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年收入六万的四口之家怎样活 [2011/12]
- 对比国内组装的高铁与日本高铁的差距---广州行(2) [2015/10]
- 红灯区-夜总会-肉欲-衰落---三藩市奇景(4) [2011/12]
- 女人的胸不必大, 真胸不怕爆 (儿童不宜) ---世外桃源(5) [2011/09]
- 我在美国做泥工很无奈---前院后园(3) [2011/09]
- 美国强大是因有超强的军队吗? [2015/05]
- 游客看不到中国城家庭的蜗居生活 [2015/02]
- 加州男女共厕有那么可怕吗? [2015/05]
- 火炉长沙,满城美女汗香薄衫凉---回国记(6) [2015/08]
- 贫富差距,麓林靓影伴佳肴,陋巷贫寒私家饭---回国记(20) [2015/09]
- 逛老菜市,方知上品牛排是何样 [2015/12]
- 回国坐高铁,方知高铁不为旁人知的一面 ---广州行(1) [2015/10]
- 国人炒高了三藩市湾区的房价? [2015/03]
- 全美最富城市三藩市的房价 [2015/03]
- 美钞居然可以玩成这样 [2015/06]
- 吃国内来的黑米,吃出了一碗黑水 [2013/03]
- 看美国华人摩托车团队,聊纽约摩托车事件 [2013/10]
- 我在美国当农民很辛苦---前院后园(1) [2011/09]
- 裸官的妻儿住哪儿---美国的艇湾社区 [2012/03]
- 我在美国做木匠很费力---前院后园(2) [2011/09]
- 国内来的人问:不是贪官,那来的钱买这么大的豪宅? [2011/10]
- “奔驰车算个啥”富二代在美国开什么车? [2011/11]
- 人财两空的朋友说:失去了才有新收获 [2011/10]
- 来美国后,我不再歧视上海人 [2013/01]
- 漠视对生命的尊严,源自于扭曲的权威 [2012/05]
- 从军事角度看钓鱼岛之争的结果 [2013/03]
- 第一次赤脚踩粪肥---我当知青的小故事(1) [2012/07]
广州的北京路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在北京路和它旁边的街上,可以看到如下图这样的广州特色房子---“骑楼”。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保存也较为完整。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底层串通成沿街的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
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被称作“有脚骑楼”。在1920年《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有脚骑楼”简化为“骑楼”。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拆城墙、扩马路,对市容进行大规模改造。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广州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在广州很多马路两旁,搭建起了现在这模样的两三层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
骑楼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
广州骑楼建筑在外观上主要采用西式装饰,如楼顶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数墙面或檐口的花纹都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
几年前广州办亚运会时,将全市当街面的房子都粉刷了一新,这些临街的骑楼也不例外地在表面都刷上了油漆,而背后的房子似乎没有享受到这样的刷漆待遇,那样子似乎像常年得不到维修。
因广州属岭南亚热带气候,全年多雨多风,而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方便人们上街沿走廊购物。
骑楼上一般是住房,下层多为商铺,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扩大铺面,以敞开方式陈列商品,招徕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这次回到广州,见到市内很多骑楼下依然有不少的小商铺。
这些老旧的骑楼多属于上世纪四五十年的建筑,至今还在使用。
现在多数老旧骑楼下的商铺都是经营附近居民日常用的东西。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放后,中国最早的个体户服装市场“高第街”,那时候,全国所有的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都会来“高第街”进港澳及外国的洋装。
三十年后,如今的“高第街”没有什么变化,不同的是这里再没有了以往人挤人的景象了。
这是今年看到的“高第街”内的景色。
这是在广州北京路中以“诗仙李白”作为巷名的“李白巷”,难道这条巷和李白有关系?李白曾经到广州来居住过?
据《广州地名志》记载:在广州地名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聚居者的姓氏、籍贯而命名。在广州以李家巷为名的巷子,最起码有四、五条,而这条小巷是清代、民国时期新会李氏家族在省城的聚居点,也是参加乡试学子的落脚点,于是便取名为“李白巷”。 1931年,国民党政府为避免由于地名混淆而造成不便,进行了大规模整改,这条巷子也正式被命名为李白巷。
这就是在今年暑假看到的李白巷,背景的大楼是北京路上的广州百货大厦。
宁静的李白巷的旧房子与巷外北京路上的摩登大楼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这里距离北京路只是几十米近,但北京路商业中心的繁华似乎没有给这里带来一丝福气。
这里有家居民将自己的住房改造成了一间公共食堂,门口张贴了一张白纸,上面写着“饺子9元(12只),云吞9元(15只),青菜4元”。
光顾这里的食客多是附近在店铺打工的营业员。
北京路上的“越秀书院街”。
今年带孩子走到北京路上时,见到的“越秀书院街”还是老样子,背后高楼是广州百货大厦。
“越秀书院街”内的宿舍楼。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
这是北京路上重建的商业骑楼。
市政将散布在市内各处的老字号商家都集中在这些骑楼里,以提升广州形象。
但似乎来这里的游人不是很多,因为刻意造作的骑楼没有老广州骑楼的风情,在这里也找不到对旧广州历史的回味。
静悄悄的北京路新造的“广州老字号一条街”骑楼。
在这里,可以见到“老广州手信”。广州话里的“手信”,即是人们通常出远门回来时捎给亲友的小礼物。因为它不是大件的贵重商品,而信手捎来,故称“手信”。
广州的广式糕点因用料考究,做工精良而受到国内人的青睐,所以很多游客便将广式糕点作为送人的“手信”。
广式糕点“老婆饼”便是畅销的“手信”。传说以前有一对恩爱夫妻,媳妇甘愿卖身为家翁治病。失去妻子的丈夫并没气馁,努力研制出一款味道奇佳的饼,最终以卖饼赚钱赎回妻子,重新过上幸福生活。这款美食制法流传至今被称为“老婆饼”。
而关于老婆饼的另一个传说则源自于广州的莲香茶楼。去过广州的人都知道莲香茶楼是广州名店,而潮州老婆饼则是它的看家点心。清朝末年,当时莲香楼请了一位潮州籍的师傅。有一年他探亲回家带了许多莲香楼的点心给家人,谁知他妻子在吃了点心之后大为不满:“你们莲香楼的点心还比不上我娘家炸的冬瓜角呢。”点心师傅听了妻子的话,很不服气:“那就把你娘家的冬瓜角做出来,跟我们莲香楼的点心比一比!”第二天,妻子准备了一锅冬瓜茸,用白糖、面粉来做馅料,再用面粉皮包成小角,放在油锅里炸至金黄色。点心师傅尝了一口,连声赞好。回到广州后,他把妻子做的冬瓜角带给茶楼的师傅们品尝。莲香楼的师傅什么样的点心没见过?可是,他们吃了冬瓜角后,都赞不绝口。莲香楼的老板知道了,也来尝了一个。老板说:“嗯,味道很好!这是哪里的名点啊,叫什么名字?”潮州师傅一时也回答不出来,其中一个师傅便说:“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做的,就叫它‘潮州老婆饼’。”
与“老婆饼”对应的还有“老公饼”,它们在形状上稍有差异,吃起来味道差不多。“老婆饼”形状小巧,口感细腻,犹如小女人一般精细致。“老公饼”形状则稍大,味道和面包有点相似,有点像大大咧咧的粗男人。
另一款有名的“手信”便是“鸡仔饼”
相传此饼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据说鸡仔饼是清咸丰年间广州西关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凤的婢女所创制。小凤为了温饱,把宴客剩下的菜肴收集起来,加些面粉和梅菜汁压成饼块并烘干,以备充饥并送给穷姐妹。一天,主人家来了客人,小凤用此饼待客,得到主人和客人的赞赏,流传开来,并取名“小凤饼”。又因其形状似雏鸡,故又名“鸡仔饼”,后来成为成珠茶楼的招牌茶点。鸡仔饼里面有猪肉、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盐等材料,味道甜中带咸、甘香酥脆。
“手信”还有广式腊味:腊肠、腊肉、腊鸭、腊鱼等。
老字号的“太平馆”和门前女侍从。
(以上全部照片是于今年2015年8月份在广州市内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