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齿寒的中国孕妇和胎儿标本 [2012/08]
- 中央首长中的“老烟枪” [2012/10]
- 北京的奥运废墟! [2012/08]
- 老婆说再提芮成钢对胎教不好 [2012/04]
- 图集:27日温州南站抗议一度失控 [2011/07]
- 习近平女儿低調列席薄熙来研讨会 [2012/05]
- 《青年报》 你是“报青天”! [2011/07]
- 共享奢侈: 塞纳河畔的人工海滩 [2012/09]
- ryu:在上海孝敬父母本帮菜 [2011/04]
- 正好有摄影记者路过,碰巧就拍了下来... [2012/03]
- 乗飞机奢华头等舱 体验 Luxury flying [2011/04]
- ryu: F1场上的青春 F1女郎 [2011/07]
- 巴铁试水北京!与台湾在开罗桌下握手! [2020/09]
- 我论:90后美女坐胡锦涛龙座留影 被无情开除 [2012/09]
- 有露不白露,恶心的干露露 [2011/11]
- 上海淮海路YP时尚街拍 [2012/08]
- 香港,你今天很丢人! [2012/04]
- 自诩上等人的上海市民的深度焦虑 [2012/09]
- 祖国,我有什么本事卖你? [2012/06]
- 处心积虑的英国人太坏了! [2012/07]
- 用图片浅说“两会” [2012/03]
- 7.1 香港的表情 [2012/07]
- 中国人活在两个不同的中国 [2011/08]
- 痛感父母曽是“知青” [2012/10]
- 怪象奇谈话爱国情怀 [2012/09]
- 什么法最大?领导的看法! [2012/03]
又见“家属情绪稳定”!
这些年来,无论是矿难或其他特大突发灾难,我们总是能看到这句话出现在事后的新闻通稿中。如同中国传统的对联,在这样的新闻中我们通常在“领导高度重视”后面对仗似地发现“家属情绪稳定”。领导的“重视”与家属的“稳定”成为事后消解这些突发意外事故的两个重要因素。
但是,“家属情绪稳定”却分明没有得到民众们的理解。看看上述新闻下面的网友评论,在大批网友对犯罪嫌疑人表达愤怒的同时,也有众多网友对“家属情绪稳定”提出了质疑。显然,“家属情绪稳定”不但没有带来想像中的“稳定”,还在不少人心中激发、制造了新的“不稳定”。
这是何故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句“家属情绪稳定”显然脱离了最最简单又最最真实的现实情况,脱离了最最基本的“人同此心”。换言之,在亲人遭遇意外,特别是像发生在平南的这样的惨案,作为受害人的父母亲人,又怎么可能“情绪稳定”?在遭受了人世间最为疼痛的打击之后,“家属”们的悲哀、呼号、痛苦、失神落魄都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这时候,任何一个人,哪怕只是“外人”,也会抱有哀伤、恻隐之心。这本是人之天性,此时纠结、迷恋于“家属情绪”稳定不稳定,就是脱离了正常人的情感反应。
不仅如此,在这种脱离之后,对“家属情绪稳定”的迷恋还暴露出一种可怕的“官僚思维”,普通人正常的情感反应此时已经让位于事故处理者的“需要”,因为“需要”,所以“家属情绪稳定”。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僵化,更令人心生寒意:人家尸骨未寒,家属们疼痛仍在,你怎么就这么急切又自私地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急匆匆强调“家属情绪稳定”呢?
在网上,“情绪稳定”甚至已经有了自己的“百度百科”,不能不说,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个令人心酸又无奈的现象。有网友认为“家属情绪稳定”是“中国式官话、官腔”,这当然也有道理。但我想说,从这“中国式官话、官腔”里暴露出来的那种冷漠、自私,那种对于生命和普通公民价值的漠视,那种维护权力的迫切担心压过人之常情的“本末倒置”才更值得警醒。
2011年10月,以色列释放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取5年前被俘的以军士兵吉拉德·沙利特。而在2010年沙利特的父母就离开家乡,在数万志愿者的陪伴下步行至耶路撒冷。沙利特父母在总理府门口搭起帐篷住下,称只要儿子没回家,他们就不会离开。这一住就是一年多。在这期间,每天有少则数名多则数十名志愿者在帐篷里“值班”,一些志愿者甚至辞掉工作,做起“全职志愿者”。在沙利特获释后,以色列的诸多高官到机场迎接,总理内塔尼亚胡将他带到其父母面前说:“我已经将你们的孩子带回家了”……
在我们的思维模式里,沙利特的父母有些太“不顾大局”了,情绪有些太不“稳定”。他们本该感谢国家,感谢军队,对着镜头表示培养出这样的儿子是自己这个家庭的骄傲,并坚定地表示要把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送上战场……这才是我们的“剧本”。但遗憾的是,沙利特的父母没有保持“情绪稳定”,而最终的结局并不是给他们的国家抹了黑,而恰恰让世人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伟大。
在这个世界上,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情感的理解都应超越狭隘的“权力需要”。在这样的语境下,“家属情绪稳定”注定只能激发起人们内心的“不稳定”,这种逆时代文明发展潮流而行的陈腐思维和陈腐语句,是到了扔到垃圾堆中去的时候了。