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谷开来的奥秘 [2012/04]
- 老婆黑状 [2012/04]
- 几回乡梦隔如山 [2016/02]
- 妻子(二) [2013/10]
-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大导演批判 [2012/06]
- 拆拆抗日神剧放放马屁精神 [2018/05]
- 妻子(五) [2013/10]
- 妻子(三) [2013/10]
- 男人与女人2 [2013/04]
- 朴槿惠与毛泽东最后的对话 [2013/07]
- 夜,想起我的小猪,海阔天空 [2016/05]
- 男人与女人3——鸡同鸭讲 [2013/04]
- 闲谈清议:请放小宋一马! [2014/10]
- 女排、竞走、遗留物 [2016/08]
- 妻子(一) [2013/10]
- 共和国的沉沦(10)——文化误!甄嬛顾! [2013/05]
- 老去的娘 [2013/05]
- 我贝壳村的女友们——O姐 [2013/09]
- 男人与女人 [2013/04]
- 小人书恩仇记 [2013/02]
- 贝壳村的男人们——猪猪 [2013/07]
- 我贝壳村的女友们——无为村姑 [2012/08]
- 我有一个梦想 [2012/06]
- 历史,河儿,在这莫名其妙拐个弯 [2013/05]
- 关于发起热烈拥护纽约堂叔为贝壳村政法委书记运动的通知 [2012/04]
读书人生③——《延安日记》讲述震惊世人的故事(壹)
病枕轭
《延安日记》是前苏联人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中文化名·孙平)将他个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于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汇集成史料以日记形式予以保存,直至他本人死后交由其子弗拉索夫整理、删节、增补后与一九七三年在前苏联付印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首版书名为《中国特区:一九四二——一九四五》。需要提醒读者的是:彼得·弗拉基米洛夫,时任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
美国纽约的德布尔戴公司于一九七五年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改名为《弗拉基米洛夫日记》。台湾国联出版社于一九七六年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再次变更书名为《延安日记》。此版本是由周新根据英文版翻译而成。中国北京现代史资料编刊社一九八零年根据英文译本,由吕文镜、吴名琪、唐秀兰、石菊英等人执行翻译,内部出版了中文版的《延安日记》。二零零四年三月东方出版社作为“现代稀见史料书系”再版了本书。此版本封面上注有“内部发行,仅供参考”字样。英文版中的全部照片均未收录其中。
需要澄清说明的是:我本人最早看到的是上面最后一个版本的影印本。现在手中的这本,是香港哈耶出版社二零零九年刊行的较新版本。编辑金小央、校对周雯、封面设计关小眷,书样情况请参见本文所附照片。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书及其内容一经问世便引发世人的严重争议。其中以“真伪之争”尤为激烈!我个人认为在陈述对本书的读后感之前,需将我所知道的,有关本书的一些资料,开诚布公向本文读者作个交代。
关于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前苏联人。一九零五年出生。最早在沃龙涅什农具厂当装配学徒工。后来在齐霍列茨克火车头修理厂当装配工。一九二七年加入联共(布)。一九三一年应征入伍。复员后进入莫斯科纳列曼诺夫东方研究院学习,毕业时成绩优异。
一九三八年五月至一九四零年中,弗拉基米洛夫是塔斯社驻华记者。一九四一年四月八日被塔斯社再度派往中国。一九四二年五月被派往延安特区,出任共产国际驻中共区的联络员兼塔斯社随军记者。直至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为止,他一直都在延安及中共控制的地区活动。
一九四六年他在前苏联外交部任职。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一年出任苏联驻上海总领事。一九五二年被任命为苏联驻缅甸大使。一九五八年九月十日因病在莫斯科去世。
关于本书的形成和保留:有人质疑本书的作者在当时戒备森严、白色恐怖政治空气之下,秘密构筑本书,且内容多有匪夷所思之处,实非情理中事。当时作者身负共产国际与前苏联委任之双重职务兼特殊使命(特务);与公与私都需将其在延安的观感,大量、及时、不间断地、无保留地汇报给莫斯科的双料上峰。
另一方面于当时的中共来讲,亦需要通过作者(及其他苏联同志)保持与共产国际、莫斯科之间信息渠道的通畅。对于作者出手汇集资料、乃至著书一节中共及毛泽东本人均有所察觉,毛与作者曾经为此事面谈,并约法三章:毛要求作者将其完成的所有文字材料,交由他本人批阅后始得刊发;但不排除作者利用已经取得的合法手段,秘密将获取的材料,利用其他方式予以保存。
关于本书的内容:振聋发聩!瞠目结舌!此一部分我会详细记录本人阅读后的真实感受,在下文中与朋友们一同探讨。
关于本书引发的争执,特别是“真伪”一说:本书是原始材料记录者死后,由其子代为誊录、抄摘、削减、构筑而成的。首刊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时值中国与前苏联冷战对峙时期,所以本作一经出版,舆论哗然!“真伪”之争立显,且日渐喧嚣尘上!
“真伪”其一:怀疑本书的作者,是否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奇思异想”的著作。今日看来此一疑问已是不攻自破。作者出于他的历史责任感与现实职责,不但收集整理、有意识系统归纳了,他本人于延安活动时期的所有见闻和感想;后交由其子付梓;世人始见此一家之言。
“真伪”其二:怀疑本书记述内容的真实性。因为本书是一本“指定之作”!!内容的真实性自然引发后人的强烈质疑。关于这一点争执最多。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首刊于七十年代,中苏两国两党激烈交锋冰火不容之季;著作一经面世便有谣言惑政、乱我中华之意味。其实此一点今天看来诚不足畏也!我们知道,上个世纪冷战炽热之际,东西两大阵营许多国家都发行了不少针对对手的“伪作”。像中国与台湾、日本、美国、前苏联之间莫不如此。当时勾撰“伪作”的目的和用意都非常明显。
几十年后我们回首驻足,冷战烟云早已消散无迹;当年风生水起之作大都水落石出真伪立现。反观本书,作者笔下透露出的大量鲜为人知内幕故事;无论是闻所未闻的大标题、重量级人物事件;还是细腻入微毫发情景;无不令读者们阅读后震惊之余且叹为观止。而对于书中披露出的,数量众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场景的传神描写;假如当事者不是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仅靠他人事后转述或者其它文字资料串珠成线,其真实性必难说服旁人!文中观点也实难令后世读者心悦诚服!
第二,关于“伪作”的社会效应。作为读者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经由官方舆论大肆鼓噪、或者民间广为喧哗的著作文献,一定就是历史的“真迹”还原?恐怕不见得!举例说明像大家熟悉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副统帅林彪失势之后,官方大肆宣扬作为其罪证的《五七一工程纪要》和骄奢淫逸生活实录的《林立果‘选妃’内幕》——今天信手拈来,又有多少读者会相信其文字内容、陈述的历史事件是真实、完整、准确、无误的?!
我思考学习历史著作的过程,更多侧重于观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史绩和引用的史料。如果能征得其它独立材料佐证本书提供的内容所言非虚,对于我个人而言,为进一步弄清还原历史真实情况,便提供了莫大帮助。所以我个人一贯认为,完全不必拘泥于历史资料的所谓“真”“假”之争!
第三,大陆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前南京大学教授高华先生。在其代表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一书中引用的大量素材。与本书作者论述的相关部分,互为参照内容大致符合。这一点从侧面验证出本书内容的真实性!我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本书所言无论其人、其事、其活动、其场景,既非空穴来风!也非空中楼阁!
第四,从作者离开中国返回前苏联后的个人发展来看,他得到苏联党和政府的进一步信任,一再被重用。与其它一些俄国人如米夫、马林、越飞、加拉罕、鲍罗廷、威金斯基等人的命运比较,真乃天壤之别也!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前苏联、共产国际对于作者在延安的工作及其体现出的价值完全予以了肯定。本书如系“伪作”!?高官厚禄恐怕再难与作者有缘也!
鉴于以上个人的分析:我认为本书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参考文献。其内容所述具有不可辨驳的真实性。通过文中作者的切身观察,令读者们对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间,以延安地区为代表的中共最高级别领导人群,诸如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秦邦宪)、王明(陈绍禹)、洛甫(张闻天)、康生、刘少奇、任弼时等等均有一个细腻入微、毫发毕现式的全景了解。加之作者运用多视角、多焦点的观察和思考方式,辅之以重大历史事件、会议、思想活动、记录、发言概述等等文字材料,进而使读者反复咀嚼之余,进一步对于此时期的中共领导人及其有关活动,产生一个较为深刻的整体印象。
本书作者俄国人:彼得 弗拉基米洛夫
本书版式封面
本书版式封底
本书版式内页
我抄摘的六十页本书内容
本文相关链接:
彼得·弗拉基米洛夫
米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5%A4%AB
马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6%9E%97_%28%E5%85%B1%E4%BA%A7%E5%9B%BD%E9%99%85%29
越飞
加拉罕
鲍罗廷
威金斯基
http://baike.baidu.com/view/5487676.htm
注示:
※文中“笔者”“作者”“我”均指《延安日记》的文字出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
※我本人观点另文叙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