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的岁月 [2015/11]
- 禁忌艺术作品示范 [2014/01]
- 禁忌艺术在中国(上) [2014/01]
- 达世奇艺术作品(二) [2014/01]
- 禁忌艺术在中国(下) [2014/01]
- 睡莲 [2016/08]
- 梵高穷死和毕加索富死的真正原因 [2016/03]
- 达世奇最新艺术创作 [2014/01]
- 西方资本主义衰落的真正原因 [2018/01]
- 我被抄袭模仿 [2016/02]
- 新女权主义 [2015/12]
- 列宾----我们错拜的山头 [2016/04]
- 达世奇画壁画 [2014/01]
- 电影芳华的得失 [2017/12]
- 影评《我和我的祖国》 [2019/10]
- 达世奇艺术作品(三) [2014/01]
- 柬埔寨传奇 [2016/12]
- 达世奇与莫言 [2014/01]
- 金月日蕾日月金 [2014/01]
- 写在圣诞节 [2017/12]
- 绘画与音乐的反向形式 [2014/01]
【电影芳华的得失】
-------达世奇
(编者按:看到微信上评论不少,多是把电影故事当作社会新闻来讨论。好像江哥案,雷洋案,他们的社会意义是什么,背后的势力与玄机等等。我的评论是从电影专业的角度,分析电影芳华拍摄的得失。----达世奇)
我看了冯小刚最新电影《芳华》,拍得不错。许多人赞好,还有人流泪。这表明,该片用情很成功,赚得观众的眼泪,或者说是骗得了观众的眼泪。
这是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结构,拍成了浓缩的电影。微信中评论不少,主要在讨论剧中的人物。电视连续剧的人物经典设计是: 好人受苦,不断地受苦,甚至有生命危险。最后,有的好人有好报,有的好人没有好报。好报这个说法有点俗了,应该说,是刘峰在时代转变之际落伍了,没有适时而变。
电影表现越战退伍军人没有得到社会足够关怀,我看到新闻,北京的街头有人拉出横幅标语。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表达诉求,这是电影芳华的额外贡献。
电影结尾告诉人生哲理: 两个人都是劫后余生,能活着,获得真心相爱就是幸福。人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两个人的情感车站,可以成为拥有整个世界的温暖。刘峰与何小萍的爱,塑造得很成功。
我的画家表哥王力德认为,电影中的刘峰太帅,太漂亮,与小说原作不同,我觉得有道理。我没有看小说,据说原著的刘峰来自农村,相貌平平,1.65个头,有傻老冒式活雷锋的意思,在圈里被认为另类,被林丁丁拒绝合情合理。有人认为电影前期故事交代不够,林丁丁与刘峰互动,或者表现单相思的场景不足,刘峰向林丁丁示爱太过突然。
如果刘峰暗恋林丁丁,应该给出刘峰单相思的戏份。林丁丁的形象,在一开始就被何小萍掩盖,甚至被萧穗子掩盖。
我认为,这与整体的电影设计有关。
【芳华】是一部时代社会画面展览式的电影,为什么我说是电视剧的结构,因为这类跨越时代,社会演进的结构,电视剧中已有很多。电视长篇剧,有足够的时间展现社会变化和人物角色的成长变化。应该说,冯小刚对“芳华”的时代变化浓缩得不错。特别是在前半段,表现文工团的各种生活画卷,令人怀旧。我曾在广州军区文工团实习两个月。我姐姐达婉中曾在东海舰队文工团,我也曾去小住。我在军艺大学四年,每年到各地军分区体验生活,所以对“芳华”中的情节我非常熟悉。
冯小刚在生活写实和音乐舞蹈中,展现每一个场景和时代的变化,衔接切换节奏拿捏得不错,看得出他对自己这段生活经历有怀旧之情。但是电影用时代展览式,有它的难度。一些导演自认为了解的事情,典型画面展示点到为止,观众并不一定同步。时代车轮转的多了,对其它没有历史背景的人来说,就很难理解了。该影片的中越之战,知者知之,不知者只能成为局外人。
展览式的较大困难是人物的刻画,要面对众多的人物,会有沾酱油式平均铺开人物,个别角色,特别是主要人物精致刻画不够。所以出现刘峰突然拥抱林丁丁,让观众措手不及。再说文工团的男女都穿军装,看上去形象差不多,电影演到一半之后才确认谁是谁,为剧情进展的清晰度增加困难。
现在说雷锋式人物。我文革时在上海读中学,比我大一届有一个优秀学生,叫刘暠。学校领导号召学生向他学习,口号是:远学雷锋,近学刘暠。我同一届也有一个先进分子,是学校红卫兵团长。我们这个时期的红卫兵不再武斗了,是相当于过去的共青团员。多少年过去了,刘暠听说去了美国。我同届的“团长”毕业时要积极表现,去边疆插队落户,后来看到上海的新闻,他回到上海,在某区做了国家干部。
我的意思是,凡是那个年代的活雷锋,都会在不同时期努力进步,而且是随时适应社会,响应领导号召,与时俱进。不说这种雷锋是否投机真假,但凡有了雷锋称呼,就会纳入一种心理轨道,力争上游。像刘峰这样的雷锋应该有两类,一种是城市化的,如电影那样处处受到欢迎的小帅哥。另一种是小说里描写的,长得不怎么样,有点傻*,不是女人所爱。电影芳华,是二者合二为一,这种人是很少见的,又帅又傻,放弃进取和提升的机会,是作者理想化的,现实中不会存在。
电影在描写刘峰时,与周围女生打成一片,好像是风流才子,有不少美女看似对他有意。在电影环境和气氛中,男女生不是我们那个文革的年代,相互有隔膜,不多说话,怕有男女授受不清的嫌疑。电影中的帅哥美女如此随便,刘峰可以随便捂住女生的手。大家拉拉扯扯,打情骂俏,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为什么有人在看见刘峰抱女人,第一反应不是笑笑避开,而是像封建村长那样脱口而出地叫耍流氓?这里面的观念落差,没有在时代和环境中得到统一。
按照小说作者自己的遭遇,15岁的小女生,恋上上级男人,写100多封情书,在当时年代难以接受,就是现在的军队艺术团体,也不能接受。而成年的男女就不同了,在部队里谈恋爱的很多,组织通常比较宽容。像耍流氓或者腐蚀雷锋这样的事情,小题大作,在部队里并不典型。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美术系和音乐系是成年学员。舞蹈系都是中小学年龄,谈恋爱肯定是禁止的。电影芳华演的都是成年男女,关键剧情冲突是一个概念化的套路,演得特别简单,拥抱,被发现,好像是被捉奸,大叫耍流氓,这在长篇电视剧中出现过许多次了,而且不少细节表现得比这个电影要好。
电影怎样演,应该是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编剧导演要深挖生活细节,利用好偶然性。我假设情节:刘峰在表达对林丁丁的爱意后,林丁丁不置可否。刘峰在徘徊中需要做某件事,意外中跌倒,撞向林丁丁,刘的一只手无意地摸到林的敏感之处,使林的心态迅速逆转,以为刘是故意性侵,这时她本能地大叫耍流氓。要想描写林丁丁的品格,在后面的戏中可以安排她的反复无常,为了自己清白,坐实刘峰的流氓行为。当然,细节要重现生活场景,看看什么道具最能体现自然,既合理又令人料想到,然后产生连锁反应的表演,人性的深入挖掘,这就是电影艺术的功力。
说到概念化,剧中前半部分的小冲突,都有些套路化。众多人物的平均描写,减弱了主要角色的深入刻画,所以我说这个题材更适合电视连续剧的拍摄。作为有时间限制的电影,展览式历史时代的画面,中间贯穿的人物少一些更好。萧穗子和陈灿等等几乎是多出来的人物,本来我以为萧穗子会卷入刘峰的爱情,结果没有,却用她来旁白,这个人物占用了男女主角的戏份。如果电影集中在刘峰,林丁丁,何小萍三个人中,会让展览式的剧情画面更加贯穿统一,人物刻画更加深入完善。其他人退后成为该剧的背景人物。好像电影《铁塔尼克号》中的爱情三角关系。
编剧导演可以随意拍摄,但是电影两个多小时的限制,给出了电影讲故事的规律。要想用故事打动人,说明一些人生哲理,是要有些讲究的。
观众普遍赞好,我向冯小刚表示祝贺。但是也要冷静看待,毕竟社会环境不同,产生不同的观众。
我说的赚取观众眼泪,是指剧情合乎逻辑,苦情戏编排表演得好。我说的骗取观众眼泪,是指戏剧故事并不符合逻辑,有明显的虚假瑕疵,但是被剧情悲剧式的发展所掩盖,使观众不易察觉。
流眼泪的观众被情感冲昏头脑,他们投入剧情,不会在意细节,他们是在感受电影,而不是在欣赏电影。
许多同龄人与我有相同经历。在文革时代,一部中国早期的电影《地道战》,可以让我津津有味地看上十几遍。那说明,《地道战》在那个年代是成功的。《芳华》在这个时代能让观众流泪,当然也是成功的,但是我不会去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