷起来》,《北港香炉人人插》之名不副实,显而易见。

“他”在断断续续思考评述李昂小说之盛名难副时,断断续续回忆自己在组织单位中的遵命写作、为他人做嫁衣、与莫言同台竞技而被誉为“南拳北腿”、自己不会抓机遇出名求利、最后发觉自己不过是一块被人利用之后扔掉的旧抹布,如此这般可悲可怜可思之过去,庆幸自己及时醒悟,退下来开始自己的自由写作,经受住了网络上的风吹雨打,‘一不当心,就被网友称为“中国网络小说的鼻祖”。’又“一不小心”,“名满天下”。

两个断断续续之间,插入‘错乱!小河上的光源,是由画里、由远及近、照过来的;而两岸的光源,是由画外、由近及远、照过去的……哪有一幅画上的光源,是两个方向的、相反的呢?依旧躺在沙发上,他对着窗外、对着他的“顾粉团”。’予以调剂,制造间离效果,藕断丝连上文,为下文比拟李昂小说《北港香炉人人插》铺垫搭桥。这样的文段安排和衔接过渡,可谓“缠绵悱恻”。

小说最后部分侧重写“他”在网络奋战,写100-200-300篇小说、写《公正第一》《大脑革命》等书稿之余,“守着顾粉团玩”,江南依旧,而“羡慕嫉妒恨”有时却转了方向,“他、也依旧没有很在意。”现在,“他”最痛恨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比如“最近,他的女弟子贞云子、在给他的信中谈到张爱玲。”而张爱玲和李昂一样,写出一些文学价值不高的小说,却在世俗眼光那里博得鼎鼎大名。联想到鲁迅的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他”认为,这是玩弄修辞,不等于文学。

小说结尾,照应开头,释放新思想:“他依旧躺着、他觉着:不论诺奖给不给他,他都是一流的、顶尖的。如果诺奖永远不给他,并不能证明他不够诺奖,而只能证明:诺奖,瞎了眼!诺奖,很垃圾!”

“他”的诺奖就这样炼成,不焦虑了,羡慕嫉妒恨呢,依旧缠绵!

2014525日星期天中午12:00写毕于坳背河边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1 回复 白露为霜 2014-5-28 02:22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叫强调。   同“两颗都是枣树”,语感是不一样的。
1 回复 sissycampbell 2014-5-28 04:35
文章挺深刻。。。思想很复杂。感受很丰富!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1-23 10:5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