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朦朧的慾望(That Obscure Object of Desire) [2012/01]
- 《巴伦》(伊朗电影,2001年) [2012/01]
- 《陈查理在歌剧院》(电影故事之二) [2012/01]
- 《别离》(伊朗影片,2011) [2012/01]
- “高校录取”在美国 [2012/04]
- 《午夜幽会》(陈查理电影故事之一) [2012/01]
- 洛杉矶话剧《绝密》在中国 [2012/02]
- 《覆灭》(德国影片,2004) [2012/01]
- 陪审员遴选记 [2012/04]
- 《我的名字叫可汗》 [2012/01]
- 傅抱石画展在纽约 [2012/02]
- 看《悬崖》有感 [2012/01]
- 电影《卡蜜尔和罗丹》(1988年) [2012/01]
- 荒谬的“致敬之作” [2012/01]
在众多优秀伊朗电影中,《巴伦》不算最有名,却堪称佳作。
号称“伊朗斯皮尔伯格”的导演马基迪,,将目光投向逃亡到伊朗的阿富汗难民,写出了一个质朴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建 筑工地上,一位难民老工人摔断了腿,年少的儿子顶替他上班。因为身材矮小、体力单薄,工头让他接手伊朗籍青工拉提夫的活,负责工地膳食。拉提夫失去轻松的 美差,一开始对他怀有敌意;后来无意中发现少年是女扮男装,便默默地在暗中关心、保护她。一次,名叫巴伦的这位姑娘被移民局检查员发现,拉提夫掩护她逃 走。姑娘从此消失,拉提夫苦苦寻找,并全力资助她的父亲。最后,巴伦和父亲因亲人在阿富汗死亡而回国。临别前两人相遇,拉提夫目送姑娘乘坐的客车消失在蒙 蒙细雨中……
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被拍得极其细腻,朴实自然。粉尘蒙蒙、烟雾弥漫的工地,激流滚滚、乱石盘绕的河滩,穷街陋巷、土墙茅舍的贫民窟……组成了一幅在绝境中挣扎的难民生活图。而灰黄背景上偶尔出现的姑娘身上的一袭红裳、一片绿纱,乃至于一块 印满鲜花的门帘、一枝吸吮着清水的翠叶……无不让人眼前一亮,感受到苦难中爱情的凄美和珍贵。
全片台词极少。一对恋人之间几乎没有语言,也极少在一起,只有偶尔的眼神默默交流。影片最后,拉提夫送巴伦上车,突然发现她的一只鞋陷入泥泞,急忙拉住她,为她穿上鞋子。当卡车渐行渐远消失在远方,拉提夫凝望着泥泞,点点雨珠泻落在鞋印上……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观众无穷回味。
伊朗电影的崛起是一个奇迹。出色的《巴伦》,使我对另一部伊朗电影《分离》今年奥斯卡折桂充满期望。
(图为影片男主人公拉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