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转贴一) [2012/12]
- 葡国单身华人的性事(一) [2012/02]
- 强大的中国为什么要害怕一个女人的声音? [2013/01]
- 男人为什么要找情人?(二) [2012/01]
- 从四个贪官母亲的凄凉生活看官场的险恶,谁之过? [2016/09]
- 男人为什么要找情人? [2012/01]
- 单身女人档案:秋莲的奖品(18+) [2012/02]
- 葡萄牙华人同居现象浅析 [2012/01]
- 从四个“慈善家”看他们的慈善动机,扒下“中国慈善家”的外衣 [2016/09]
- 我见过的海外中文报纸 [2013/01]
- 从四个党校毕业生看中国官员的素质,谁之过? [2016/09]
- 乒乓国手叶明辉在葡萄牙的日子 [2012/02]
- 在欧洲以牌为生的华人 [2012/02]
- 关于幸福与性福的话题 [2012/12]
- 第一次亲密接触 两万次点击回报 [2012/01]
- 为了一个“强大中国” 中国人民究竟失去了什么? [2012/12]
- 道德与生理哪个更重要? [2012/02]
- 区委书记不一定都是好人! [2012/11]
- 从两起校园惨案看中美两国的新闻自由和官方态度 [2012/12]
- 贫穷无法选择 母亲帮我成才 zt [2012/02]
- 新72家房客(葡萄牙版) [2012/01]
- 20小时公开定案和20年内部结案(朱令案联想2) [2013/05]
- 是谁在控制“网络言论”? 国内网络秩序一片混乱! [2012/12]
- 进村一个月,近10万次点击令我开心 [2012/02]
7月31日,二,晴。 前往马希库 探寻华侨史
上午10点,我们准时出发,前往马德拉岛的第二大城市马希库。这座城市人口仅8千人,坐落在马德拉岛东部沿海的一个寂静的港湾旁。
马希库市最浪漫的景点就是海水浴场,不知道他们从哪里运来的细沙,把原本的海滩装扮成人工海水浴场。平日里浴场聚集着沐浴阳光和岸边戏水的男男女女,沙滩上太阳伞下随处可见身着三点式泳衣的妙龄美女,看得出来,这里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唯一的游泳避暑场所。
中午,我们就在浴场旁的一家餐馆就餐,窗外清晰的可以看到沙滩上的人群。我们住所的主人就在这个城市开了一家中国商品零售店。主人尽地主之意请我们吃饭。
席间,彼此谈论起谁是第一个来到马德拉岛的华人?谁开了第一家中餐馆?
据不完全调查,第一个来到马德拉岛的华人是位姓杨的先生,他是浙江青田港头村人,1932年他与厉松标等人一起来到葡萄牙,几年之后,他独自一人来到岛上,并在岛上娶妻生子,直到1980年才去世,享年93岁。他的葡萄牙妻子为他生育了一个女儿,曾在里斯本读医学专业。至于他的后代已经完全融入了葡萄牙社会,几乎不与华人接触,更不会说汉语普通话。
第二个来到岛上的华人可以说是一位从莫桑比克移民的老非洲华人的后裔。1975年莫桑比克革命,大约4000多早期移民非洲的华人再次移民葡萄牙,他们大部分居住在里斯本,而只有极少数非洲华人离开首都到外地发展。孙先生是第一个移民马德拉岛的来自非洲莫桑比克的华人后裔。
孙先生和大多数非洲华裔一样,只会讲葡萄牙语和粤语,他们的祖父甚至曾祖父在一百年前就离开了中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到了孙先生这代,他的子女绝大多数不会说汉语普通话了,读中文识汉字就更不用说了。如今,他们已经融入了葡萄牙这个社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牙人。
来自中国大陆的新华侨最早上岛的应该是1985年的林金灵先生,到现在为止大约有300多华人华侨生活在岛上,他们主要从事餐饮业和小商品零售业。其中有6个家族的人口多于10人,其余是零散的家庭和个人。据说仅周姓等两大家族及在其餐馆、商店做工的华人就足有100多人。
离开了马希库,我们再次路过马德拉机场,亲眼近距离看到支撑停机坪的水泥柱子,我们的汽车从这些柱子中间穿过,沿环海公路来到另一个小城镇,看望在那里开中餐馆的华人。
杨家,其父母也是早一代来到葡萄牙打拼的浙江籍老华侨,现在早已双双回国安度晚年,留下第二代年轻人两个女儿继续在海外漂泊。1998年,周先生第一次来到岛上短暂打工,而2002年他才正式移居马德拉海岛,娶杨家二女儿成家,并在一个沿海小镇的“百货公司”里开了一家中餐馆。如今他们已结婚生子,他的大姨子也在这个小镇上,经营一家三百店。他的堂兄在马德拉市中心开了一家规模更大的中餐馆。
晚上,去恒亮家吃家宴。在恒亮家做客。恒亮亲自下厨,红烧肉、家常鱼、生鱼片、炒茄子等,恒亮的一对儿女和我们一起共进晚餐,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